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赞”沧州两报”总编刘桂茂先生 槐卿诗词鉴赏(81)
赞”沧州两报”总编刘桂茂先生 槐卿诗词鉴赏(81)
作者:韩中清

初稿:DeepseekAI生成

整理:槐卿

校对:付凤云

多年记者梦成真,重上文坛倍抖神。

伯乐钟情庄稼汉,寻回下野墨池人。

注释:我与刘桂茂先生相识近40年,那时他是《沧州日报》记者,我是基层通讯员,对我帮助很大,可以说是恩师。特别在我的“人情果”事件发生之后,被迫弃文经商13年期间,他仍然惦记着我,关注着我。后来报社招聘记者,经过考试选拔,我终于走进报社圆了记者梦。这首小诗是我当上记者后创作的,是发自肺腑的感谢。

刘桂茂,男,汉族,19483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县,曾任《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总编辑,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晚报协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职称为高级编辑。

刘桂茂自1977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沧州日报社担任记者、农村科科长、总编室主任等职务。1995年,他调任沧州晚报总编辑,成功策划和组织了晚报的五次改版,使报纸由44版周六刊发展到416版周七刊,大大丰富了报纸的信息量和可读性。1998年,沧州日报社与沧州晚报社合并,他继续担任两报的总编辑至退休。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刘桂茂采写编辑了大量优秀新闻作品,其中获省以上奖励的作品达60余件。他撰写并发表了80多篇新闻学论文,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提出的“新闻立报,服务兴报,副刊活报,广告强报”等办报理念为“两报”的发展做出了理论上的贡献。

刘桂茂注重新闻策划和编采人员素质的提高,经常精心组织重要宣传的策划。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其中《晚报新闻的换位思考及引导》在全省引起重视,并获得华北晚报论文一等奖和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作者韩中清与刘桂茂有近40年的交情,诗中表达了对刘先生的感激之情,尤其是帮助韩圆了记者梦。接下来,我要分析诗的结构和用词。第一句“多年记者梦成真”直接点明主题,说明实现梦想的喜悦。第二句“重上文坛倍抖神”中的“抖神”二字妙趣横生。第三句“伯乐钟情庄稼汉”,这里用伯乐比喻刘桂茂,而“庄稼汉”指作者自己出身基层,像农民一样辛勤。第四句“寻回下野墨池人”,“下野”通常指离职,这里可能指作者曾经放弃写作,刘先生把他找回来。

然后看注释,了解背景信息。作者曾因“人情果”事件弃文从商13年,刘桂茂一直关心他,后来帮助他成为记者。这解释了诗中深厚的感激之情。接下来,结合刘桂茂的成就,比如他推动报纸改版、获奖作品、办报理念等,这些可以作为鉴赏的一部分,说明刘先生确实是一位值得称赞的报人,诗中赞美有据。

需要注意诗中的比喻是否恰当,比如“伯乐”与“庄稼汉”的组合是否贴切,以及“下野墨池人”的用法是否准确。另外,要考虑诗的整体结构是否流畅,情感表达是否真挚。作者通过简短的四句诗,浓缩了多年的经历和情感,显得简洁有力。

最后,结合网上资料,确认刘桂茂的成就和影响,确保鉴赏部分准确且有依据。同时,要突出作者与刘桂茂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刘在作者职业生涯中的关键作用,使鉴赏内容既有文学分析,又有情感层面的解读。

诗心墨缘

这首七言绝句,以朴质笔锋写尽40载知遇之恩,字字见肝胆,句句透衷肠。首句“多年记者梦成真”,如沧州铁狮昂首,直抒胸间,将人生轨迹的跌宕尽数托出。次句“重上文坛倍抖神”以“抖神”方言入诗,既显燕赵豪气,又暗合新闻工作者当有的精气神,可谓巧借乡音铸诗魂。

“伯乐钟情庄稼汉”,意象尤为精妙,将新闻界“慧眼识珠”的传统演绎得淋漓尽致。刘总编以总编之尊,垂青田间地头的通讯新苗,恰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襟怀。而“庄稼汉”三字,既暗合韩中清务农经历,又隐喻基层通讯员笔耕不辍的辛劳,与末句“下野墨池人”形成时空呼应。

结句”寻回下野墨池人”最具张力,13载商海沉浮终归墨池,这何尝不是中国报人精神传承的缩影?刘白羽寻回邓拓,范长江提携萧乾,新闻史长河里,这种“墨池归人”的故事总令人动容。诗中“下野”与“寻回”的对仗,既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新闻理想的涅槃。

此诗可悬于报人书房,当与邹韬奋“新闻记者要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条幅并观。在媒体变革的今天,重读这首新闻人的“师说”,愈发见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传承。刘总编五次改版的创新魄力,韩诗人商海归来的赤子之心,皆在这28字中熔铸成新时代的新闻魂。

[下一篇] 题九龙壁画(回文)(80)

[上一篇] 槐卿诗词鉴赏(82) 新闻采访感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