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记得毛阿敏演唱过得一首歌曲,歌名叫《绿叶对根的思念》,歌中深情地唱到,“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落叶归根,是最好的归属。如今在井冈山,人们传颂者一位红军老战士的名字,这位老战士名叫曾志,讲的就是一则感人泪下的落叶与“根”的故事。
曾志年轻时照片
曾志,女,原名昭学。1911年5月2日生,湖南省宜章县城关镇汪家冲人。1926年8月,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名时改名“曾志”。曾志一生经历了三次革命婚姻。
第一次婚姻是在1927年。这年春天,曾志从讲习所毕业,担任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与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夏明震结婚。夏明震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领导了著名的湘南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七师并任党代表。夏家一门,满门忠烈,其兄长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先烈夏明翰烈士。次年3月,夏明震在郴县牺牲。
第二次婚姻是在1928年。曾志调任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党委办公室秘书,与继任党代表蔡协民结婚,并一起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等职。1929年,红军离开井冈山时,曾志原本要随红四军后方总医院留在井冈山,是毛泽东的一个纸条,要曾志随红军主力出发,无意中救了曾志一条命,后来,红军总医院100多名伤员被叛徒出卖全部牺牲,1934年5月,蔡协民被也叛徒出卖牺牲。
第三次婚姻是在1934年。在福建厦门,曾志和陶铸以夫妻名义一起开展工作,随着感情加深结合成夫妻。尽管曾志解放后先后担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等职,但曾志始终以一名红军老战士看待自己,而且认为自己的根是在井冈山。
1929年红军要离开井冈山时,曾志刚生下与夏明震遗腹子才20多天,带着孩子转移还要行军打仗多有不便,没办法,只有将孩子交付给地方武装一个姓石的副连长(石礼保)家代为抚养。这个孩子是曾志的长子,在战争年代是由石连长的母亲讨饭养大,后来取名石来发。
解放后曾志几经辗转找到了石来发,并把他接到广州居住,一度想为儿子安排工作。石来发说,石奶奶的墓还在井冈山,自己也在井冈山成了家,有了儿子,自己也不识字,还是回井冈山好。这样,石来发在广州母亲的身边住了20多天就回家了。
后来,在“文革”中,陶铸和曾志都受到了冲击,一家人联系也受到了阻碍。“文革”结束后,石来发和儿子石金龙在北京见到了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曾志。石金龙提出要转城市户口,曾志最后对长孙说,“你看咱们一家,在井冈山有吃的,有住的,多好呀。就是奶奶等将来老了,也要回井冈山的。”
曾志长子长孙石金龙深情讲述奶奶的故事
1998年6月21日,这位老人走完了她87岁的一生。在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信封,老人一生没有积蓄,所剩1024元全部交了党费。老人说,这钱每一分都是干净的。
在早前写给党组织的《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中,曾志极力要求身后事简朴、简单办理,并让女儿陶斯亮将其骨灰撒在井冈山。
遵照母亲的遗愿,曾志的骨灰最终回到了井冈山,葬在了红军总医院旧址100多位战友的墓旁。魂归井冈,墓地上留下的只有7个字:红军老战士曾志。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这就是一个红军老战士“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很好地思索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