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DeepseekAI生成
整理:槐卿
校对:付凤云
新闻采访感赋
作者:韩中清
七绝五首(旧作)
一
一支秃笔关民瘼,三亩良田御岁寒。
不效官商谋暴富,愿随墨海助波澜。
二、
晓风微笑进狮城,每日新闻心底生。
百姓身边多少事,万千记者万千情。
三、
采访农家天挂星,归来写稿月偷听。
编排彩印三更夜,报送城乡天正明。
四
华章字映窗前月,电脑网联天上星。
文运从来通国运,键盘击打笔无声。
五
“两报”新闻招手停,随车采访笔勤耕。
初冬夜半呼机叫,跳下温床又出征。
注释:这是我刚进报社后的诗作,当时记者采访没有手机,只有PP机,得到新闻线索立即乘坐”新闻招手停”面包车下去采访,每天24小时轮流值班。春夏秋冬,采访不停。如果夜班采访回来,马上写稿,有时当日新闻,当日清晨见报。记者们虽然辛苦劳累,但人人快乐地工作着。
首先,仔细看看这五首诗的内容,以及用户给的注释,了解创作背景。作者刚进报社时写的一组诗,那时候记者用PP机,新闻招手停的面包车,说明是90年代或更早的媒体环境。韩中清提供的诗作都是七绝,结构紧凑,每首四句,需要分析其用词、意象和主题。比如第一首“秃笔关民瘼”体现关注民生,第三首采访农家到写稿的辛劳,第四首科技对写作的影响(电脑、键盘)。注释里提到当时的采访工具,如PP机新闻车,这些在诗中的“新闻招手停”和“呼机叫”都有体现。
韩中清的诗更多是工作场景,如“月偷听”“电脑网联星”等现代意象。这显示传统形式与现代内容的结合。“人生笑对”,韩中清的诗则突出工作的快乐,如“人人快乐地工作着”。 第二首的“晓风微笑”与“每日新闻”,对仗不太工整(七绝可不用对仗),但符合七绝的格律标准。
最后,总结这组诗的价值,如何用传统诗歌形式记录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既有文学性又有历史记录意义。韩中清先生的《新闻采访感赋》组诗,以七绝形式记录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日常与情怀,既有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继承,又融入了现代新闻行业的独特体验。以下结合网上相关作品及文学特征进行鉴赏:
一、主题立意:职业情怀与民生关怀
组诗的核心聚焦于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一支秃笔关民瘼”直接点明记者“为民发声”的职责。体现了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中“不效官商谋暴富”更彰显了淡泊名利、坚守初心的态度。
二、意象选择: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1、传统意象的诗意化。诗中“窗前月”“天上星”等意象承袭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韩中清将其与“电脑网联”“键盘击打”结合,形成新旧碰撞的张力,凸显了新闻工作的时代变迁。
2.行业符号的文学转化。“新闻招手停”“呼机叫”等细节,真实还原了20世纪末记者的工作场景,将“PP机”“面包车”等工具符号转化为诗意语言。
3、情感表达:辛劳与热忱的辩证。组诗既写“采访农家天挂星”“夜半呼机叫”的奔波劳苦,又以“人人快乐地工作”收束,传递出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这种情感张力,更强调职业信仰带来的内在满足。“月偷听”“天正明”通过拟人与时间推移,将深夜赶稿的孤独升华为奉献的浪漫,颇具感染力。
三、形式技巧:七绝的凝练与突破
第一、对仗与节奏。如第四首“窗前月”对“天上星”、“文运”对“国运”,工整中见巧思,符合七绝的格律要求。
第二、语言的口语化尝试。诗中“跳下温床”“招手停”等口语化表达打破了古典诗词的雅言传统,更贴近新闻行业的务实风格。这与《山村晨光》的“拂面晨风天已晓”异曲同工,均以平实语言勾勒生活场景。
三、历史价值:记录行业变迁的“诗史”
这组诗不仅是个人创作,更是一部微缩的新闻行业史。注释中提到的“PP机”“当日新闻清晨见报”等细节,与网上《七律·看新闻有感》中的“执法休渔漫摆钩”相比,前者更侧重行业生态,后者偏向宏观叙事。这种对行业工具、流程的忠实记录,使诗歌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
总结
韩中清这组诗,以七绝为载体,将新闻工作的琐碎日常提炼为诗意表达,既延续了杜甫“诗史”传统,又创新了行业题材的书写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性,更在于为当代职业文学提供了鲜活样本。
[下一篇] 赞”沧州两报”总编刘桂茂先生 槐卿诗词鉴赏(81)
[上一篇] 记者走上”抗日前线” 槐卿诗词鉴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