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张文山的《我的开发历程》
作者:李树伟
一本张文山的《我的开发历程》,让我如痴如醉,他的光禄山开发历程,写尽江湖险恶,写尽尔虞我诈,把各式人物,让其粉墨登场。有利益熏心的,有勾心斗角的。更可贵的是,把我这个励志主人公,磨难的开发历程,叙述的精彩绝伦。
那种真实的飞跃,让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不知何种原因?我竟然读了三遍,这是我读书历史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现象,它让我的阅读理解有了一次理论飞跃,那就是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研究。
提起“非虚构文学”的概念与生成,主要受到美国非虚构小说的启发。因此,美国非虚构文学的常见写作手法也有借鉴小说写作的影子。比如,美国非虚构写作研究者、作家沃尔夫总结了美国非虚构写作的六种常用手法,它们是:设置戏剧性的场景;充分记录对话;注重记录情形的细节;观察的角度(着眼点)多元化;内心独白以及合成人物的性格。
张文山的《我的开发历程》里,也正是采用了非虚构写作的这六种方法:
1、设置戏剧性的场景
张文山在创作一开始,就精心设计了一个戏剧式人物张英,这个戏剧性人物出现的场景“他拄着那根跟随了他十几年,貌似龙头的花椒木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进办公室……”
当我读到这里的第一反应是,太可乐了,便大笑起来。张文山怎能这样描述朋友,可转念一想,这是文学作品,有什么可笑的啊?
在非虚构写作中,不能只是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总结来记述故事,而应该通过一个个场景来展现情节的发展。还原场景,是非虚构叙事具有可读性最重要的一个诀窍。
2、充分记录对话
新闻写作极少运用对话,绝大多数时候是“直来直去”。故事性较强的新闻也只是偶尔少量运用对话。小说中大量运用对话,其目的是塑造人物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非虚构写作中的对话,往往为了还原故事的本来状态,就充分让人物发声,让故事本身要表达的东西在对话中得到自然呈现。对话越是充分的非虚构叙事,越是接近小说。
张文山在这方面更是信手捏来:“未待握手,就一把抓着我,极为神秘地低声说道:老兄,老兄, 好事,好事。”另外,还有村支书的出现“刚见面,还未待他们二位介绍我,这位书记大人,单刀直入地对张英说道:楼长(老张)你再不来我就租给别人了,好几个开发商等着我回话哩,说几回了都没有结果,真鸡巴麻烦。咱俩关系不赖,才先考虑你,这点钱都拿不出来,你还咋鸡巴开发?”
3、注重记录情形的细节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新技巧,但是非虚构写作“已经使这种描写达到了不同寻常程度的心理深度”。正是这一技巧,使得张文山的文字和读者的心灵能够抵达新闻报道和小说想象力所不能及的地方。
张文山在《知子莫若父》一节中,把一个尊重他,爱护他,又非常通情达理的妻子,在注重记录情形的细节上下功夫“回到家里,急忙献上殷勤,做饭炒菜我都包了……”另外,还有“影视城奠基”,利用对比细节的记录方式,让读者懂得什么是注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什么是务实,不来虚套子。
在这里,张文山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天然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我”的坚韧性格与当时的场景画面。
4、观察的角度(着眼点)多元化
张文山“通过特殊人物的描写向读者呈现所有的场面,使读者感觉到像是进入了人物心理的内部”,“这种描写是通过其他人物的一些观点,即通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观察来使读者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特征的”。
张文山把这些人物,经过精心塑造,成功地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使其观察的角度,达到多元化的目的。例如,一直忽悠到死的张英,尽心尽力促成租赁开发的村支书,一生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柴兄、招摇撞骗的“北京高人”、江湖义气的风云人物王彦军、仕途官吏“副科级”和西柏坡景区负责人等等,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张文山一个多元化,观察社会的角度……
我认为,在非虚构写作中,更需要强调不同的观察角度,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和事情。这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不同人面对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由此、张英、柴兄、村支书和县委领导对于光禄山的开发,与现任支书的描述构成了“多声部”,全面揭示了乡村政治内在的变化和种种难以破解的困局。
5、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现代小说,特别是非虚构文学创作小说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法。其特点是用第一人称直接或用其他人称间接描写人物的思想和潜意识活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主人公思想意识活动的无逻辑性和随意性,这种表达手法往往打破了线性发展的结构,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常常出现时空的颠倒和跳跃。通过作者自由联想,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线条和多透视的立体结构。张文山就是通过这种表达手法,把“北京高人”、张英的忽悠、柴兄的“变化”、王彦军的社会影响力等等,各类人物的杂乱无章的意识,都描述的活灵活现。让他对外部世界的印象、某种情境下的情绪、偶然产生但又瞬息即逝的念头等等,得到再现,使读者似乎能直接观察到人物的意识过程。正是这样,张文山在使用内心独白的时候,在语言上突破了正常的语法结构,语句常常不完整,缺乏一定的连贯性,有时甚至是断续的片言只语。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内心独白,才让这本《我的开发历程》更具活力。
6、合成人物的性格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合成人物的性格塑造。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我不把《我的开发历程》中的“我”,看成是张文山本人,我认为,他只表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主人公而已。
总之,《我的开发历程》,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闪光的东西,但人生活在“无尽的关系”之中,生活本身是繁复的,心灵是复杂的,原始的讲述有很大局限,讲述者只能提供一个侧面的信息,问卷有它自成一体的套路,却很难打开故事的脉络。正是这一点,非虚构文学创作,为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但如果没有张文山的特别说明,读者根本分不清哪些是事实记录,哪些是虚构想象。
读着张文山的《我的开发历程》,让我联想到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它也属于“非虚构小说”。据有关史料记载,在1951年1月的礼拜一上午,马尔克斯的朋友卡耶塔诺被奇卡兄弟杀死。为了讲述这桩案件,马尔克斯重返当年事故发生的小镇,一一寻访事故的参与者和目击者,在被刺杀的朋友的母亲、因不洁之身被退回娘家的曾经的新娘、直接导致凶案的两兄弟和所有事先知晓即将发生凶杀案的小镇居民等人的口中慢慢拼凑出事实的真相,经过30年的调查和思考,马尔克斯终于找到这出悲剧的关键。1981年3月,马尔克斯写成了《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是他继《百年孤独》之后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说,为作家隔年(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此可见,非虚构写作针对虚构写作而产生,但不是反文学的,而是试图拓展文学的边界。它使用“非虚构”而非“真实”这个概念,是试图在文学与真实中找到平衡点。作为文学,它不完全以纪实为己任,但也不完全以文学性为追求。非虚构写作有其真实性的一翼,它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打动人;非虚构写作又有其文学性的一翼,在写作中,它也采用文学创作的一些方法,但这些策略与方法最终也是为了真实的写作而服务的。
综上分析,张文山的《我的开发历程》是一部非虚构文学创作的范本,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成功之作,值得文学评论家及广大文学爱好者,仔细研究和深入研讨。
来源:采风网
编辑:赞杨 总编
点击量:2366
发表时间:201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