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之一;视死如归,自寻短见,是小概率的、异常的现象。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怎么延年益寿?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老佟也不能例外,退休以后时常琢磨。
其实,老佟没资格谈养生:一来,门外汉,炼钢工人,对医学、饮食、运动都没研究过;二来,岁数小,缺少实践经验和说服力;三来,佟氏是小姓,我们家这一枝,从古到今人丁不旺,长寿的前辈也不多。
为啥多嘴呢?主要是闲的,拿“码字”当乐;另外,热心,希望自己的愚见,对博友有些益处---
浅悟一:怂一点儿
“逞能”是一些中老年的通病。分两大类:一类出于无意,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能力;另一类是有意的,出于虚荣或者被别人忽悠的。
日常生活中,这两类实例都很常见。
“久嫂摔伤”
“久哥”是老佟住“模西”时的邻居,称其媳妇为男“久嫂”。她五十出头,以前是首钢某厂的厨师。
由于长期从事餐饮行业,“久嫂”特别爱干净,隔三差五,就在家里搞大扫除,厨房、厕所的墙面、地砖擦得锃明瓦亮,一尘不染。
“久哥”时常给她泼凉水:“差不多得了。既不是旅馆,又没客人来,费那劲儿干吗?”
“久嫂”:“家里干净,呆着痛快。”
“久哥”:“你累不累?”
“不累。”“久嫂”说:“人有病死的、气死的;没有累死的。”
一天,“久嫂”擦拭厨房,高处的瓷砖够不到,就蹬在方凳上,用抹布沾上洗涤液擦拭。擦着擦着,突然抹布打滑了,身子随之一歪,方凳被踩翻,滑出老远,“咕咚--”一声,“久嫂”摔到地上,一侧的大腿骨折了;在床上躺了好长时间;后来走道都有些跑偏了。
打这以后,“久嫂”怂了,不敢登高上梯了。
“三喜子”坠亡
法海寺森林公园,聚焦着许多健身爱好者。他们分为两大类:文健身、武健身。前者,书法、摄影、遛鸟、聊天等等。后者,打拳、跳舞、做操、跑步、踢键等等。
熟能生巧,各类“玩家”之中,渐渐涌现出一些“头部”人物。大家时常互相恭维,时间一长,有些人就“入戏”了,有时候主动显摆;有时候被别人哄到台上。
“三喜子”六十多岁,中等个,不仅有劲儿,而且动作麻利,爱出风头儿。他喜欢搬大石块儿,百八十斤的山石,像抱个西瓜,一边爬山,一边闲聊。
一天,村里的邻居采摘香椿。树很高,树尖儿的嫩芽儿摘不到,有人搬来竹梯子。但是梯子高,树枝细,颤颤悠悠,没人敢上。
“三喜子”在旁边看热闹。人有忽悠:“喜子哥来吧。你这身手,蹿房越脊如履平地。摘香椿,小菜一碟。”
他被忽悠上了梯子;每摘下一朵香椿,树下一片欢呼。他越摘越起劲儿,没承想,用劲过猛,压折了树枝,连人带梯子轰然倒地。
人老不以筋肉为能。费力的事,尽量少干。有安全隐患的事,别瞎逞能。该服老,就服老。该认怂,就认怂。
浅悟二:懒一点儿
勤奋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家庭,都是扬勤抑懒,奖勤罚懒。
凡事有利有弊。勤奋也有两重性;适度的勤奋,有利于积累财富,有利于职场晋升。然而过度勤奋,就可能给身心造成损伤,影响健康和寿命;前期攒下的财物,获取的职位,最终都要“归零”,甚至出现“负数”。
老程“挣命儿”。
我们矿区有个俗语:“挣钱别挣命儿。”提醒人们,挣钱要考虑成本,不要危及健康,甚至生命。
总有人挣钱不要命;比如老程。
老程是矿工,和我父亲年纪相当。他是安徽人,媳妇孩子都在老家。“80年代”初,老程提前退休,儿子小程来矿上“接班”。父子俩在村里租房住。
不久,他媳妇带着俩闺女来到矿上。这样一来,生活压力倍增。为了在矿区定居,老程起早贪黑,开山、采石、伐木、盖房,硬是盖起一处小院。随后,养鸡、喂兔、养貂、卖早点、小商品……
老程退而不休,整天忙忙道道。他长年井下挖煤,患有职业病,又上了年纪,真是强弩。工友们劝阻,他听不进去,老说:“干活舒服,日子过得快。在家闲着,浑身不得劲儿。”没过几年,老程就“安息”了。
“郭处”病亡。
他是老佟媳妇的亲戚;和老佟同岁;五十出头就“走”了,没有干到退休。
客观地说,他是一位认真、勤奋、敬业、比较不错的基层干部。他没有文凭和人脉,靠着自己的努力,从街道做起,一直升到区委一个重要的部门。
由于长年勤奋工作,以及较大的职场压力,他时常身心疲惫,后来查出肝癌;中年早逝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他的父母打击很大;几年后,老俩也走了。
浅悟三:馋一点儿
我国传统文化对吃喝的态度,总的来说是轻视的、排斥的、反感的。在老百姓看来,“八大菜系”是达官显宦们享用的。自己不想学习珍馐美味的烹制方法;甚至日常饮食都是对付,填饱肚子就行。
早些年的反“吃”的言论很多;比如,“宁卖不值,不买吃食。”“鱼上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十里地赶个嘴,不如在家喝凉水。”“男怕懒,女怕馋。”“自己吃,填坑;朋友吃,扬名。”等等。
老实说,这种环境生成的人,通常不敢大吃大喝,偶尔下馆子,也不敢点贵的菜。
这些话是真是假?是对是错呢?
老佟认为,这些话半真半假;而且十有八九是错的。有些人为啥反“吃”呢?其底层逻辑,是经济考量,穷没钱吃,或者有钱却舍不得吃。
人分三六九等;其愉悦感、成就感、满足大吃一惊的来源也不同。文化高、职位高的人,可能更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普通百姓,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可能是快感的主要来源。
通常来讲,多数人觉得大鱼大肉比粗茶淡饭好吃。时间长了不沾荤,嘴里能淡出“鸟”来。对此,老佟有切身的体验。小时候人多钱少,过年过节才吃鱼肉,老实说,玩命儿往自己嘴里塞,根本顾不上“温良恭俭让”。
有些人说话,是嘴不对心。
老佟在“大炼”供应科时,有位姓冉的女同事,当时四十多岁;瘦而高,脸色苍白,戴黑边眼镜。据说年轻时在某通讯社工作。她有些个色,不喜欢聊天。
她和老公都想要孩子,却多年没开过怀。同事们觉得她缺少营养,劝她多吃鱼肉。她总说,不是舍不得吃,是吃不下去。一吃大鱼大肉,肠胃就不舒服;好几天过不去劲儿。可是,一到单位会餐,她吃得比男同事还狼虎。
长期节食,可能影响寿命。
老原,是老佟在“大炼”干宣传时的直属领导。“90年代初”,他的基本工资1300多元,加上奖金、补贴小两千元。同期,老佟的月收入五六百元。
老原有钱却极抠儿,很少去食堂吃饭;天天从家里带饭。而且是素菜、剩菜。他的名言是“人过四十不吃肉”;“每顿只吃七成饱儿”;“管住嘴,迈开腿”等等。一三五,练武;二四六,跳舞。
老胡,老原的同龄人;年轻时去陕西插队。他父亲是湖北人,早年当兵,后来当建筑工作。胡家父子都舍得吃,也比较会吃。他对老原的养生理论,很不赞同。胡兄多次跟我们说:“别听老原瞎说。人的营养、力量,都来源于食物;只有条件许可,就尽量吃好、吃美。”
结果,原先生五十出头,就得了胰腺癌“走”了。他要是年过四十多吃肉,也许不会短寿吧?
浅悟四:傻一点儿
不是真傻,而是装傻。装傻,需要智慧、胸襟、修养。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装傻,是一种大智慧。
“难得糊涂”,郑板桥先生的名言。怹感慨道:“聪明易,糊涂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所谓的装傻,就是看开、看淡;从而不执着、不计较;包括金钱、财物、名份、情感等等。其中金钱通常是问题的焦点。
老实说,爱财是人的天性之一;很少有人嫌自己钱多。不会说话的婴孩儿,拿到“红包”,也会开怀大笑。趴在病床上的老人,收到钞票也美颠的。高官巨贾,见到真金白银也多半会“笑纳”滴。
然而有时候,冒些傻气,舍些钱财,往往能减少许多麻烦,维系一些亲情。
老兄装傻换家和。
老佟住“模西”时,时常在路边闲坐,听别人聊家常、扯“八卦”。
老实说,人们闲聊,很少温馨从容、心平气和;通常以“吐槽”为主:老伴儿自私懒惰;儿子窝囊木讷;儿媳强势多事;孙子贪玩费心,等等。
有位老兄例外,甩手掌柜子,不干活,不操心;快到饭点儿,儿媳妇就来询问,想吃啥?我给您做。
人们羡慕,追问原由。他笑而不答。一天,遇到老同事,说出真经:“装傻。”假装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了;把房子过到儿子头上,工资卡交给儿媳妇。自己分文不要,百事不管;到点吃饭就得。
这老兄看得通透:“房子和钱,都是身外之物。早晚都是儿子、孙子的。与其死后被继承,不如活着时就主动交出去。没有钱,自己省得藏着掖着,省得跑银行了。亲戚朋友省得借钱、还钱。无钱一身轻。”
张大妈与这老兄相反,因为“抖攒儿”;不仅惹出一堆麻烦;而且搭上了老命。
她是老佟住古城时的邻居;老家在山东省,十多岁当了“京漂儿”,后来嫁给首钢的袁师傅。
她有七个孩子,五男二女;老伴儿去世较早。我们相邻时,她与三儿子住在一起。
老三在特钢工作,倒三班儿,模样一般,性格有些腼腆;因此搞对象比较费劲。
她家的房子,最早是老袁的。首钢“房改”时,张大妈没钱,想让儿女们平摊。他们不掏钱,最后由老三出钱,房本改成他的名字。
一次,有人给老三介绍对象。女方是外地人,在北京开出租车。张大妈隐瞒房子的产权,使准儿媳识认为房子是袁老三的,勉强答应了婚事。
俩人领完证,开始装修时,其他孩子跳出来;要求卖房分钱。一家人吵成一窝粥;后来,不知怎么调解的,房子归老三和张大妈继续居住。
婆媳俩由此结下“梁子”;老三不在家,儿媳就对她冷嘲热讽,甚至轰出家门。张大妈耿直要强,却被儿媳抓住把柄;时常敲打;被气得得了半身不遂,窝囊死了。
浅悟五:独一点儿
汉字很有意思。仙,超凡脱俗,延年益寿。什么是仙呢?就是遁入深山,潜心修行的人。为啥要进山呢?因为远离俗人,摆脱许多是非矛盾。
人们对老年人有一种误解:认为他们性格随和,善良慈祥,与世无争。这种认知半对半错;因为有一些老人,喜欢搬弄是非,斤斤计较,甚至争风吃醋、争强斗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老年人扎堆的地方,有时候是非丛生,矛盾重重。所以老佟建议,如果不擅长处理矛盾,如果不想卷入是非圈儿,适当远离人群,不要怕别人说:“这人个色。”“这人不太合群。”
“合群”容易“破财”。
有人戏言:“如果想赶时髦儿,玩高科技,就跟着年轻人学习。如果想抄便宜,就跟着老年人后面。”老实说,有些老年人,对钱看得很重,为了赚些小钱,不惜给别人当托,甚至给朋友、熟人挖坑、下套儿。
老佟的媳妇,确切地说是已故的前妻;善良、厚道、爱热闹、好面子。她刚退休时,老佟还在曹妃甸上班。为了排解寂寞,她参加了打拳、唱歌、跳广场舞等活动;并由此结识了一些朋友。
这些大姐们时常拉她去听课;有时管一顿盒饭;有时发一些围巾、鸡蛋等礼物。当然,礼物不白给,让她购买“保险品”;或者发展“下线儿”。
她好面子,不愿“哭穷”;不敢说“不”;因此吃亏、上当、生闷气。一次,她被“拳友”忽悠,加盟一家旅行社,入股三万元。当初说,每年组织旅行,享受八折优惠;三年后本金退还。最后,赔了一万多。
“合群”可能“被踢”。
老实说,大多数人都是势利眼;区别只是轻重程度、表现方式。有些老年人,看人下“菜碟儿”;对于没本事、没背景、没用途的人,有意无意地挤对。
有些人,气人有,笑人无;假装关心、帮助,实际挤兑人。老佟深有感触。媳妇病逝之前,一些邻居很少和我搭讪;此后,有些人老远就打招呼。张三说:“老佟,别买菜做饭了,去敬老院关张卡;到点就吃饭,省心省力。”李四说:“老佟,出美女机械人了,能做饭,收拾家务;还能陪着睡觉。十万一个。赶紧买吧。缺钱我们借给你。”
这种“关心”,让人急不得,恼不得。老佟搬离模西,重要原因就是离开这些人。
老邓出“局”。
老佟媳妇加入过一支太极拳队;“拳友”大约三四十人。老邓和老田是为数不多的男性。
老实说,人们对他俩的态度截然不同。老邓,入队较早,学拳认真,却时常被挤对。老田高子很高,和别人不好搭配,学拳也晚,却很受欢迎,比赛、表演很少落下。
为什么呢?老邓,有些执拗,时常指出老师的一些动作,与网上的有出入,因此颇受老师的冷落。老田,随和,会来事,最主要的是有私家车,时常拉老师、拳友出行。
老邓被挤出局。一个人在山上学吹葫芦丝了。
……
客观地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养老在经济、技术、医护等方面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少了。困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是精神、理念、生活习惯等方面。
百病由心起。养生先养心。希望这些感悟,对博友们有些启发和帮助。
[下一篇] 令人挚爱的《北京纪事》
[上一篇] 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