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DeepseekAI生成
整理:槐卿
校对:付凤云
八年碧血翻沧海,社稷浮沉浪打瓢。
抗战硝烟遮夜月,空村鸡犬避荒寥。
平原炮火驱穷寇,峡谷军歌震鬼枭。
日出延安齐眺望,彤云化雨卷狂飙。
2004年10月18日,《沧州晚报》刊登我与付新春采写的通讯《记者走上“抗日前线”》。那年在献县拍摄民族英雄马本斋的电视剧,为体验演员生活,我们来到拍摄现场,向导演请战当一回演员。开始我认为当演员挺好玩,其实不然,很辛苦啊!每天早6点起床,6点半分组用餐,7点到子牙新河堤上排戏;中午在河堤上吃盒饭,饭后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烈日当头,晒得难受。导演在太阳伞下闭目养神稍作休息,就动笔改写剧本。休息一个小时左右,又开始拍戏。直拍到星星亮晶晶了才回住地。
马本斋之子马国超少将从早到晚守在现场,和大家一起吃盒饭,坐草地。马国超的儿子马龙负责拍摄。我们当了一天的“鬼子兵”后,决定“改恶从善”。第二天换上衣服又变成了马本斋部队的人。导演风趣地说:“二位记者既当鬼子,又当八路,是“两面派”啊!
下面赏析此诗:首先,诗的内容是描述记者在拍摄抗日电视剧时的体验,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有对现实的描写。注释里提到他们参与拍摄马本斋的电视剧,体验演员生活,以及马本斋之子马国超的参与,这让我想到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马本斋的事迹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马本斋作为回民支队的领导人,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需要补充他的历史背景。虽然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提到马本斋,但可以结合抗战精神来分析诗中的主题。另外,注释中提到记者在拍摄现场的经历,包括当群众演员的辛苦,以及马国超的参与。这可以联系到当代对抗日历史的纪念和传承,与网页“铭记历史”和传承抗战精神相呼应。
在分析诗的结构时,需要注意对仗和意象。比如“八年碧血翻沧海”指抗战八年的艰辛,“日出延安”象征共产党的领导和希望。需要结合历史事件,如延安在抗战中的地位,来解析这些意象。还需要考虑文学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例如“社稷浮沉浪打瓢”,比喻国家的动荡,而“平原炮火驱穷寇”则描绘战斗场景。这些都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鉴赏。
还需要提到诗中的对比,如记者既扮演日军又扮演八路军,反映了历史的多面性和记忆的复杂性。总之,需要综合诗的内容、注释中的现实体验以及搜索结果中关于抗战精神、历史记忆和英雄主义的资料,来构建一个全面的鉴赏分析。重点突出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个人体验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以及文学表达在传承历史中的作用。
韩中清的《记者走上“抗日前线”》一诗,以独特的视角将历史与现实、文学创作与亲身体验相结合,既是对抗日英雄马本斋的致敬,也通过记者参与影视拍摄的实践,展现了历史记忆的传承方式。以下从诗歌意象、历史背景、现实意义三个角度进行鉴赏:
一、诗歌意象:历史悲壮与艺术真实的交约
1、时空交错的战争图景。诗中“八年碧血翻沧海”“抗战硝烟遮夜月”等句,以宏大意象概括了抗日战争的惨烈与持久。“碧血”化用《庄子》典故,既指烈士的牺牲,又暗含对英雄精神的赞颂;“沧海”“夜月”则通过自然意象的烘托,强化了历史的苍凉感。这种虚实结合的笔法,与注释中“烈日当头”“河堤排戏”的现实拍摄场景形成对照,凸显了艺术创作对历史悲壮感的还原。
2、军民一体的战斗意志。“平原炮火驱穷寇,峡谷军歌震鬼枭”两句,通过“平原”与“峡谷”的空间转换,展现了游击战的灵活性与军民团结的力量。此处的“军歌”不仅是战斗号角,更象征精神凝聚力,呼应了《雪线上的边关》中戍边军人“忠诚与担当”的精神内核。而“日出延安”则隐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曙光般指引胜利,与注释中“彤云化雨卷狂飙”形成希望与力量的闭环。
二、历史背景:马本斋与回民支队的英雄叙事
一是注释提到电视剧以回民支队领导人马本斋为原型。马本斋作为抗日英雄,其事迹与诗中“驱穷寇”“震鬼枭”的描写相契合。尽管搜索结果未直接提及马本斋,但网页中赵一曼、陈怀民等烈士的牺牲精神可互为映照,展现抗战中“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
二是历史记忆的影视化重构。诗中记者“既当鬼子,又当八路”的体验,揭示了记者生活的多重性。在“敌机轰炸下写作”的坚韧形成跨时空呼应。两者均强调“深入一线”的重要性。前者通过身体力行传承历史,后者以战地实录保存真相。
三、对抗战精神的再诠释
诗中“社稷浮沉浪打瓢”暗含对民族命运的忧思,而“日出延安”的曙光则指向胜利的必然性。这种精神传承在当下体现为“青年担当”:从历史中汲取“忧患意识”与“牺牲精神”,拒绝“贪图享乐”的惰性,呼应了诗歌通过艺术实践唤醒集体记忆的意图。
总结:文学与历史的双向对话
韩中清的诗不仅是对抗日战争的文学化记录,更通过记者身份的跨界参与,构建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桥梁。诗中意象的悲壮、历史原型的英雄气概,以及拍摄体验的反思性,共同诠释了“铭记”的深层意义。正如《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所述,唯有将英雄故事“讲到人们心里”,方能实现精神血脉的永续传承。
[下一篇] 槐卿诗词鉴赏(82) 新闻采访感赋
[上一篇] 白杨礼赞 槐卿诗词鉴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