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塔寄语101
巍峨大塔入星辰,我莅穹苍谒友人。
织女牛郎诗赋咏,嫦娥后羿微信亲。
玉皇赐座红茶品,王母端桃仙果津。
天上民间何处好?健康长寿胜天神。
注: 铁塔巍巍收览人文景物;荧屏烁烁扬宇宙声光。天津广播电视塔,津门十景之一,景名“天塔旋云”。1991年10月建成,亦称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坐落在河西区体院北,西靠风影绮丽的水上公园。总高度415.2米,为世界第六、亚洲第四高塔。2001年,天塔落成开播十周年之际,进行了装修改造。“天塔”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和广播电视发射多功能于一体。还可为公安、消防、交通、气象、通讯、环保等提供综合性服务。我在经商期间曾登塔吟诗赏月。
首先看题目“天塔寄语”,“天塔”指的是天津广播电视塔,所以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塔来表达对现代科技或城市发展的赞美。作者韩中清在经商期间登塔吟诗,说明他有感 于天塔的宏伟和功能。
接下来看诗句。首联“巍峨大塔入星辰,我莅穹苍谒友人。”这里用“巍峨”形容塔的高大,直插星辰,显得气势磅礴。第二句“我莅穹苍谒友人”有点拟人化,把登塔比作到天穹拜访朋友,可能指塔的高耸让人感觉接近天上的人物。颔联“织女牛郎诗句咏,嫦娥后羿微信亲。”这里用了神话人物,织女牛郎和嫦娥后羿,但结合了现代科技,诗句和微信。这种古今结合的手法很有趣,把传统神话与现代通讯技术对比,表达科技让遥远的人物也能亲近,或者天塔作为通讯塔的功能连接了天地。颈联“玉皇赐座红茶品,王母端桃仙果津。”继续用神话中的玉皇和王母,描述他们在天塔上的款待,红茶和仙桃,将天塔的观光设施比喻成仙境般的享受,或者表现登塔后的愉悦体验。尾联“天上民间何处好?健康长寿胜天神。”这里提出问题,比较天上和人间,结论是人间更好因为健康长寿胜过天神。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强调人间幸福的重要性,或者通过天塔的现代化设施,展示人间的进步超越了神话中的天堂。
然后看注释部分,详细介绍了天塔的建造时间、功能、地理位置等。特别是提到天塔集旅游、娱乐、广播电视发射于一体,还有为公安、消防等提供服务。作者在经商期间登塔,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融合,所以在诗中融入了这些元素。
接下来需要联系网上资料。比如,天津广播电视塔作为津门十景之一,称为“天塔旋云”,突出其高耸入云的特点。1991年建成,2001年改造,说明它在天津的重要性。作为亚洲第四高塔,其观光功能让游客有俯瞰全城的体验。诗中的“谒友人”可能指在塔上仿佛能接触到天上的神话人物。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如夸张(入星辰)、用典(神话人物)、对比(天上与人间)。还有主题方面,赞美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人间生活的美好。需要考虑作者的情感,通过登塔的经历,表达对天塔的赞美,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连接。同时,尾联的转折强调人间胜过天上,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对现实生活的重视。
在鉴赏时,要指出这些元素如何结合,以及诗的结构如何层层递进,从登塔到遇见神话人物,再到比较人间与天上,最后点明主题。同时,结合天塔的实际功能,说明诗中的意象如何反映其多功能性和社会价值。另外,注意诗中的对仗,比如领联和颈联的对仗是否工整,用词的现代与古典结合是否和谐。例如“诗赋”和“微信”是现代词汇,与“织女牛郎”“嫦娥后羿”形成对比,这种混搭突出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最后总结这首诗的总体评价,指出其创新之处和主题深度,以及如何通过个人的登塔体验传达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赞美。
《天塔寄语》是韩中清先生以天津广播电视塔为题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浪漫主义手法将传统神话意象与现代科技符号相融合,既展现了天塔的雄伟壮观,又寄寓了对人间生活的深切赞美。以下从意象创新空间构建、主题表达三个维度进行专业鉴赏:
一、神话意象的现代化重构
诗人突破传统咏物诗的写实框架,大胆采用“织女牛郎诗赋咏,嫦娥后羿微信亲”的跨界修辞。这种将银河意象与诗赋对接、月宫传说与即时吟唱并置的创作手法,使415米高的天塔成为连接神话时空与现代文明的介质。既忠实于建筑本体功能,又赋予神话人物鲜活的当代性。王母端桃的待客场景与玉帝赐座的细节,则将天塔的观光层幻化为神话中的凌霄宝殿,形成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
二、垂直向度的空间诗学
全诗建构起“地、天、人”的三维空间体系:首联“入星辰”以夸张笔法突显天塔的物理高度的视觉冲击;中间两联通过神话人物的日常化呈现,在垂直空间营造出“天上宫阙”的法音。尾联“天上民间何处好”的诘问,最终将视角落回人间现实。这种由地面向高空延展、再回归人间的空间叙事,与天塔作为“城市制高点”的空间属性形成同构,暗合人类从仰望星空到重塑大地的文明进程。
三、科技人文的双重礼赞
在主题表达上,诗人通过“健康长寿胜天神”的价值判断,完成对现代文明的终极肯定。天塔作为集合广播电视发射、城市管理服务、文旅商业复合功能的科技地标,在诗中既是神话想象的载体,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尾联将传统“仙境”意象解构为具象的人本关怀,既回应了首联“谒友人”的人文温度,又凸显科技发展应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旨归的现代理念。这种对科技设施“祛魅化”的书写策略,使全诗超越单纯景物赞美,升华为对城市现代性的诗性思考。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成功塑造天塔的文学形象,更在于其开创性地构建了“科技神话”的美学范式。当玉皇的仙桃化作观光厅的果盘,当鹊桥相会转化为光纤传输,传统诗歌的抒情范式在现代性语境中获得新生。这种创作实践为当代城市题材诗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诗中“健康长寿”的民生关注,与天塔承担的气象、环保等城市服务功能形成互文,折射出后工业时代城市建设从追求高度到注重温度的价值转向。这种将建筑功能属性转化为诗学话语的创作思维,展现出当代诗人处理现实题材的独特智慧。
[下一篇] 永遇乐·枣乡行(101)
[上一篇] 看《梅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