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元氏县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文史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一本明代《直隶名胜志》元氏卷。
1.封龙山及其周边
封龙山:书中详细描述了封龙山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包括龙首山、熊耳山、飞龙山(封龙山)等山峰,以及西溪院、中溪院等古迹。
白云洞:位于龙首、熊耳二峰之间,相传为徐真君修道处,书中对其位置和传说进行了详细记载。
试剑石:位于封龙山上,与唐郭元振游学此山得宝剑的故事相关联。
2.其他名胜
韩台:在县南三里泜水之阳,相传为韩信攻赵时虚粮塚所在地。
黄石山、白石山:分别位于县北四十里和西北五十里,记载了山上的北岳行祠和白石神君庙等古迹。
长山、九女山、磨盘山:分别位于县西北不同距离处,书中对其名称由来和自然景观进行了描述。
吴桥古塚、孟尝君墓:分别位于县南左村西北和县西十五里苏阳村山,书中对其传说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记载。
该典籍通过对元氏县境内名胜的详细记载,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权威史料支撑,与现存《元氏县志》形成互补,成为地方文化研究的关键实证,同时也增强了当地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元氏县,在府城西南九十里。本赵公子元之封邑。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汉以为县矣。东汉光武四年,北征彭宠,阴后从行,生明帝于元氏。后章帝巡幸,祠光武、显宗于始生堂,奏乐皆用新诗,复元氏赋租一年。
按志:元氏故城在今治西北二十里,王莽易为井关亭。今县北之万年村,即始生旧址。
志云:“韩台,在县南三里泜水之阳,累累相属。相传韩信出井陉,攻赵时虚粮塚也。近日有人台下凿发,得塚甓,盖赵氏公族大臣诸窀穸,淮阴侯建幕于其上耳。今村与河皆以韩台名之。”
括汉地理志:“沮水出元氏县,首受中丘穷泉谷水,东至堂阳入黄河。” 水经云:“槐水出元氏之黄石山,即赞皇山别阜也。水出北岩渡口,通于高邑。”
按志:黄石山,在县北四十里,上有北岳行祠。又有白石山,山多白石,汉光和中,封白石神君,去县西北五十里,与飞龙相近。飞龙山亦名封龙山,与获鹿交壤。但龙首、熊耳二峰,在当县界。龙首山下有西溪院,唐隐士姚敬栖遁之所。又有中溪院,宋李文靖公昉受业处也。
搜异记曰:“元氏熊耳有丹青树,得而服之成仙,其叶一青一黄。”
元安熙《龙首峰》诗:
奇峰千仞高,突兀倚天表。
神龙几何年,俯首效苍峭。
我行费跻攀,坐睨寒木杪。
放怀聊极目,巳觉尘寰小。
尚恨世累拘,未许谢纷扰。
会有赏心人,相期拾瑶草。
《熊耳峰》诗:
穷探不惮远,行登最高峰。
顿觉天宇近,一洗群山空。
奇哉此绝境,造化天无功。
神襟日以旷,写我佚荡胸。
白云洞,在龙首、熊耳二峰之间,方广丈许,相传徐真君修道处。又名仙人洞,下有修真道馆,宋政和中赐额。
安熙诗:
峨峨两峰间,崔嵬耸双阙。
中有仙人洞,恍若仇池穴。
朝开白云生,暮掩白云灭。
朝昏有奇变,宛与世人隔。
试剑石在封龙山之上,唐郭元振游学此山,见一石中裂出五色云气,因得石中宝剑。左丞史彬书 “试剑石” 三字于上,金南阳樊伦勒颂。按代公有宝剑篇,盖咏是事。
神岩山,在县西南十里,峰峦崇峻,俨若神鬼之状。
石溜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山多岩石,旁有长溪回绕,下注深壑。
灵山在县西三十里,汉时封号,与封龙、无极、白石相等,乃县界六名山之一也。
长山,在县西北四十里,上有龙井及龙神庙。又十里为九女山,傍有九峰排列,故名。又二十里为磨盘山,山顶平圆如磨,故名。
又胡泉、大岭、委粟诸山,俱在县西北界,见魏书。
县有苇箔、草峪、石板、苍岩诸岭口,俱通倒马关,设兵戍守。
吴桥古塚,在县南左村西北塔傍。山水涨溢冲激,略不骞移。相传为汉梁山伯墓,未详。
孟尝君墓,在县西十五里之苏阳村山。春上,山下有鸡鸣口。
集古录云:“北岳有汉光和四年题曰‘三公之碑’。三公者,山名也。其事载白石神君与无极山碑。此三山皆在真定之元氏云。”其后二人姓名仅可见者,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甘陵夏方,字伯阳。
唐元氏令庞公清德颂,邵混之撰,蔡有邻八分书。开元二十四年八月。
五代刘词,元城人。常被甲枕戈而卧,谓人曰:“我以此取富贵,岂可一日辄忘之。”
[下一篇] 元氏县韩台出土的唐代曹弘立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