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运河故事,传承历史文脉,留住通州古韵
古往今来,在大运河沿岸,千千万万个运河儿女,用文学艺术形式赞美家乡和记录家乡的岁月变迁,传承了大运河的历史文脉。在这样的氛围里生长,在大运河浓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下,一代又一代的运河儿女,接过前辈们的文学艺术接力棒,不断书写崭新的华章。“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宛如大运河史册的章节,被9位讲述者轻轻翻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一个个清晰可见的历史片段,彰显了运河儿女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每位讲故事人既是讲述者,更是故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镜头中的运河故事分为“镜头中的运河地标”“镜头中的运河画卷”“镜头中的运河时空”三个主题。
摄影家张寅生、郭建华、白志海通过大量的新老照片展现了大运河通州段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代表性建筑、公园水系,展现了通州区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日新月异的变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为通州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史料。
国家大剧院兼职摄影师、京通淘乐联谊会副会长张寅生以“镜头中的运河地标”为题,结合自己丰富的摄影经验和拍摄的珍贵摄影作品,图文并茂讲述了“三大建筑”等运河地标,中间穿插讲解了通俗易懂的摄影知识及技巧。近年来,他从通州到杭州,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拍摄了很多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特别是拍摄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诸多珍贵照片,尤其是通州的交通变化和“三大建筑”等运河地标。
北京摄影家协会会员、京通淘乐摄影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郭建华以“镜头中的运河画卷”为题,结合自己拍摄的五河交汇处奇观、西海子燃灯塔、大光楼、千荷泄露等桥,运河船舫、漕运码头、运河观景台,银枫广场、转角亭、运河风韵,甘棠鱼跃、榆林回雁、杨洼千帆三个船闸的摄影作品,讲述了生动感人的摄影故事,为人们铺开了巨幅运河画卷。郭建华从教育岗位退休后,跟着几位“摄影发烧友”玩起了摄影。郭建华和他的伙伴们常年活跃在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和城乡。在市区有关部门举办的摄影展览大赛上,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2020年9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了《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千年古都新名片》专题新闻,播放了央视记者采访郭建华的专题报道,时间足有3分30秒。
通州摄影家协会会员白志海以“镜头中的运河时空”为题,结合自己拍摄的摄影作品,讲述了生动感人的摄影故事。他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人称“老白”。目前,60多岁的老白已经拍摄了8万多张与大运河相关的照片。其中的精品都浓缩在《运河时空》作品集里。在整个作品集里,老白最满意的一组名叫“雨滴里的大运河”。几十张照片里,每张都有一朵春花,花瓣上的雨滴,放大之后令人不禁惊叹城市副中心的古韵今辉——雨滴中分别是燃灯佛舍利塔、大光楼、张家湾通运桥、千荷泻露桥、森林公园观景台……拍这组作品,老白用了两个多月。北京卫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曾对他进行过宣传报道。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书法和绘画的统称,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也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他们通过声情并茂地讲述和书画作品,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古韵新貌以及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窦万兴现任北京漕运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北京工美集团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景德镇昌江美协名誉主席,河北省三河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主席。几十年来,他在书法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曾跟随华敬俊等书画艺术大师远赴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香港等地进行艺术交流、讲学,并获得新西兰梅西大学、奥克兰大学授予的客座教授等荣誉,其作品深受外国友人和华侨的喜爱。他担任北京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以后,深感责任很重,便积极创造条件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他创建了具有大运河色彩的漕运书画院,并把分院建到了廊坊地区,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书画艺术家,用书画艺术写运河、颂运河,传承书画艺术。
他从事书画创作和书画教育工作有50多年,且成就斐然,并成为德高望重的书画教育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先后为刘绍棠、孙犁、马烽、赵树理、铁凝、贾平凹等几十位著名作家的100多篇中长篇小说插图。特别是为著名作家浩然的短篇小说《花朵集》,中篇小说《浮云》《战士小胡》和《中国农村小说大观》(第一卷、第二卷)插图。还为中宣部组织的全国100名农村题材作家的三部小说集插图。不仅如此,他还精心创作了《济公传》(3本)、《水浒后传》(5本)、《塌东京》《侠客行》《红花朵朵》等15套小人儿书,每本有100多幅画。他创作的连环画《神龙大禹》被收录到《故事王画库》,1989年7月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他还著有《怎样画葫芦》《怎样画牵牛花》《怎样画螃蟹》《怎样画竹子》《怎样画人物》《墨海初航》《小朋友怎样画人物》等绘画技法以及《书法小辞典》等专著。他还参与了教育部《中小学书法美术课本》的编写工作。创作了《夕阳红》绘画丛书(一套13本)。他先后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举办画展。
有听者在发言时説道:张秀伦老师在书法创作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直静静地修养自己、沉淀智慧。他不仅具备精湛的书法技巧,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结合自己对武学、象棋、美酒、音乐、文学、佛学、茶道等领域的深刻体悟,悟书法于象外之境,追求中正和雅之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几十年来,秀伦老师潜心古代书法艺术传统,博采众长,大胆探索,他作品的“韵”“势”“情”深沉博大、含蓄隽永,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不仅获得审美愉悦、人生感悟,更能够体验到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不断创造的快乐。
文学中的运河故事分为“文学中的运河故事”“文学中的运河村落”“文学中的运河古塔”三个主题,作家刘康达、刘维嘉、池源分别进行了讲述。
著名广播剧作家刘康达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通州区文化馆正高级研究馆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95年开始致力广播剧创作。创作《运河人》《向天歌》《共和国赤子》《走出草地的小红军》《扫雷英雄杜富国》《林则徐在新疆》等“主旋律”广播剧作30余部,尤其擅长“两弹”“载人航天”“长征”等重大题材和历史题材创作,由中央、北京和各省、市电台录制播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5项、中国和国际各种奖项20余项。出版130万字的《刘康达剧作集》。获北京市“劳模”称号,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北京作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通州文联文学旬刊《运河》编辑,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会长刘维嘉以“文学中的运河村落”为题,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榆林古村落的故事。榆林庄是三面环水的京杭大运河西岸唯一的堤内亲水村庄,享有“运河第一庄”的美誉。榆林庄距离通州城20公里,位于漷县镇辖区。他在讲述中,分别从因榆树得名、与众不同的村史馆、“四爷台”钞关、蒙正学堂、榆林庄船闸、革命先烈杨国章、“运河七帆”七个方面进行了讲述。榆林庄和众多的古村一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漕运文化和中华农耕文明的缩影。
2025年1月18日,“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活动座谈会在漕运码头举办。座谈会由窦万兴主持,参加人有“讲好运河故事”文学沙龙总策划人萧剑,书画家华敬俊、窦万兴、张秀伦,摄影家郭建华、张寅生、孙立新,作家刘康达、池源、刘维嘉。
2025年1月19日于北运河畔
文:刘维嘉;摄影:郭建华、张寅生、白志海
[下一篇] 陶山文学大讲堂 乙巳开年再登场
[上一篇] 翰墨书香进企业,文化连心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