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冯小军:倾情书写塞罕坝
冯小军:倾情书写塞罕坝
作者:孙福立

       按:《赤子》杂志2025年第9期在“榜样”栏目发表《冯小军:倾情书写塞罕坝》,作家冯小军通过文学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塞罕坝生态建设的恢宏史诗和传奇故事,形象地传播“塞罕坝精神”,深刻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赤子》杂志由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坚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做“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好多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原乡,刘震云与延津,莫言与高密,迟子建与漠河,贾平凹与商州,或出生与成长的故土,或寄予文学情愫的他乡。冯小军堪称“距离”塞罕坝最近的人,他的生态文学创作把塞罕坝当作基地,多年“深扎”,深度挖掘,创作的一系列塞罕坝作品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冯小军与塞罕坝有特殊缘分。那里既是他生态文学创作的原料库,也是他禅悟人生的一方净土。冯小军长期供职河北省林业系统,多少次去塞罕坝参加各种活动,在他工作的宣传办公室有不少从塞罕坝林场调来的干部,冯小军和这些同事一起出差,一起开会,从他们那里获得的都是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他创作的短篇报告文学《塞罕 塞罕2002年收入《绿色明珠塞罕坝》一书。200512月《生态文化》发表他创作的散文《我爱塞罕坝》。2008年他承担国家林业局政研会科研项目,撰写的《从强制、茫然到创新——塞罕坝机械林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职工品德建设的实践》获得国家林业局政研会科研项目优秀论文奖。2017年,散文《塞罕坝情愫》发表在《长城》6期。2018年他与尧山壁合著长篇报告文学《绿色奇迹塞罕坝》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获得河北省政府奖、孙犁文学奖和省委“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冯小军的纪实文学作品《塞罕坝的故事》发表于《长城文丛》一期。20187月,冯小军参与电影《那时风华》的剧本创作和部分外联工作。2020年,冯小军承担中国作家协会“深扎”项目取得了一批创作成果,在《文艺报》发表散文《在塞罕坝打号》,21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荣获首届观音山杯生态文学奖。《绿色奇迹塞罕坝》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深情讲述创业史。冯小军饱蘸深情地描摹塞罕坝建设者创造的绿色奇迹,真实再现了林场人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作品中他详细叙述了塞罕坝曾经的荒芜:晚清开围放垦后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土地贫瘠,生存条件恶劣。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面对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渴望,一批又一批创业者响应号召奔赴塞外高原。这些建设者们在冰天雪地中风餐露宿,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用一年又一年的努力在祖国北疆筑起了坚固的绿色长城。以造林为业,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是冯小军反复书写的主题。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对众多亲历者的采访,真实还原了三代务林人在寒冷贫瘠的高原荒漠艰苦奋斗、植树造林的过程,艺术地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史。

       刻画英雄群像。长篇报告文学《绿色奇迹塞罕坝》全景式展示了塞罕坝的奋斗历史和辉煌成就,作品采取白描手法刻画了塞罕坝建设者的群像。原林业部的工程师张启恩毅然放弃北京温馨的家,携妻带子扎根塞罕坝。王尚海、刘文仕等领导干部在遭遇创业困难时毅然决然地从承德市区将家搬到塞罕坝。坝上女汉子、六亲不认的“丁克人”、塞罕坝铁人、爱较真儿的王文录等,每个人物描写的都栩栩如生,丰满灵动。

       冯小军系列塞罕坝文学作品以纪实为主,在严格遵循纪实性原则基础上精心剪裁,在凡人小事中挖掘动人故事,运用文学手段艺术加工,使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意抒情引人入胜。《绿色奇迹塞罕坝》开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摹吐力根河的碧波,塞罕坝林场的万顷林海。他充满激情地描写草原的美景:“塞堪达巴汉,一片美丽的草原。天空显得比平原低因而更蓝;云朵一动不动,好像跑累了在那休息;花草因为无霜期短便把它们长久积蓄的能量一齐喷发出来争芳斗艳。洁白的银莲、殷红的百合、微黄的野罂粟、淡蓝的鸽子花、卧在地上的虞美人、挑在草尖上的灯笼花,特别是漫山遍野的金莲花,金光灿灿,格外喜人。忽然一片花飞了起来,细看是五颜六色的蝴蝶。伸手去捉蝴蝶,触到的是不动的花朵。”优美灵动的文字,有强烈的代入感,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欣赏到塞罕坝绚丽的自然风光,塞罕坝的蓝天、白云、花朵、绿草、蝴蝶在作者笔下仿佛触手可及。

       用真挚的感情打动读者。冯小军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真挚厚重又不失清新隽永。《草木葱郁》一书的开篇把塞罕坝推上前台: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哺育了曾经的“万顷松林”,但其后由于人为的过度攫取,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如今,人们赞誉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一百多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有效地为华北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阻挡风沙,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2017年塞罕坝林场获得了联合国环境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行文平实质朴。他的散文和报告文学常常以不加修饰的白描手法讲述创业者的故事,行文看似不动声色,却在娓娓道来中见真功夫,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悄然融入作者营造的文学氛围。《绿色奇迹塞罕坝》讲造林人在工棚里讲哨谱,“塞罕坝这地方有特点,它不但长树,还长文化,长哨谱儿”,接着解释啥叫“哨谱儿”。坝上九月即飞雪,冰天雪地过营生。哨谱儿说白了就是打嘴仗,用互相贬损的语言逗笑儿。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的高寒冻土荒原上,那个缺乏娱乐活动的年代,林场职工结合木兰围场特有的民俗文化创造了颇具特色的哨谱儿,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它成了那个年代塞罕坝人交流思想情感的润滑剂,小切口表现大主题,看似闲笔却颇有力度地描摹出务林人在恶劣自然环境中乐观豁达的精神世界。

       尊重文学创作规律。长篇报告文学《绿色奇迹塞罕坝》叙事结构采用复线结构,时空交织,既体现纵向演进过程又呼应横向多面亮相,故事层次分明,立体丰满。全书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现塞罕坝的建设历程和塞罕坝精神,结构清晰合理,叙事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走进塞罕坝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纵向结构从塞罕坝林场成立讲起,穿插高层决策,广纳贤才,招兵买马。从队伍集结、造林失败再到成功,行文跌宕起伏,既有向荒山秃岭进军的“开垦处女地”“渐入佳境”的纵向叙写,又有“风冷人横”“坝上伉俪”等横向记述,纵横捭阖,张弛有度。

       一段时间以来,塞罕坝成为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书写者众,作品很多,相对来讲冯小军塞罕坝的系列文学作品更接地气,更鲜活耐读。他的实践再次证明一个作家立足自己熟悉的题材进行文学创造有多重要。

[下一篇]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