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龙山书院坐落于元氏县封龙山南麓龙首峰下,海拔360米,东经114、3米,北纬37、9度,因地处封龙山而得名。封龙书院始建于唐初,鼎盛于宋元。东汉李躬结庐授业之所。李舫、张著、李冶等先后在此任山长讲学,哺育出唐郭震、宋李舫、元史彬、白朴等众多贤臣良将和名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即源于此。金末元初,成为世界尖端数学发祥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书院之一。”
肃立于元氏县封龙书院山门前书院介绍碑前,心境肃然起敬,以往游山观水的闲适心情悄然退场。观瞻封龙书院得怀着敬仰之情切不可有杂乱。轻步踱过清溪上的小桥,山门赫然眼前。山门为仿古建筑,红柱赤椽,蓝色瓦当排列其上,“封龙书院”四个大字,端庄厚重。门有楹联:“山因院立千年生成龙虎气,院以山名百代彪炳栋梁材”。哦、书院者,皆为藏书、研学、修身、治世之所。古代书院者,多居山野林莽之中,多为园林式布局,只为清心静修。先生、弟子心远市井,专一修业。封龙书院不因它山色秀美,环境别致,而是含于书院深处的文化、文明的历史意蕴。难怪人说一般人不敢走进封龙书院,满身铜臭气息者,攀龙附凤者,欺世盗名者尤不宜来此。
拾级依次观瞻了“崇圣殿”“讲学堂”“明伦堂”“敬斋堂”“名贤祠”等建筑,由低而高,沿中轴线对称而修建。建筑之外松柏森然,花坛草坪绿意盈盈,殿堂前栏杆挂满红布条,上写的多是祈愿文字,期盼孩子学业有成。书院内游人络绎不绝,却听不见喧哗嬉闹之音,看得出人们的脚步也是轻轻地,也有在“崇圣殿”“讲学堂”顶礼膜拜者,双掌并拢,俯身跪拜,嘴唇嗫嚅,拜访后一脸光彩,好似心中所愿真给各自带来了美好和幸福,满是喜悦之情。书院规模不大,但所有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和美,和谐自然地倚在龙首峰之阳坡,安安静静,不事张扬。步及殿堂、廊榭、桥阁,石阶,好似受到一次庄重崇高的心魂洗礼。
院里草坪的几尊汉白玉人物塑像吸引目光,不由得驻足端详。这些雕塑神形各异,盘腿踞坐,皆宽袍大袖,绾发为髻,手持书卷,凝神阅读,或者双手握卷,目视远方,做邈思状。不道不佛,皆是文人学者之风范。细看标牌。乃当时之大学问家李舫:郭震、北魏学者魏质、宋代学者李冶、张蟠叟。元代诗人元好问-------虔诚地站立塑像前,昔日古代大学的意蕴氤氲心中。远离都邑,择山成院,授业解惑,探赜索隐,哦,启蒙、开智,修身济世乃封龙书院之灵魂;文化,文明皆在这书院里得以延续发展。怎能不肃然起敬呢!
在崇圣殿,看见牌子上的书院学规和书院的课程表。一字一字读来,颇为惊叹。千年书院竟然有着立院授业的硬核支撑。
书院学规:
凡预此集者:以孝悌忠信为本,其不顺于父母,不友于兄弟,不睦于宗族,不诚于朋友,言行相反,文过饰非者不在此位。
既预此集者:闻善相告,闻过相警,患难相恤,游居必以齿相呼,不以丈,不以爵,不以汝。
会讲之容:端而肃,群居之容。和而庄。(箕踞、跛倚、喧哗、佣并,谓之不肃;狎侮、戏谑、谓之不庄)
旧从所师:岁时往来,道路相见,无废旧礼。
毋得品藻长上优劣:毁誉外人文字,郡邑正事。乡间人物,称善不称恶。
毋得干谒,投献、请托。
毋得互相品题。高自标置,妄分清浊。
语毋亵。毋谀,毋妄,毋杂。
毋狎非类(亲戚、故旧或非士类,情礼自不可废,但不当狎)
毋亲鄙事。(如赌博、斗殴、酣饮酒肆、赴试代笔及自投两卷,其余自可类推)
十条院规,言简意赅。这是封龙书院的育人目标及招生条件。凡言皆有所指,每条实际具体。今昔千年,书院的教育精神依然有着可借鉴之处。
还有一则“书院六大基本规制”,即研究。研究学问,集成理学;讲学。传播先贤文化;藏书。藏书是书院永恒的事业;刻书。这是书院的基本功能;祭祀,传承礼仪;学田,这是书院赖以生存发展基础。更有“书院日习历程”。在上述规章中,不难看出,封龙书院不是民间私学,也不同于国家级的国子监。封龙书院有着它独自的办学方针、目标,要求以及具体院规。仰视许久,不敢作声,更不敢对书院妄加评议,唯有默然品味,才是最好的观瞻方式。蓦然感到,封龙书院不仅有着古建艺术的魅力和极佳的书院环境,更为可贵的它的内核独立特持,有着中国文化的渊博和丰满。慢慢回味,慢慢走下山来。走过一平台,见有数个圆桶,插满竹签。好奇地抽出几根儿,上写着,社交之网,财富之链;琴瑟和谐声声慢,家和万事皆兴旺;夫妻恩爱共缠绵,白头偕老度余年----瞧,这也算一种文创吧?但凡游览封龙书院者,大概都会抽来几签的。文化不就是人们心中的圣灵吗。
出山门,回望封龙书院。神心好似受到一次人文精神的洗礼。有思不言,有感不语,嗫嚅着:一次朝圣之旅!
[下一篇] 我的幸福感—记者生活札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