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邢各庄的花炮记忆
邢各庄的花炮记忆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通州的运潮减河一头儿连着北运河,一头儿连着潮白河。在这条河的北岸坐落着一个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邢各庄。说到普通,邢各庄和其他村庄一样再普通不过了。说到不寻常,邢各庄曾以盛产花炮而闻名。
延续200多年的花炮史记
  北京城历来有“漂来的城市”之说,这一说法是被岁月所证明的。元朝在北京立都之初,大量的建筑材料和物资都要从南方调运,那时的交通运输条件不像如今这么发达,只能走京杭大运河这条纵贯南北的交通运输水路,经通州这个交通枢纽、漕运仓储重地,把建筑材料和物资运往京城。
  漕运的兴旺,促进了通州各业的兴旺发达,其中就有花炮的生产。据邢各庄的老人说,村里做花炮始于乾隆年,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了。
  民国时期,邢各庄主要有两大户做花炮,一户是孙氏家族,另一户是许氏家族,都是作坊式的生产。
  通县于1948年12月解放后不久,邢各庄马上把这些花炮作坊整合到一块儿,建立了邢各庄花炮厂,成为村里的集体企业,也是邢各庄第一个集体副业。花炮厂建立后,花炮生产实现了从分散到较为集中的工厂转变,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加,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邢各庄花炮厂成立后,由孙氏家族的孙六当厂长。14年后,村里的老党员刘德林当了花炮厂的厂长。到了1975年,年轻有为的张茂强被村里派到花炮厂当副厂长,跟着厂长一边学技术,一边学管理。那年,28岁的张茂强时任邢各庄生产队政治队长职务。两年后,张茂强成为邢各庄花炮厂年轻的厂长。他走马上任以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对部分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造,还增添了烟花的新品种。
  那时,邢各庄花炮厂主要生产二踢脚(学名双响炮)、小炮儿(和麻雷子一样学名都叫单响炮,也叫小鞭炮)、麻雷子(也叫大鞭炮、小钢炮儿)和太平花、炮打灯……,麻雷子都是在元旦和春节前做得最多,满足市场的供应和老百姓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前,通县销售的小鞭炮、麻雷子、二踢脚、太平花等花炮,主要都是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
  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传统花炮,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有70多道工序,工序十分严谨,环环相扣,全靠手工完成。这些工序中最主要的有火药制作、药捻儿制作、炮筒制作和成品制作四大工序。
  不论是过去年间,还是邢各庄花炮厂成立后的那些年,村里的花炮生产历史虽说走过了200多年,但是花炮制作的技艺,都没有什么具体的理论指标,全凭感觉和经验来掌握。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都是依靠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学习制作技术,并靠各自的悟性,还有日积月累的经验把花炮制作手艺流传了下来。
  昔日,张茂强上任不久,为了扩大生产,专门请来北京礼花厂(1956年在大兴成立)的退休老师傅扬善,帮助厂里开发烟花的新品种,指导工人做烟花。花炮厂在原有的烟花基础上,又增加了彩猴、连珠花、小盘花等烟花。厂里还从四川请来老师傅,帮着做盒子灯(一种烟花,也叫盒子花),这是一种古老的造型烟花,燃放的时候叫“放盒子”,是由手艺高超的老师傅专门扎制和编织而成,焰火和造型完美结合的大型烟花。每年腊月二十八这天,邢各庄都要举办庙会活动,晚上还要燃放盒子灯,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观看,那场面,人山人海,非常热闹。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年正月十五,厂里做的盒子灯还被有关单位拿到北京故宫里燃放。
  村里有了邢各庄花炮厂以后,给村民干副业带来了好处。各家各户在农闲的时候,就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给厂里做花炮的炮筒、药捻 儿……,不仅弥补了厂里生产人员的不足,乡亲们还能挣点零花钱,改善一下家庭的生活条件。
  村委会副主任刘长永这样说:“记得我七岁那年,家里从花炮厂领回好多红色、灰色的小炮儿,我就跟着大人编小鞭炮儿,还干过其他的活儿。这样家里能挣点零花钱。”
  宋庄镇人民政府二级主任科员,年近六旬的张泽庚回忆说:“我们家也给花炮厂做过活儿,一家老少六七口人,每月能挣个二三十块钱,快顶上工厂一级工的月工资了。我上中学的时候做过药捻儿,一把药捻儿200根,能挣两分钱,技术熟练的,一天能做十六七把,挣个三四毛钱。”
  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花炮,由通县土产日用杂品公司和北京市日用杂品公司经销,不仅销往通县县城和农村供销社以及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等县市,还销往京城和其他县。
  通县土产日用杂品公司负责给邢各庄花炮厂供应硝土、硫磺等生产原料和花炮的销售,具体工作由通县土产日杂商店(老百姓称其为“二合”,后来搬到了南大街)负责。商店专门安排工作人员穆庆年负责与邢各庄花炮厂联系并进行业务往来。
  通县土产日杂商店位于新华大街东部路北,常年销售邢各庄花炮厂的花炮。每年到了阳历年,特别是春节前,那里售卖花炮的生意十分红火。
  1993年8月12日,北京隆福大厦发生特大火灾,曾经轰动一时。邢各庄花炮厂是个易燃易爆的危化品行业,在花炮生产史上曾经发生过安全生产事故,为安全起见,邢各庄花炮厂于8月13日下马停产。昔日的花炮厂址后来变成了村民的庭院。
  现如今,已经75岁的张茂强老厂长,每次说起邢各庄花炮厂的那些事儿,仍然十分地激动,会滔滔不绝地讲起曾经的往事……
欢乐氛围覆盖着的城乡
  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为了实现驱逐瘟神,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人们就用火烧竹子,竹子燃烧时发出了噼噼啪啪的爆裂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后来,中国花炮祖师李畋发明了爆竹。
  随着火药和纸张的发明,人们制作了鞭炮,取代了竹子。鞭炮的称呼各地有所不同,人们把鞭炮称呼为“爆竹”“爆竿”“炮仗”“编炮”“编”等。以后又随着民间工艺的历史演变,在鞭炮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又出现了烟花,正如人们所说的,鞭炮听声,烟花看彩。鞭炮细分有单响炮、双响炮和鞭这三种,其中的鞭就是把单响炮按一定数量编成串,有大鞭炮、小鞭炮之分。
  鞭炮的用途也越来越多,如祭神、婚庆、祭奠、盖新房上梁、开业、工地奠基……,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大年三十儿晚上、大年初一早上、正月初五,通县城乡老百姓都要燃放鞭炮,各有各的寓意。
  过去年间通县有句顺口溜:“过大年,就是好,穿新衣,戴新帽,姑娘戴花,小子放炮,提着灯笼满世界跑。”
  阳历年和春节前夕,县城的日杂商店门口悬挂着横幅,吸引着人们来买花炮。县城的日杂商店还在东关、闸桥、商业街路口、西门等繁华的地方摆摊设点销售花炮,方便人们购买。来县城买花炮的有通县城乡的居民,还有大兴、顺义和河北三河的人们。
  那时过年,人们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一般都会买上一些小鞭炮、麻雷子、二踢脚和少量的烟花回来。小鞭炮都是大人给男孩子买的年货之一。
  昔日那些年的除夕前后,九岁左右的男孩子们常在一起放鞭炮玩儿。他们最喜欢放小鞭炮,有的是大人给提前买好的,也有的是他们拿着平时积攒的三两毛钱买的。男孩子们舍不得一次性放完,就把小鞭炮拆成一个个小炮儿,揣到衣裳兜里单个放。
  小炮儿20毫米长、3毫米粗细,外面裹着一层红纸。不少孩子常用手指掐着小炮儿的屁股燃放。有的小炮儿是哑的,他们就把小炮儿从中间撅折,用香点燃看滋花玩儿。
  大人和上中学的孩子,喜欢放大鞭炮,特别是二踢脚。人们燃放二踢脚的时候,除了立在地上放,也有的用右手轻轻捏着二踢脚的中上部,点然药捻儿后马上把右胳膊伸向一边,随着“嘭!”的一声炸响,二踢脚蹿入空中,一股蓝烟出现后又是“嗒——”的一声炸响,然后,那股蓝烟随风渐渐飘散。
  那时的男孩子喜欢玩儿打仗的游戏,他们嫌玩儿木头做的枪支不过瘾,就玩儿打炮。他们找大人要两毛钱,到日杂商店能买五个二踢脚,然后找来烟囱或者铁管子当炮筒,用砖头斜着支起来放二踢脚。二踢脚被点燃后,随着一声闷响,随后飞速地从炮筒打出去,在前方炸响,真跟电影里的打炮一样,那叫一个过瘾。
  过年最高兴的当然是孩子们了,每天都能放点炮过过瘾。等到了大年三十儿晚上,才能在家大人的带领下痛痛快快的放一通。他们也放小鞭,看烟花,高高兴兴过大年。
  那时,不管是县城还是农村,此起彼伏炒豆般的鞭炮声,色彩斑斓、争先恐后蹿向空中的烟花,给深沉的夜幕划出一道道彩虹,照亮了大地,映红了天空,也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这些花炮主要都是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老通州人都知道这码子事。后来,北京礼花厂、天津静海、湖南浏阳等地的各种烟花爆竹陆续进入通州的市场。
那时候过年,特别是除夕夜,燃放花炮成为城乡老百姓年俗中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可见老通州人已经把过年放花炮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操办,图的是热闹、喜庆和吉祥。
继承着祖上恒久的遗传
  俗话说做火药是一硝、二磺、三木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黑色火药。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花炮,离不开这种传统的火药。从张茂强老厂长的介绍得知,除了硫磺,硝和炭都是厂里自己生产。
  昔日通州的城乡有一些熬硝的地方,比如通州永乐店有个熬硝营,明代就已成村。村民祖辈用熬硝补贴家庭生活,并因此叫熬硝营。此外,南关等地方也有熬硝的作坊。
  每当清晨天刚亮的时候,出门去刮削的人就走出家门,背着筐、拿着簸箕和镐锄,推着车去刮硝土。这种硝土在老房子、墙根、厕所附近和野地里都有。也就是地上那些白色的晶体,把它们刮下来后就是硝土。人们把刮下来的硝土弄到家后,掺上一些草木灰就能防止硝蒸发,然后把硝土卖给熬硝的作坊或者日杂商店。
  邢各庄花炮厂专门安排人不定期去县城的日杂商店购买硝土,回到村里用大柴锅熬硝。先把适量的硝土倒进大柴锅里,然后放入适量的草木灰,再往大柴锅里倒水,用柴火烧火,一边烧火,一边用木棍在锅里搅拌,等开锅以后加入适量的凉水继续烧火,第二次开锅以后撤火,等凉凉了,大柴锅的上边有一层灰白色的结晶体,这就是硝。张茂强老厂长说:“那时没有烘干机,熬好的硝要从大柴锅里拿出来,放到干净的大缸盆里晾几天,干了以后放到碾子上碾压成细粉末儿,这样才能和其他原料配比做火药。”
  火药的制造离不开硫磺,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用的硫磺都要从县城的日杂商店购买,买回来后用碾子加工成硫磺粉末儿。
  在木炭的烧制方面,邢各庄花炮厂专门建有炭窑,安排烧炭技术好的王宝田负责烧炭。
  烧炭的时候,最初用麻杆和棉花杆,后来这两样原料少了,供不上用,就改用柳木。用柳木烧炭,必须用柳树的树枝、树杈,越细越好。烧炭是个技术活儿,烧嫩了不能用,烧老了都成灰了,白忙活。
  在烧炭之前,要把阴干的柳树树枝、树杈放在窑里。点火之后,让这些木材在炭窑里燃烧一段时间,然后封窑。封窑的速度要快,炭窑的进火口和排烟口都要封住,要不然,这窑炭就不能用了。
  从村里烧炭行家那里得知,要想烧好炭,就要掌握封窑和“焖窑”的时机,凭经验要看烟囱上冒出烟雾的颜色,通过这个颜色来判断这窑炭烧得到没到火候。当烟囱上的青色烟雾和烟囱之间有一拳头高的无色气体时,说明木炭已经烧好了,这是最好的封窑和“焖窑”时机。“焖窑”要用一天一宿时间,才能烧得满满一窑的好炭。
  木炭烧好以后,可随用随取,然后用石碾子把木炭加工成炭粉,再和其他原料按比例配成火药。
  说到传统火药的配置比例,张茂强老厂长说:“火药配置是一斤硝,二两硫磺,叁两炭。”
  制作传统火药,离不开炒药这个必不可少却又十分危险的环节。按比例配好的传统火药在使用前都要炒一下,目的是去湿,否则引燃度不够敏感。
  炒药前要用水把配好的火药和成糊状,然后在大柴锅里摊成薄饼,就像农村人用柴锅打煳饼那样,用微火烤干。炒药这个过程必须格外小心。炒药的火候由炒药人凭经验掌握,如果温度高了会引燃火药,温度低了又起不到祛除湿气的效果,所以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炒火药时,锅不能盖锅盖,还要避免灶膛里的火星子飞蹦进锅里。炒火药都是选择在空旷的院子或空房子里进行。火药炒好以后,还要用石碾子碾成火药粉末儿。后来,为了安全起见,厂里对石碾子进行了改造,找来经验丰富的老木匠把厂里的两个石头碾盘改造成木头的,大大提高了火药制作的安全系数。
  邢各庄花炮厂曾经用过氯酸钾代替传统火药,后因氯酸钾敏感度比较高,性能不稳定,安全系数比较低,甚至能在太阳的照射下自爆。为了职工和生产的安全,厂里不再使用氯酸钾,继续使用传统火药。
  制作花炮缺不了药捻儿,也叫信子或引信。张茂强老厂长说:“制作花炮的药捻儿,要用迁安的桑皮纸和硝粉,用专用工具制作而成。所用的硝粉按一斤硝、叁两炭的比例配制。”
  药捻儿制作很讲究,方法是把整张桑皮纸放在硝水里浸泡,拿出晾干后,裁成一条条1.5厘米宽的细长纸条,然后把它展开铺平,一头要固定好。制作药捻儿时,操作者左手按住浸过硝的桑皮纸条,右手拿着带有沟槽的竹制药扦,用药扦铲一撮硝粉均匀倒在浸硝的桑皮纸上,然后用双手挫,硝粉就被均匀地裹在纸心里,这就完成了药捻儿的制作。使用的时候,根据花炮不同品种的需要,裁剪成长短不等的药捻儿备用。后来,花炮厂从山西军工厂购买现成的药捻儿,这样的药捻儿点燃后速度均匀,不易断火,燃烧完整,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从事花炮制作的邢各庄人,不仅继承了古人制作传统火药的手艺,还逐步提升了花炮的制作工艺,做出了人们越来越喜欢的花炮,让世人领略到烟花爆竹世界的美丽景象,也让人们领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之美。
二踢脚和麻雷子做法有讲究
  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二踢脚和麻雷子,深受人们的欢迎。人们过年的时候,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好与不好,都要购买二踢脚和麻雷子这些花炮。至于二踢脚和麻雷子是如何做的,遇上好奇的人,都想去探个究竟。
  二踢脚和麻雷子从卷炮筒到成活儿,做法有着明显的区别,除了火药组成成分的加工和科学配制以外,炮筒制作的好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因此,厂里对这些炮筒的制作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做炮筒的工具主要有尺子、裁纸刀、木扦子或铁扦子、擀筒上板和擀筒下板。
  邢各庄花炮厂早先卷炮筒用的纸有草纸,俗称马粪纸。这种纸是用稻草和麦秸等原料做的,因为在造纸的时候加工得比较粗糙,颜色比较黄,人们习惯把这种纸叫马粪纸。此外,还有从旧货市场和废品回收站买的韧性较好的旧图书、旧报刊、旧课本、旧作业本、水泥包装袋,这些纸的成本都比较低。后来,花炮厂还从北京造纸七厂购买做炮筒的纸张,从通百商场购买牛皮纸,成本就相对高了一些。
  做花炮的炮筒都离不开扦子这个专用工具。做二踢脚和烟花炮筒的扦子虽说长短粗细不一样,但两头都一样粗细。而做麻雷子炮筒的扦子比二踢脚和烟花有讲究,要一头粗一头细,一头长一头短,俗称大小头。粗头部分有筷子那么粗,细头部分有圆珠笔芯那样细。这些扦子一般用枣木做成,筷子那么长短。后来还有了铁扦子。这些扦子要粗细适中、直溜和均匀光滑。
  炮筒制作前,要用尺子量好尺寸,用裁纸刀把纸批量裁成做炮筒需要的纸条,再把这些纸条以扦子为轴,用手卷成筒状搓紧后,再用擀炮筒的工具把纸筒反复擀压几次,直到擀实,用糨子或胶水封住炮筒的纸边,这个炮筒就做好了。后来,厂里再做炮筒时,改进了制作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了炮筒的加工速度,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擀炮筒的擀筒工具是木头做的,分为擀筒上板和擀筒下板。上板是一个木质的吊摆,摆的上端要吊起来,下端是弧形平板。下板是一块平整结实的木板,板下以坚固的木柱支撑。卷炮筒的时候,操作者用手推动上板,让穿在扦子上的纸筒在上板和下板切圆空隙之间滚动,只能往前滚动。经过几次擀动挤压,让炮筒变得十分瓷实。
  邢各庄的乡亲们在加工炮筒时,常把擀筒上板吊在房柁上,下板就利用土炕的炕沿或者长条凳子加工炮筒。擀制炮筒的松紧度一般凭经验掌握,如果太松了成型不好,影响产品质量;太紧了扦子取着费劲,影响生产效率。
  二踢脚炮筒的制作有特殊要求,里边用书本纸,外边还要裹一层牛皮纸。二踢脚一般12厘米长,1.2厘米粗细,还有比这更长更粗的。制作二踢脚,要经过制筒、打隔截、放药捻儿、填充火药、封上口、拨纸花封下口这些主要工序。
  二踢脚的制作比麻雷子稍微复杂一些。二踢脚的炮筒批量做好以后,就要依次给炮筒做两个燃烧室,张茂强老厂长说这是打隔截。打隔截所用的工具有打隔截上桩、打隔截下桩和锤子。先把10厘米长的药捻儿插入下桩的空心柱内,随后把炮筒套在下桩上,用小撮铲把适量事先炒好的黄黏土倒入炮筒内,再把上桩插入炮筒,用锤子敲击上桩,使黏土成为隔层,纸筒内就形成了以药捻儿相沟通的上下两层燃烧室。
  填充二踢脚用的火药有两种,上层用的是火药面,而下层要用火药颗粒,就像过去打猎的猎人用的火枪药,需要提前加工好。
  把二踢脚的火药分别装在两个燃烧室内,所用的工具是装药漏斗和装药制子。由于二踢脚炮筒的内径比较小,装药不方便,装药漏子一头儿口径大,有效扩大了装药口,方便了火药的填充。使用装药制子能够掌握火药的填充量。
麻雷子只用一个药捻儿,而二踢脚有两处需要使用药捻儿,一处是链接两个燃烧室使用的药捻儿,另一处是在二踢脚的下层安放的药捻儿。
  二踢脚之所以能够升入高空,是因底层火药爆炸时对地面产生了瞬间的冲击力,由冲击力造成的反作用力升空的原理。二踢脚的纸筒内分上下两层填充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就是把二踢脚送上高空。随着二踢脚下层药捻儿的点燃,二踢脚先发出一声清脆的炸响,并在火药爆炸产生的气流推动下,迅速升入空中二三十米高。此时,连通上下层的药捻儿又引燃了二踢脚上层密封的火药,三五秒钟后,二踢脚的上层就会在高空发生第二次炸响,先看到的是蓝色烟雾,然后是清脆的炸响声。因此,在二踢脚的封顶、封下口和安放下层药捻儿时,必须按要求精心操作。
  二踢脚上下两层的火药定量填充后,为了使火药能够达到一定的密度,要用木扦把火药砸实,以保证火药点燃后能充分爆燃。然后分别把顶部和底部牢牢封住。二踢脚的顶部要用黏土封顶砸实,它的底部装好火药后,要用拨刀按顺序拨出纸花封住下口。传统的二踢脚拨底有九刀、十刀、十二刀之分,主要是为了保证二踢脚升空高度和炸响。
  安放二踢脚下层的药捻儿时,先用锥子把二踢脚扎透,然后用扦子把药捻儿拨入二踢脚下层的燃烧室内,外边露出的药捻儿尺寸不小于1.5厘米。
  这样,二踢脚就制作完成了。除此以外,厂里还生产更大的二踢脚,顶端往往缠上麻绳,这在过去的市场上常见。
  相比二踢脚,麻雷子的制作方法比二踢脚要简单一些,主要有卷炮筒、插药捻儿、填充火药、封口这些主要工序。
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麻雷子,炮筒约1.2至1.5厘米粗细,长约5至6厘米。做好的炮筒一头眼儿大,填充火药和封口用;另一头眼儿小,装药捻儿用。
  麻雷子的炮筒批量做好以后,要把炮筒立起来,按照大、小眼儿的顺序,以蜂窝矩阵那样靠拢排列好,用麻绳捆成六角形,每边炮筒的个数相等,数量可多可少,以便于准确统计炮筒的数量,掌握生产的进度。还能放着稳当,便于下道工序操作。
  往麻雷子插入药捻儿时,操作者先在打成捆的有小眼儿的炮筒面,依次插入药捻儿,漏出外面的药捻儿不小于5厘米,然后用钉子围着药捻儿周边钉几下,把药捻儿固定住,避免漏风和松动,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整盘炮筒全部插入药捻儿以后,药捻儿的头要向侧面折一下,然后轻轻地翻转过来,屁股朝上,把装好药捻儿的那头朝下放好。随后在有大眼儿的屁股面刷上糨子,再粘上报纸,用筷子头把炮筒屁股上的孔依依捅破,露出炮筒上的大眼儿,把火药慢慢装进去,确保每个炮筒内都有均匀的火药,但不能装的太满,要给封屁股留有余地。
  火药填充好以后,要双手捧起打捆的炮筒往下蹲几下,让火药在炮筒内装瓷实。把富余的火药收拾干净后,就开始封屁股,撒上黏性好的黄土面或胶泥面,用锤子和平头铁钎逐个砸瓷实,避免鞭炮在燃放的时候漏气“开后门”,影响产品的质量。
  邢各庄的土地沙子多,不适合给花炮封口用。邢各庄花炮厂常去潮白河东边的燕郊蔡各庄那里拉黄土,那里的黄土黏,是给花炮封口必不可少的好原料。
邢各庄花炮厂生产的麻雷子,还有更粗更长,做工比较复杂一些的。麻雷子做好以后,要用药捻儿给编起来,每挂有50头,100头,500头,1000头,包装好后装箱就能出厂了。
  邢各庄的花炮,以前有小鞭炮、二踢脚和麻雷子,还有太平花、炮打灯、彩猴、连珠花、小盘花、盒子灯……,后来,除了生产传统的花炮外,还配合国家有关科研部门进行古代火器试飞的科学实验,曾先后试飞过明代火器“火龙出水”“神火飞鸦”等,为火药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数。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200多年来,邢各庄人在火药的使用上,传承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工匠精神,把火药用得有声有色。
  昔日在北运河、运潮减河、潮白河两岸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白庙的筐箩,枣林庄的筐,北刘庄的笊篱不漏汤,邢各庄的炮仗赛鸟枪,师姑庄出了伙打鱼郎。”这足以说明邢各庄做的花炮名声在外,流传很广,为众人所知。
  邢各庄做的花炮,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过年的年味儿,还给老百姓带来了对幸福生活的祈盼。跟随着时光前行的脚步,邢各庄的花炮早已走进了历史长河的深处,但那些尘封的往事,至今没有被人们遗忘,在不经意间,就会潮水般地从人们的记忆深处奔涌而出,好像鞭炮的清脆声在人们的耳畔回响,又好像烟花的七彩光芒在人们的眼前尽情绽放。
   
                                    2022年11月13日











[下一篇] 回不来的元宵节

[上一篇] 小西天,追索悬塑之美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