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漫话拍照
漫话拍照
作者:宋伟


前日整理自己1988年在云南参战时的日记,在310日这样写道:


不久前,在报纸上看见一篇文章,得知拍彩照属于高消费,这让我很吃惊,引发了我关于拍彩照的一点思考。


自从当兵以来,走了不少地方,因此也留下了不少照片。特别是由拍黑白照变为拍彩照,这是一个飞跃。对于一个当兵才几年的士兵来说,拍了这么多彩照,确实要付出相当可观的费用。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每张彩照大概1.5元,上百张彩照(截至1988年3月10日),相当于我一两年的津贴费啊!但我认为,这仅仅是从经济上计算的。


假如从人生意义上来计算,我认为这些照片有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从吉林的延边到长春,又从长春到公主岭到汪清,再从九台到云南文山州的麻栗坡县老山前线,从西南到东北,又从东北到西南,我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因此,作为火红军旅,靓丽青春,风华正茂的人生见证,这些照片将会在几十年之后显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


青春易逝,生命短暂。趁人生壮美,军旅不凡,快将自己矫健的身影、雄姿和风采,留在历史和生活的底片上吧!


由此看来,拍彩照虽然贵了一点,是有点高消费,但拍彩照还是利大于弊的,是完全有必要的。


......


整理完以上这篇短短的日记,我为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做法点赞。在只有23岁不到的年龄,就想到了几十年后这些照片将发挥出的价值和作用,说明我还是有点远见,有点眼光的。\


65后的我,出生在一个小镇的工农结合家庭,家里的经济和物质条件自然很不富裕,可以说捉襟见肘,入不敷出。说起拍照,在那个年代,在我的眼里完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从小到大也没拍过几张。


被我视为宝贵资料甚至文物,翻拍保留在手机和电脑里的,屈指算来,从本人出生到18岁当兵前的照片,也就只有5张:一张是我大概3、4岁的样子,母亲和我姊妹3人,与家家(外婆)的合影。一张是我小学的毕业照片。还有3张分别是我高中的毕业照,全班的合影以及一张全年级团员的合影。


由此可见,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和物质条件等,拍照,那时叫照相,对于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件常常无法企及的事情。


对于一般家庭和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也的确没有那么多值得留念纪念的,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拍照。因为,忙于生计都搞不赢。特别是对于身无分文的学生娃来说,那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清楚记得,我生长的小镇,在那个年代还算是乡镇里面比较大的镇子,即使如此,小镇也只有1家照相馆。全镇的人要拍照,都只能到这家照相馆去拍。印象中,后来这家照相馆的一位师傅,我们都叫他姚八叔,从照相馆分出来自己干,全镇也就才2家照相馆。


这家照相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因为我1983年10月底得到入伍通知书后,即将从四川纳溪去遥远的吉林延边服役,家人和高中同学连续在此拍了3张照片。


由于那时很少拍照,即使姚八叔使出了看家本领,不断喊着“不要眨眼睛,看镜头!”这样的提示引导语,就我现在看来,我的表情和神态还是相当尴尬和局促不安。我至今也认为那张照片自己拍得比较失败,表情羞涩不说,主要眼睛是斜着的,不知看去了其他什么地方,让我看见这张照片就唏嘘不已。


可是又不能重拍啊,不像现在,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拍完看见不好,删掉再拍即可。那时的照片需要冲洗,几天后才能看到照片效果,效果不好也只能将就。而且重拍需要再次花钱,人也很难再次聚拢一起合影的。


入伍到部队后,离开了家庭,经济上每月有了10元钱的津贴(我入伍第一年是10元,服役每增加1年,津贴就增加1元),在吃穿住宿不愁的前提下,每月有时会有三两块钱的剩余,自己想干什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有了自主权。


“宋老三,听说营部来了一个拍照的师傅,走,我们去拍张照片给家里寄回去!”一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我的高中同学,也是我们同公社同大队,入伍在同一个营的缪姓战友来喊我。


我在家里排行老三,熟悉的人或同学都爱喊我宋老三或者宋三。


“要得,但要好多钱拍1张哦?”我小心地问他。


“管他的,应该不贵,我们现在有津贴了,自己花点小钱没事吧!”战友满不在乎地回到。


原来,这是营部为了满足新兵拍照寄回家里,以解家人同学思念之苦而采取的一个方便新兵的措施。你别说,还真的想得周到,想到我们新兵的心里去了,免得花时间花精力去县城的照相馆拍。


于是,我拍了到部队最初的2张照片。1张是我骑着1台道具摩托车,在我们2营院子大门口拍的,戴着皮帽和手套,穿着棉衣棉裤和大头鞋,人虽然瘦,但看上去还是蛮精神的。另1张是我和战友在营部前面的合影。这2张照片无疑都是黑白照片。价格记不清了,但我们都是算账进行AA分摊,因为各自都已经有津贴了,也算是有收入的人了。


从此,对于我来说,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诗来形容拍照,再准确不过。


再拍照就是2个多月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们班和排的合影了,这2张照片我至今保存完好,看起来也相当清晰。照片中一个个懵懂,青涩,又充满朝气活力的,当年18岁左右的战友,如今早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如果没有照片作为见证和回忆,哪能看见过去的影像,哪能看见曾经年轻的自己。


在新兵训练期间,我还听班长说过,只要表现好,工作努力,训练突出,就有可能获得“军旗下照相”的奖励。这让我们一帮新兵好生羡慕。因为这是一种介于嘉奖和三等功之间的奖励,不管是战士还是营以下干部,那时能获得这样一次照相机会,可以说既是一种奖励,也是一种福利,更是一个值得永远牢记的荣誉,照相对于官兵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可见一斑。


所以我上述那篇日记里写的,“照片会在几十年之后显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完全兑现和应验了,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


也许是受战友影响,也许是自己心血来潮,颇有爱美之心,1984年初,一次我去驻地龙井县城艺光照相馆拍了1张头戴皮帽的特写照片。关键是照片冲洗出来之后,不知道是自己觉得满意,还是照相馆师傅提议,我又让照相馆师傅给我在照片着上了彩色,黑白照俨然成了1张彩照,这是我记忆中唯一1张人为上色的“假彩照”,当然也是最后1张。因为,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彩照普及,随后我的照片基本都是彩照了。


我此生的第1张彩照是在延边州图们市的图们江边拍的。1984年5月,我和卫生员一起去当时位于中苏边境珲春的连队阵地,处理完公事后,回程路过图们江边观看江景和邻国朝鲜的异域风光时,在一个照相师傅的宣传劝导下,我靠在江边的栏杆上,拍下了此生第1张彩照。


尽管时光过去了41年,照片已经有些掉色,模糊,但照片中的自己,我还是常常难以忘怀。只见1个青年士兵穿着绿色夏军装,头上的红五星和衣领两边的红领章,是那样红火,脚下的那双军用胶鞋,是那样轻便实用,显得步履是那样矫健。看到年少的自己,与如今早已油腻的老头相比,简直判若两人,不可同日而语。


后来,我参加军校考试和连队外出施工期间,也拍过一些彩照,但都屈指可数。直到1987年12月,我们到云南参战后,津贴逐渐多了起来,达到了40多元,有时每月还要发点伙食尾子。手头宽余了,地处战区和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县城的商家也开始销售彩色胶卷,照相馆也能冲洗彩照了,要想拍黑白照片,反倒成了稀罕事。


期间,我参加了新闻知识函授学习,逐渐对新闻摄影也有了兴趣,于是萌生了买1个彩色相机自学摄影的念头。


我拿出几个月的津贴积蓄,真的买了1个凤凰牌135彩色相机,但胶卷和冲洗费用很贵,因此拍照还是很节约。偶尔给战友们拍拍照,也和当时的普遍做法一样,收取胶卷和冲洗费,战友们也十分理解和支持。


我大概记得那时1个柯达胶卷要30块钱左右,而且只有30张胶片,一旦因为技术不过关,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等等原因拍砸了,就会浪费胶卷,相当可惜。因此拍下的彩照依然不是很多。


在纳溪县武装部工作后,我的工资达到了100元以上,经济上完全独立了,我买了1个傻瓜相机。再后来到市安监局搞宣传工作,开始接触数码相机。


从玩数码卡片相机开始,自己逐渐爱上了摄影,还花几万块钱购买了单反相机,和能拍照又能录像录音的几千块钱的智能手机,真正实现了“拍照自由”。


我边工作,边参加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1年的学习。因为爱好摄影,勤于创作,偶有作品入选摄影展,或发表并获奖,先后加入了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泸州市摄影家协会和泸州市龙马潭区摄影家协会成为会员、理事,算是实现了兴趣爱好与本职工作的完美结合。


这几年,我整理当年的军旅日记在发微信朋友圈,或者发美篇时,为经常找不到能够与文字对应的照片,更找不到彩照而惋惜。经常发出:如果那时有拍照和录像功能的手机和单反,拍下大量的照片和视频作为资料多好啊!


看今朝,人人都有智能手机,想拍就拍,不需要多大成本,只要手机有电,只要你愿意拍,就可以拍得又美又飒!


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可见全豹。一个个关于拍照的陈年旧事,一张张记录生活、工作、训练、参战和自驾旅游等的小小照片,往小说,只是关乎自己和家人的私事,往大说,却是一段段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时代缩影和光影档案。


身处并亲历全面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快速和激荡人心的40多年,用相机,手机拍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容易忽略的小事私事,实则是国家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逐渐富裕的幸事大事的完美体现和生动诠释。


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每每在使用手机和相机拍照时,一种全新的发自心底的获得感、幸福感、愉悦感油然而生,让我难以自抑,不得不一吐为快,开心爽朗地写下这些文字。

 


[下一篇] 停电去新华书店买书

[上一篇] 春满梨园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