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中国高教学会秘书专委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胡鸿杰来说是近乎寻常又极不平凡的一年。他如同往年一样忙碌、奔波、奋进、创新。一年中,他于北京首都为起点,英姿飒爽地行走于全国各地,哈尔滨、南宁、成都、上海、福州、深圳、西安、杭州、保定……纵横椑阖,风雨无阻,应邀出席各种学术交流、峰会论坛或专题讲座等活动。每次外出回到京城,则是读书、著述、讲座、运动,研学不缀,积蓄内蕴。事实上,这也是他多年的生活常态。他原本就是一个坚守于事业、编织着理想、播种着希望、追寻于目标的耕耘者和笃行者。
我是因工作关系结识于胡鸿杰教授的。那是2018年10月,中国高教学会秘书专委会学术年会在济南召开。我(时任《石家庄秘书战线》主编)与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副巡视员张茂叶先生应邀出席此会。在此之前,早就耳闻胡鸿杰的大名,并且知道他即将接任中国高教学会秘书专委会理事长一职。本次会议主题除了集中研讨新时代秘书专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秘书工作创新与发展,还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进行高教学会秘书专委会理事会换届。会上,胡鸿杰顺利当选新一届中国高教学会秘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我与张茂叶先生也同时当选为理事。在新一届理事会新长官就职演说环节,我终于近距离见到这位传说中的行业俊杰。可以说,胡鸿杰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谓器宇不凡,见解独到,他中等身材,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口才极佳,讲谈风趣,妙语连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会议间隙,同屋的辽宁秘友赵华姐说,晚上胡鸿杰教授的师弟---山东大学的教授刘旭光,宴请胡教授并约了几位同仁作陪,邀我一同参加,我却之不恭,当晚就一同赴宴。晚宴就设在我们所住酒店一楼的雅间,到场的嘉宾范围不大,除了胡鸿杰教授、赵华与我,只有青岛大学教授史玉峤以及东道主刘旭光教授及其友人郭某等三人,大家都很健谈,气氛很融洽,纷纷祝贺胡鸿杰当选理事长,谈往事,忆友情,诉衷肠。胡教授听说我是石家庄人,便十分高兴说他与石家庄有缘分,因为他也曾长期住在石家庄,也应算是石家庄人,我听后觉得甚为神奇,无形中拉进了距离。酒过三巡,渐入佳境,史玉峤教授一时兴起,举杯邀歌,几人高歌一曲,同声齐唱“酒喝干、再斟满”,十分开心。
后来,我在胡鸿杰的微博里了解到,胡鸿杰是河北顺平人,出生于1958年,他是在和平医院出生,但“学龄前”是在北京度过的,7岁来石家庄就读北京军区“七一”学校。他的妹妹和妹夫一家仍现在石家庄居住。后来,胡鸿杰1975年高中毕业去赵县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家虽然迁去北京,但他对这座自称之为“老家”的城市故土难忘,情结深厚。每次见面聊天,谈起大石桥、大佛寺、嶂石岩、赵州桥,他如数家珍,津津乐道。有一次,他出差讲学路过石家庄,不经意在朋友圈儿发了一条旅行感言,我恰好刷到了这条讯息,马上给他留言,问他现在哪儿,准备去赴访并尽地主之宜,结果他说刚刚离开此地,让我甚为遗憾。
作为业界精英,头戴多种光环的博士生导师,胡鸿杰不仅是跨界多领域的知名人物,也是业内叱咤风云、特立独行的代表人物。他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毕业后先是供职于国家档案局教育处,后在中国档案出版社担任总编室主任、当过《办公室业务》主编(也是该杂志的首创者之一),后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担任《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总编20年,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高教学会秘书专委会理事长、档案学术评价中心主任等。多年来,他对自己的业内事务总有着超乎寻常的敬业与关照,甚至对于业外乃至社会诸事总有着金点子好建议或直率见解,并常常行诸文字、图片发表在自家微博、微信上,而且加之他思考慎密,勤勉有加,论文频出,著述颇多,常让人感觉他的精力充沛,能量超神。他时常对生活的点滴充满好奇,他与时俱进的态度让人望尘莫及,常常在探求真谛中,给枯燥的现实制造幽默与浪漫。与他聊天或听他讲座,都能感受到他思想火花的闪烁和思辨意识的激扬,可以说是一种陶冶和享受。他的文章或开场白从来与众不同,比如“我曾经梦想过手持镰刀,也曾经梦想过手持斧头,但从来没想过手持教鞭……”(摘自胡鸿杰2009年微博《教鞭》);再如“大家好!现在到了会议的最后一项,也就是闭幕式。我用AI加10秒完成了闭幕词。大概需要读3分钟左右,但是我觉得这不太符合我们会议成果的要求,那就让AI慢慢成长。我还是用人脑完成这个文本。”(胡鸿杰在某次学术会议上的闭幕词开场语)。很多时候,他看问题境界更远,想问题思路更宽。当然,有时候他的某些观点尖锐犀利,剑走偏锋,也让人不免担心他的越界或引发争议,但他仍直言不讳,不以为然,恰如他在早期作品冠以书名《胡言》一书,极具文学及诙谐色彩,幽默自嘲也好,亮出招牌也罢,反正旗帜鲜明,君子坦荡,让人叹服而敬佩。
胡鸿杰的研究领域涉及档案、公文、秘书、管理,身份集编辑、教师、学者、运动员于一身,可谓雄才多略,却又气定神闲。有一位知名教授曾赠予他“宏图大展,杰俊咸集”的雅联,我觉得甚为恰当贴切。事实上,他确实称得上一位自信敢为、干则必成的枭雄。我料定,这是天分与勤奋的完美融合。20多年来,他不仅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招收博士生30余名,毕业率98%),而且主编、独著教材与专著20余部(属于秘书学的占一半以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档案学经典著作评价研究》(获评2021年度优秀重点项目)、《档案职业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主持《档案学经典著作(丛书)》的编修,著有《化腐朽为神奇——中国档案学评析》(收入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维度与境界:管理随想录》等专著 ,独立发表论文80余篇;荣获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年,他主政中国高教学会秘书专委会,可谓业绩不凡,成果丰硕。除了每年的例行理事年会、学术论坛,他带领理事会做出最为显著的几件实事:一是积极助推实现了《秘书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审定印发和相关宣传工作,二是启动了全国秘书教育科研项目申报,三是将秘书论坛纳入全国高教博览会,开创首届新时代高校办公室主任论坛,进一步提升了业界论坛的质量和影响力。而完成实现这一系列目标过程中,不仅需要精心的部署谋划和扎实细致的工作,更需要信心、勇气和魄力。与胡鸿杰交往,他常常带给人信心、坚韧与力量,让人坚信,前进路上没有什么思维定式,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实现。犹记得2021年7月,胡鸿杰与顾松林(《办公室业务》社长)精心策划在海拉尔召开“建党百年秘书工作与秘书学发展研讨会”,会期临近,报名者因疫情原因却不甚理想,有人建议取消会议,但是,胡鸿杰没有退缩,他顶住压力、多方协调、攻坚克难,使得会议如期圆满召开,并取得成效。值得荣幸的是,当时接到邀请后,在单位领导支持下,我(时任《石家庄秘书战线》主编)与编辑部丁文冒着疫情风险坚定赴会,见证了这一特殊时期召开的、史上我所见到全国性会议参会人数最少(仅有18位,被胡鸿杰戏称“十八棵青松”)、但成效颇佳、终身难忘的历史性时刻,并将会议成果在《石家庄秘书战线》2021年第4期上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件事情也充分印证了那句“事虽难,做则必成”的金言。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胡鸿杰带给人最多是坚韧和力量。这或许与他热爱运动,乐观豪爽的性格因素有关。如果说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研究学者或学术团体长官,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方间建树丰硕,这些都是在位谋政、恪尽职守的话,那么作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身份,每天坚持晨跑3--5公里,数十年如一日并曾经十次参加半马拉松比赛,这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最引以为豪的过人技能、独特才艺了。单说每天锲而不舍的晨跑(据说坚持40年,无论是外出还是雨雪天气)就让人佩服不已,多年的习惯看似容易做来不易,已经演绎成为一种所向披靡的精神。再比如说,他仅在2019年就参加了三次半程马拉松比赛,分别是北京长跑节、仙游国际马拉松和厦门国际半马拉松赛。其中在中国田竞协会认定的厦门国际办马拉松赛中,他以较好成绩达到了大众选手的二级标准。虽然这个等级成绩与他在1981年北京高校运动会(400m52'99)专业运动员的二级标准无法同日而语,但对于一个年过六旬的选手来说已经足够好了。这是一种恒心与毅力的比拼,更是一种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的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春回大地,鸥燕矫健。胡鸿杰是一位果敢奋进、砥砺前行,挺立潮头、引领行业新风范的先锋。前不久看到他更新微博“告别2024”感言,这也是他多年的习惯,总结,回顾,整装,向前。回望间,山水千万里;再出发,胸怀凌云志。愿他像一只雄健的鸿鹄一样,振翅扶摇,鹏程远翔。
(原载《秘书战线》2025年第2期)
[下一篇] 是他们焕发出民乐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