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历史国学 > 元氏县宋曹镇南苏村历史溯源
元氏县宋曹镇南苏村历史溯源
作者:王仁君

       在元氏县宋曹镇的东部平原上,南苏村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伫立在槐河之畔。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泥土,都承载着数百年的岁月记忆。从北宋碑刻中的初见,到元代望族的深耕,再到明清时期的烟火传承,南苏村的历史脉络在史料与传说中缓缓铺展。


      南苏村作为一个明确的村落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至北宋建隆四年(963 年)。这一年,元氏县城开化寺(又称开业寺)的僧侣与邑众共同修建尊胜石幢,所刻《真定府元氏县邑众等敬造尊胜石幢赞并序》碑阴题名中,清晰出现了 “南苏维那靳文亮”“苏方”“苏广” 等名字。“维那” 本是佛教寺院中管理僧众事务的职位,此处特指参与建幢的南苏村负责人,这表明在北宋初年,“南苏” 已作为一个成熟的村落存在,且村民积极参与地方宗教公共事务。

      有趣的是,同一碑文中还提到了 “北苏村”——“建造石幢都维那头王行,本贯深州下博县人也,今寄元氏县北苏村”。南苏与北苏的对称命名,暗示着两村共享一个以 “苏” 为核心的地理参照系。这种 “南北对称” 的村落命名模式,在华北平原十分常见,多因两村围绕某一核心地标(如河流、高地、古聚落)发展而来。由此推测,在北宋之前,这一区域可能已有名为 “苏” 的原始聚落或地理标志,南、北苏村因相对位置得名,逐步发展为独立村落。

      从地理环境看,南苏村位于元氏县城东十五里,地处槐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这样的自然条件,为早期农业聚落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北宋石幢中提及的 “南苏” 村民参与宗教活动,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村落已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社会组织能力。

      虽然南苏村名的出现早于槐阳苏氏家族的迁入,但元代苏氏家族的深耕,无疑为村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苏天爵《元故建昌州判官苏君(恒)墓碣铭》记载,苏氏本是赵郡栾城人,为唐宰相苏味道后裔,“五季之乱,始分处邻邦”,苏恒的祖先先从栾城迁至高邑,至其祖父辈再徙元氏,最终在这片土地扎根。

     苏恒作为苏氏家族在元氏的代表人物,其事迹在崇祯《元氏县志》中有详细记载。他 “夙性颖悟”,弱冠时由学士李冶命名 “德常”,早年师从翰林李冶研习儒学,后任吉州永丰主簿。在任期间,他以 “惠爱元元” 为宗旨,面对当地 “健讼乐斗,抗拒徭役” 的乱象,“约束严明,威震狡横”;面对草寇割据,他拒绝武力剿灭,“单骑入贼寨,谕以祸福”,最终招抚千余户流民垦荒,“岁增税银千石有奇”,因政绩卓著被百姓 “刻石颂美”。晚年归乡后,他 “优游社里,教诸子读书”,内翰杨朝顺为其书斋题 “诚馆阁” 匾额,可见其在乡邻中的威望。

     苏恒去世后,葬于 “元氏县神嵓乡辅村原”(今辅村东),与南苏村南的槐阳苏氏墓群相邻。元代至大年间,苏氏家族为其立 “槐阳苏氏先德之碑”,由翰林学士王思廉撰文、赵国公王颙篆额,规格颇高,足见家族地位。碑文中 “赵郡之苏族蝉嫣,自栾来鄗已有年…… 槐阳卜筑又一迁,稍微更炽祐自天” 的诗句,印证了苏氏在元氏的发展壮大。尽管苏氏并非南苏村名的起源,但作为当地望族,其家族活动与南苏村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村落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明清时期,南苏村的发展轨迹在方志中留下了更多印记。崇祯《元氏县志》记载:“清院寺在县东十五里南苏村,至正二年建。” 至正二年为元至正二年(1342 年),这座寺院的建立,既反映出元代后期南苏村宗教活动的兴盛,也说明村落人口持续增长、经济相对稳定 —— 唯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基础,才能支撑寺院的修建与维护。

     从地理格局看,南苏村与西南的辅村(原名付村)、东北的北苏村形成三角分布,三村之间道路相连,往来频繁。辅村作为苏氏祖墓所在地,与南苏村在宗族祭祀、土地耕作等方面联系密切;北苏村则与南苏村共享 “苏” 字村名,推测在明清时期仍保持着共同的民俗传统或经济协作。这种村落集群的形成,为区域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县志中还记载南苏村东有 “元代郭将军墓”,与辅村东的 “元代苏公墓” 遥相呼应。两位元代名人墓葬的存在,不仅说明南苏及周边区域在元代的重要地位,也暗示村落可能承担着守护古墓、传承地方记忆的功能。这些历史遗存,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村落的历史有了可触可感的实物见证。

    尽管南苏村名早在北宋已出现,但 “苏” 字的含义仍待考证。无论 “苏” 字源于何种原因,南苏村名自北宋定型后便稳定传承至今,成为区域地理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槐阳苏氏家族的融入,为村落历史增添了家族文化的厚重;清院寺的修建与古墓的留存,则让村落的宗教信仰与地方记忆得以延续。

     从北宋开化寺碑文中的 “南苏维那”,到元代苏恒的善政与家族荣光,再到明清县志记载的寺院与古墓,南苏村的历史如一条蜿蜒的河流,将不同时代的印记汇聚成独特的文化脉络。它的名字或许藏着未被完全解开的密码,但每一块碑刻、每一段记载、每一处遗存,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传承。如今的南苏村,依然在槐河之畔续写着新的故事,而那些沉睡在岁月中的历史记忆,始终是村落最深沉的文化底色。

[下一篇]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浚县大屠杀——不能抹灭的记忆

[上一篇] 赵郡李氏:从七方唐代墓志看大酋主李延世的元氏县家族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