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县城内的安定广场上立着一个安定先生的塑像。
他就是北宋教育家 胡瑗 (993----1059)
胡瑗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今江苏南通如皋市一下等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对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
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今泰州中学民营初中部)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育。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二是如何办教育的问题。
范仲淹都将儿子送到胡瑗的学堂去学习。
胡瑗一生主要著作有: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他的31代孙胡明复、胡敦复、胡刚复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教育家,吴有训,茅以升、赵忠尧、王淦昌、钱学森等都是他们的学生。
由胡瑗我又想到了近代学者梁启超说过的话: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办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中国历史上想通过教育兴国者不少,武训也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
武训(1838-1896),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封建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武训先生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清朝末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乞丐,冠县柳林人武训靠着乞讨敛钱,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所以有人称颂他是“千古奇丐”(冯玉祥语)。
放眼如今中国的教育早已不能与上述这些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同日而语了,教学的分科比胡瑗当年分得更细了,民营学校从幼儿园一直能上到大学。
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有试点推出。但现在学生越来越累,成才的越来越少,倒是跳楼割腕不想活的新闻不断,前些年也是在胡瑗老先生故里启东市汇龙中学一位名叫江成博的高二学生,在国旗下例行演讲时,更改了老师预先准备的演讲稿,换成了抨击高考制度等内容, 他由我们自己的理想转到攻击学校政策的弊端,一句‘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学校的升学率,我们不是学校利益的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不是学校的机器’,引得学子们鼓起热烈的掌声”。
五千年的古国,老化的地方很多,教育方面到底是发展了还是退化了呢,安定广场的胡瑗先生,你当年也曾是北宋神宗时的大学校长兼教授,能给出个答案吗?
2012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