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坛资讯 > 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留住通州古韵
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留住通州古韵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留住通州古韵

        古往今来,在大运河沿岸,千千万万个运河儿女,用文学艺术形式赞美家乡和记录家乡的岁月变迁,传承了大运河的历史文脉。在这样的氛围里生长,在大运河浓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下,一代又一代的运河儿女,接过前辈们的文学艺术接力棒,不断书写崭新的华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州区的文化主管部门经历了由民众教育馆、文化馆、文化科、文教局、文化局到如今的文化和旅游局十多次更名,虽然单位名称不断变化,干部职工队伍不断变化,但在传承大运河文化,弘扬大运河精神方面,数十年来一直在接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始终没变。远的不说,就说自1984年以来的这40年,通州率先创作了《运河组歌》并获得国家级大奖,以后又编辑出版了《通州文化志》《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历史文化丛书》《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等一百多部运河文化方面的书籍……
        为了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留住通州古韵,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采取线上线下、观众互动、作品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形式,于2023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在通州区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举办了“讲好运河故事”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活动分为“运河摄影故事沙龙”“运河书画故事沙龙”“运河音乐故事沙龙”“运河文学故事沙龙”四个部分(属于文学沙龙系列活动),每个部分又分为三个主题,主讲嘉宾汇集了通州区很有影响力的12位摄影家、书画家、音乐家、文学家,他们分别从摄影、书画、音乐和文学方面讲述了不同艺术形式背后的故事。
        2024年第四季度,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采取线上线下、观众互动、作品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形式,继续举办了“讲好运河故事”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活动分为“镜头中的运河故事”“书画中的运河故事”“文学中的运河故事”(这三个版块是连续开展的第二次文学沙龙系列活动)“非遗中的运河故事”四个版块,同时还开展了“运河书画展”和“运河摄影展”。
        据媒体报道: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多样文化载体,让市民更加了解通州区运河流域历史、人文、艺术、景观、成就等内容。在三个月时间内,通过开展4种类型12场运河文化沙龙以及2场“运河文化摄影展”和“运河文化书画展”,吸引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线上线下6万余人积极参与。 
        
        2024年第四季度,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在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二号码头会议室举办,来自通州的9位文学艺术家讲述的生动故事,定格着精妙入神的瞬间,跳跃着优美动听的音符,翻腾着扣人心弦的碧浪清波……

        “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宛如大运河史册的章节,被9位讲述者轻轻翻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一个个清晰可见的历史片段,彰显了运河儿女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每位讲故事人既是讲述者,更是故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镜头中的运河故事分为“镜头中的运河地标”“镜头中的运河画卷”“镜头中的运河时空”三个主题。

        摄影家张寅生、郭建华、白志海通过大量的新老照片展现了大运河通州段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代表性建筑、公园水系,展现了通州区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日新月异的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为通州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史料。



        国家大剧院兼职摄影师、京通淘乐联谊会副会长张寅生以“镜头中的运河地标”为题,结合自己丰富的摄影经验和拍摄的珍贵摄影作品,图文并茂讲述了“三大建筑”等运河地标,中间穿插讲解了通俗易懂的摄影知识及技巧。近年来,他从通州到杭州,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拍摄了很多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拍摄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诸多珍贵照片,尤其是通州的交通变化和“三大建筑”等运河地标。



        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京通淘乐摄影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郭建华以“镜头中的运河画卷”为题,结合自己拍摄的五河交汇处奇观、西海子燃灯塔、大光楼、千荷泄露等桥,运河船舫、漕运码头、运河观景台,银枫广场、转角亭、运河风韵,甘棠鱼跃、榆林回雁、杨洼千帆三个船闸的摄影作品,讲述了生动感人的摄影故事,为人们铺开了巨幅运河画卷。郭建华从教育岗位退休后,跟着几位“摄影发烧友”玩起了摄影。郭建华和他的伙伴们常年活跃在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和城乡。在市区有关部门举办的摄影展览大赛上,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2020年9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千年古都新名片》专题新闻,播放了央视记者采访郭建华的专题报道,时间足有3分30秒。





        通州摄影家协会会员白志海以“镜头中的运河时空”为题,结合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讲述了生动感人的摄影故事。他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人称“老白”。目前,60多岁的老白已经拍摄了8万多张与大运河相关的照片。其中的精品都浓缩在《运河时空》作品集里。在整个作品集里,老白最满意的一组名叫“雨滴里的大运河”。几十张照片里,每张都有一朵春花,花瓣上的雨滴,放大之后令人不禁惊叹城市副中心的古韵今辉——雨滴中分别是燃灯佛舍利塔、大光楼、张家湾通运桥、千荷泻露桥、森林公园观景台……拍这组作品,老白用了两个多月。北京卫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曾对他进行过宣传报道。


        书画中的运河故事分为“书画中的运河诗词”“书画中的运河往事”“书画中的运河印迹”三个主题。
        书画家窦万兴、华敬俊、张秀伦分别讲述了传承书画艺术的故事。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也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他们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和书画作品,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古韵新貌以及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漕运书院院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联书画家联谊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窦万兴以“书画中的运河诗词”为题, 结合自己用篆书书写的大运河古诗词100首,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和经历。他用书法书写运河古诗,其意义在于文化传承、艺术互补、审美愉悦、运河文化的宣传和对家乡的挚爱情怀;在文化传承上,书法与诗词的结合,不仅体现出书法的美感,同时也展示了运河古诗词的文学价值,既传承了古代诗文和书法艺术,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艺术表现上,书法与诗词相互补充,书法的线条美与诗词的韵律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在审美上,书法作品运河古诗把书法与诗词的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给观者带来愉悦的视觉和心灵体验。他在搜集描写大运河的古典诗词300首的基础上,精选了100首,并用篆书创作完成。这些诗词都是南宋、元、明、清时代杰出诗人的传世之作,其中有汪元量、贡师泰、傅若金、归有光、李贽、丘坦、宋权、爱新觉罗·玄烨、王维珍等著名诗人的诗词。

        窦万兴现任北京漕运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北京工美集团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景德镇昌江美协名誉主席,河北省三河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主席。几十年来,他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曾跟随华敬俊等书画艺术大师远赴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地进行艺术交流、讲学,并获得新西兰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授予的客座教授等荣誉,其作品深受外国友人和华侨的喜爱。他担任北京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以后,深感责任很重,便积极创造条件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他创建了具有大运河色彩的漕运书画院,并把分院建到了廊坊地区,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书画艺术家,用书画艺术写运河、颂运河,传承书画艺术。




        著名书画教育家华敬俊以“书画中的运河往事”为题,讲述了曾经为孙辉、常福等多位书画家创作大运河书画百米长卷(五幅)进行指导的经历。这些书画百米长卷既有反映张家湾运河段古代景致的,更有再现京杭大运河古风古韵的。他在讲述中告诉大家,画家常福正带领书画家从通州到杭州进行采风,一边采集信息,一边进行创作。
        华敬俊先生的祖籍是山东省微山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书法教育研究会会长。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教授。1976年至1982年,任通县文化馆书记,后来担任北京教育学院艺术学院书记兼副院长。

        他从事书画创作和书画教育工作有50多年,且成就斐然,并成为德高望重的书画教育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先后为刘绍棠、孙犁、马烽、赵树理、铁凝、贾平凹等几十位著名作家的100多篇中长篇小说插图。特别是为著名作家浩然的短篇小说《花朵集》,中篇小说《浮云》《战士小胡》和《中国农村小说大观》(第一卷、第二卷)插图。还为中宣部组织的全国100名农村题材作家的三部小说集插图。不仅如此,他还精心创作了《济公传》(3本)、《水浒后传》(5本)、《塌东京》《侠客行》《红花朵朵》等15套小人儿书,每本有100多幅画。他创作的连环画《神龙大禹》被收录到《故事王画库》,1989年7月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他还著有《怎样画葫芦》《怎样画牵牛花》《怎样画螃蟹》《怎样画竹子》《怎样画人物》《墨海初航》《小朋友怎样画人物》等绘画技法以及《书法小辞典》等专著。他还参与了教育部《中小学书法美术课本》的编写工作。创作了《夕阳红》绘画丛书(一套13本)。他先后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画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张秀伦以“书画中的运河印迹”为题,讲述了隋唐时期以来的大运河与绘画艺术,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书画艺术与大运河的关系,大运河沿岸书画艺术的传承,大运河沿线涌现出的中国画名家名作以及文学大家,尤其是京杭大运河书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据的重要位置等等。他在讲授中没有文稿,却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条理十分清晰,令人耳目一新。他曾在央视网《文化自信》栏目采访中说:“中国文化基石,来自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浓浓的家国情怀。” 

        有听者在发言时説道:张秀伦老师在书法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直静静地修养自己、沉淀智慧。他不仅具备精湛的书法技巧,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结合自己对武学、象棋、美酒、音乐、文学、佛学、茶道等领域的深刻体悟,悟书法于象外之境,追求中正和雅之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几十年来,秀伦老师潜心古代书法艺术传统,博采众长,大胆探索,他作品的“韵”“势”“情”深沉博大、含蓄隽永,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不仅获得审美愉悦、人生感悟,更能够体验到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不断创造的快乐。

        文学中的运河故事分为“文学中的运河故事”“文学中的运河村落”“文学中的运河古塔”三个主题,作家刘康达、刘维嘉、池源分别进行了讲述。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广播剧作家刘康达讲述了他创作的广播剧《运河人》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梗概。广播剧《运河人》,讲述了以魏长河为代表的老一辈运河人和以金水花为代表的新一辈运河人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与运河紧密相连。老一辈人经历了诸多苦难,如魏长河曾被日军抓到日本,九死一生,但仍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在改革开放后回到故乡。他们的坚韧和不屈令人敬佩,也让听众感慨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新一辈运河人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为运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听众可能会对他们的奋斗精神产生共鸣,同时也会思考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这部广播剧具有主题鲜明、‌声音魅力、文化传承三个特点。

        著名广播剧作家刘康达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正高级研究馆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年开始致力广播剧创作。创作《运河人》《向天歌》《共和国赤子》《走出草地的小红军》《扫雷英雄杜富国》《林则徐在新疆》等“主旋律”广播剧作30余部,尤其擅长“两弹”“载人航天”“长征”等重大题材和历史题材创作,由中央、北京和各省、市电台录制播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130万字的《刘康达剧作集》。获北京市“劳模”称号,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通州文联文学旬刊《运河》编辑,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会长刘维嘉以“文学中的运河村落”为题,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榆林古村落的故事。榆林庄是三面环水的京杭大运河西岸唯一的堤内亲水村庄,享有“运河第一庄”的美誉。榆林庄距离通州城20公里,位于漷县镇辖区。他在讲述中,分别从因榆树得名、与众不同的村史馆、“四爷台”钞关、蒙正学堂、榆林庄船闸、革命先烈杨国章、“运河七帆”七个方面进行了讲述。榆林庄和众多的古村一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漕运文化和中华农耕文明的缩影。




        通州地方文史专家、北京广播电视台栏目嘉宾池源以《文学中的运河古塔》为题,从塔的释义、功能、形制、建筑和修缮、劫难、文学中的古塔等十二个方面,结合“运河四大名塔”通州燃灯塔、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做了图文并茂的详细讲解。这些古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而且见证了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的繁荣。它们通常与佛教有关,用于供奉佛骨、佛像、佛经等,同时也作为航行的灯塔指引船只。这些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成为运河岸边标志性建筑和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担任《北京市通县地名志》和《中仓社区报》编审,通县政协文史研究员,《文史选刊》特邀编辑,《通县史志》编辑。
        上述9位主讲嘉宾,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65岁,都在通州文学艺术界的各相关领域很有知名度,有的还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在“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期间,女摄像师孙立新在每次活动中都要拿着沉重的专业摄像机不停地拍摄,录制了很多素材,精心制作了许多短视频,并在互联网等媒体发布。摄影家郭建华、张寅生等为系列活动拍摄了大量的珍贵照片。郭建华还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制作美篇并在互联网发布。他们为“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声像影像资料。
        “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慕名前来参加活动的既有书画教育家、书法家、画家、作家、摄影家、电影导演,也有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还有河北省三河市档案局局长吴景峰;大石各庄村书记赵劲松;原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中心影视部主任,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影视艺术中心主任,作家,电影《巴山女红军》《远山在呼唤》等电影著名导演远山;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员,影视艺术中心编剧,作家张仕芳,由她编剧并创作的电影《远山在呼唤》,微电影《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等多部影视剧获得国家和地方相关奖项;通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通州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郑建山;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副会长,作家、书法家马国芬;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秘书长任淑敏等。他们在发言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系列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通州区连续两年举办的“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系列活动,已经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重要的文学平台和文化名片,在大运河畔熠熠生辉。 
        

        2025年1月18日,“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座谈会在漕运码头举办。座谈会由窦万兴主持,参加人有“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总策划人萧剑,书画家华敬俊、窦万兴、张秀伦,摄影家郭建华、张寅生、孙立新,作家刘康达、池源、刘维嘉。

        大家在座谈中畅谈了参加“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的体会,同时对进一步做好“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进行了研讨,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加强媒体宣传,扩大参与面,向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京津地区延伸等等。与会者还希望“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能够长期坚持下去,让这个活动成为具有通州特色的文学艺术品牌。目的是通过“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这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让市民更加了解通州区运河流域的历史、人文、艺术、景观和成就等内容,弘扬大运河精神,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通过文学艺术形式讲述运河故事,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保护大运河,热爱母亲河,为家乡建设做出努力和贡献‌。‌‌
 

        2025年1月19日于北运河畔

        文:刘维嘉;摄影:郭建华、张寅生、白志海

[下一篇] 陶山文学大讲堂 乙巳开年再登场

[上一篇] 翰墨书香进企业,文化连心共发展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