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江云,字昀儒,号飞羽,1963年生于山东嘉祥。1985年师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吴绍人先生,1992年受教于北京画院著名画家贾浩义先生。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画院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美术创作中心创作员,河北省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扬州八怪书画院名誉院长,北京长城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书画艺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首博书画院特聘研究员。
2007年4月汤江云应日中友好协会邀请赴日本名古屋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画展,同年8月应韩国始兴市政府邀请在韩国始兴市政府举办画展。2009年至2018年参加由河北画院承办的“走进太行—河北省优秀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展览”系列活动。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深圳、石家庄、秦皇岛、张家口,台湾台北等10多个城市举办个展及联展,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性展览并获奖。其艺术活动由中央电视二台、中央数字台书画频道、香港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新闻报道。作品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当代美术家个案研究——汤江云》。
艺术访谈
汤江云是河北中青年山水画画家中有着突出成就的一位,他祖籍山东,自1985年来到河北求学后,在这块热土上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与河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绘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成绩。从1993年起,他的作品屡入选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地区举办的山水画邀请展,先后在绍兴、武汉、深圳,石家庄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及联展。《山韵》入选中、韩、日国际美术双年展,《太行秋意》《晴雨》《江边农居》入选赴日本第七届中国书法美术作品展并随团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访问,《青山流云》被日中文化协会永久收藏。多幅作品入选韩国国际书画艺术交流展,并随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赴韩国时兴市和首尔进行文化艺术交流访问。2000年为河北民航石家庄国际机场贵宾室绘制巨幅作品《古塞凌云》,2001年为北京市政府办公楼会议厅绘制大型画作《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近年来,汤江云多次参加重要展览和活动,多幅作品被河北画院和广东画院收藏,成绩斐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出版了《汤江云山水画集》。近期,《文化河北》记者采访了汤江云,让我们能近距离地欣赏他的作品,感受他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文化河北:优秀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理想情感的产物。您作为一个有成就的画家,创作出了许多佳作,对自己喜欢的作品的创作过程有着怎样的感受或感动?
汤江云:有两幅作品印象比较深刻。一幅是2018年6月份,我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一同参加了由河北省文化厅主办、河北画院承办的“走进塞罕坝-全国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展览活动”,这个活动给予我不同以往写生的感动,我也急于想表达这种不一样的感受。采风结束后,我开始尝试性的创作,一连画了三幅四尺的作品。“林场、瞭望台、农舍、赭石”等元素构成了新作品《塞罕坝林场》。每一次创作都有新的体会,塞罕坝不同于以往地域写生时创作的作品,表现内容很不一样,塞罕坝以树为灵魂,作品呈现要以树为核心元素,而树又各有姿态,所以整个作品的构思、立意、笔墨的运用,还有表现形式都需要有新的探讨。塞罕坝精神确实令人感动,参观塞罕坝博物馆时曾一度热泪盈眶。塞罕坝精神与艺术创作也有很强的内在精神关联,塞罕坝人不畏艰难、耐得住寂寞的“创业”精神值得每个艺术家学习。我们的作品要能体现出塞罕坝这种特殊的气质,展现一种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
▲ 雨后清溪丨68×68cm丨2014年
还有一幅画印象比较深刻。2016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河北画院组织30多个画家到赵县创作基地采风创作。当时安排我们去卢沟桥、迁西的一个小村庄,还有包括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去参观学习感受,当时我就思考:抗战题材以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去创作是有难度的,应该选择画建筑,但是怎么构思也需要巧妙思考。后来,我们去卢沟桥采风的时候,我看到卢沟桥的狮子产生了联想,灵感就产生了,由此我确定了一个作品主题去创作,叫《历史诉说》。画面由卢沟桥、狮子、宛平城、日本人的飞机,浓黑的烟雾,一颗被炸断的大树等比较惨烈的战争画面组成,以此来控诉日本人侵略中国人的罪行。这幅作品我画的时候做了一个特别的处理:放大了卢沟桥的狮子,画面感很强。暗示着,石狮子见证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也体现出中国人不屈的精神气质。
文化河北:能否介绍一下,您创作时遵循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语言?
汤江云:笔墨当随时代,我推崇的艺术创作理念即是,艺术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往前走,向前去摸索和提炼。新时代应有新想法,创作新的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亦应自觉地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从而打造自己的山水画个性语言。
说到艺术语言,我认为艺术不能雷同,也不能总与自己的重复,要不断的变化,颠覆自己,否定自己,有新的想法,新的创作灵感,而且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恰到好处的艺术语言,通过自己的个性表达出来,不但自己满意,也要让观众和权威专家认同。同时,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事物的感受,也要不断地深入。
文化河北:您的艺术人生与艺术价值的追求是什么?
汤江云:我的人生,也可以说是“艺术人生”了。艺术一直在伴随着我。每天我都会坚持创作,生活当中离不开艺术,连出去走路,见到新颖的房屋,也会想画下来。每天营造一种艺术氛围,成了生命当中分不开的事。创作时若感觉到乏味,觉察出画面需要新的东西融入进去时,我会去写生,去感受,去体验,寻找一种感觉和感受,来获取灵感,然后回来后接着创作。对待艺术,我的态度是:在当下认真去对待艺术,踏实努力的去做,沉下心不断去探索,不浮躁浮夸。“摘果子”是水到渠成,努力后自然而然收获的。这是我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不断在摸索的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研究、深入创作。这是我的创作根本。这些年来,参加 “走进太行”等写生创作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太行风貌的现实题材的作品,譬如《太行峡谷系列》《仙人峪峡谷之印象》等,把亲临大自然的切身体验运诸笔端,将太行苍劲与雄伟的气势,用饱满、厚重的意念表象出来,让观者体味到太行文化丰厚的底蕴。积极参加河北画院、河北美协等组织的各项主题性创作活动,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美术家河北古村落写生等创作活动,受益匪浅创作出了《岁月的守望》《历史的诉说》等作品。
▲ 雨过山色清丨180×96cm丨2010年
文化河北:欣赏您的作品,格局和细节之处让人从内而外地感受到艺术所蕴含的情感美,请谈谈您对情感与创作的见解?
汤江云:艺术创作作为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相当复杂而又微妙的个体化脑力活动。作者将从对生活观察、体验、感悟、发现到的美在内心中酝酿和孕育,在这一过程情感也渗透其中,并促发调动想象的展开。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只有通过情感体验才能从产生创作欲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作者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态度,影响着艺术想象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即使是同一主题在不同的艺术家作品中,也会因为情感因素的不同而从产生不同的艺术格调。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我们更能够清楚的看出艺术形成形式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清代画家石涛所提出的“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处”,正是对情感与艺术之关系的最好注解。艺术创作,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必须植于内心,那就是:沉淀。沉淀于我来说,是喧哗闹市的一抹心静,是浮躁人心的一点淡然,能让人安下心来静心作画。艺术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当下的社会是浮躁的,需要我们调整心态,沉下心来,全身心的投入,使我们的每件作品都能达到:“尊重艺术,全身心投入奉献自己的心血之作”。比如,我们深入塞罕坝创作,被塞罕坝那种气势和人的精神所感动震撼,有了这一前提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正如罗丹所言:艺术就是情感,没有真正的情感,就没有真正的绘画。
▲ 贺家坪写生之三丨68×68cm丨2017年
文化河北:从你的山水画作品可以感受到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努力,力求使作品散发出个性气息。在绘画语言形式上,从传统中走来,但又融入现代的思维形式。您是如何看待绘画艺术中的传统和创新的关系的?
汤江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亦有着千年发展历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传承就是根基,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可言。中国文化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每个时代都孕育出了有影响力的画家,在他们所在的时代,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特有的文化发展形式,决定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一定要传承,有了传承就要创新发展。对传统的理解和继承已经成为画家们最基本的追求。
国画的传统是最重要、最可贵的。国画从古至今延续千年,以一支毛笔、一张宣纸承载着中国文人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山水画要注重笔墨的传统气息,笔墨之间既有传统又有独特的创新语言。作品尤其注重位置的经营与气局的掌控,笔墨之间,不拘泥于形的“似”,而是更为重“意”的传达。对一个中国画家而言,笔墨与气韵并重,深沉与灵动兼备,这是很难的。好的山水画应该是画中笔墨深沉、气象博大、生动幻逸、格调高雅,落笔见性情,笔墨达内心,将画面的表达方式与内心的情感流露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虚实相生”、传统绘画理念中的“疏密穿插”都能在山水画作品中得到具象的体现,表达出笔墨的丰富性、流动性与变化性,一切心中美好,都应表达于画面。
文化河北:最后请您和我们谈谈“河北文化”与国画艺术的关联,以及有着怎样的文化体现?
汤江云:河北历来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很多承载历史文化的文化古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既有太行文化的共性,又有着各自差异的古村落,这些都是中国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素材,对于一名画家来说,既沿承传统,又创新求异,不与他人相同,又不与自己重复,每一次都“从心出发”,追求画作的灵魂,这是我坚持创作的理念。我还是在探索中,不求名和利,但求能创作出更多、更好,且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上一篇] 画坛才女刘兰亭
[上一篇] 人淡如菊 落笔成珍——张守中先生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