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豫北丘陵地带,小时候老家的山坡上种了很多红薯。一到秋天,漫山遍野的红薯地下结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薯,在饥饿的年代看着就让人心里就分外踏实。
红薯原产于墨西哥,在我国属于舶来品,所以又叫番薯。大约在16世纪末叶,番薯经多条渠道传入中国,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记载的一条渠道是,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到东南亚吕宋岛开展贸易,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福建。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开始试种,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到了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大增,除了雍正的“摊丁入亩”政策的刺激外,红薯的广泛种植帮了大忙,所以才有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在我的家乡,红薯一般是5月份开始种植。种植前先要将土地耙平,然后撂出田埂,将培育好的秧苗在田埂上种植。种植前先要在坑里将水浇透,确保好的墒情,然后将秧苗斜放在坑中。记住第一个种植红薯的要领是一定要斜放,倾斜至25度到30度左右,这样才便于红薯长出须根;第二个要领是一定要头朝南根朝北放置,然后填土压实,只露出秧苗的头即可。俗话说,“头朝南,吃不完。”像向日葵一样,头朝南种植便于秧苗接受阳光的滋润。红薯属于喜热耐旱作物,种上后不需要多次浇水,而且在秧苗长到一定程度后需要翻秧,这样能够限制秧苗的过快生长,集中精力保证红薯根茎生长需要的养分。到了10月份,一般是在下霜之前,红薯进入收获期。
红薯浑身都是宝,除了根茎外,鲜嫩的红薯叶、红薯梗也可以食用,确保了家乡父老有吃不完的菜,而且多食可以起到防癌的作用。而老家的红薯之所以好吃,还因为是种在旱地里,一般是紫皮白心的,长得个头虽然不是很大很壮实,但含淀粉量高,吃起来干爽香甜。所以一到红薯收获的时间,漫山遍野的乡亲们就乐开了怀,大人唱,小孩跑,一派欢乐的丰收景象。扯开地面上的红薯藤,用抓钩刨下去,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薯应声而出,场面蔚为壮观。终于可以吃饱肚子了,家家户户都是煮红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吃的人滚瓜肚圆。当然,在上冻之前,我们这些小孩子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去做,那就是扛着抓钩、挎着箩筐到地里镏红薯。一般镏的都是一些红薯尾巴,偶尔镏出一枚大个的红薯,那快乐不啻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激动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如果是一时间吃不完也不要紧,可以晒成红薯干更便于存放。将红薯干磨成红薯面,做成的红薯饸饹面也是家乡一年四季的一道美食。除了晒红薯干,我们小时候家家都建有红薯窖,红薯在窖里可以保存到春节乃至来年的春天,这样我们就可以有吃不完的红薯了。红薯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制作粉条,这项工作必须放到数九寒天上冻后才能进行,因为粉条经上冻晾晒后口感才会更好。老家的红薯因为出粉率高,所以制作的纯红薯粉条在豫北一带市场上很受欢迎。当然,在制作粉条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副产品,那就是红薯粉浆,这也是个好东西,加上小米、黄豆和青菜,熬成的粉浆饭酸酸的,特别开胃,老家人都爱喝口。
我记得小时候伟人曾经说过,红薯好吃,多种红薯。种红薯的好处是产量高,亩产最高的可达上万斤。在那个人人都吃不饱、糠菜半年粮的年代,红薯的出现帮助人解决了填饱肚子的问题,是立了大功的。但红薯这东西,吃的多了会胃酸,吐酸水,还总是放臭屁。所以长大后直到现在,看到城里人吃烤红薯,价格还很不菲,我就想他们一定是小时候没有吃过苦,所以才像吃臭豆腐一样花钱找刺激。吃的多了像怀孕一样有反应,没事找那刺激干啥?
说归说,进入新时代,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了,人们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的健康,吃的环保,吃红薯又成了新的时尚,家乡的红薯及其衍生的红薯叶、红薯梗、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红薯粉浆又成了新宠,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成了乡下人的致富经。这种始料不及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发展进步,是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标志,真的要为家乡的红薯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