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是他们焕发出民乐的青春(之二)
是他们焕发出民乐的青春(之二)
作者:

——记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常务理事-王广维

 

\刘洪云

 

2024年春天,我在参加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举办的‘行走葫芦丝故乡,领悟和谐音律之源头’的采风活动时,碰巧在首都机场遇上了协会理事王广维先生,我们是2019年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成立时认识并同时担任了协会理事的。五年了,我们平日里各忙各的,就连微信也无暇顾及过。没想到这次采风活动给了我们一次无拘无束地无话不聊的机会。

尽管我们彼此称呼‘老师’,实际上王广维先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资深的民乐老师。他说:“我从9岁接触和学习民族音乐,笛子,笙,扬琴等很多种乐器。都曾拜过专业老师的授课和指导。还曾担任过首钢乐团的首席扬琴。70年代末又跟专业老师学习声乐和指挥。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使我在退休后极大的丰富了我的文化生活。至今还坚持着乐团,合唱团指挥和授课的工作。”

交谈中了解到,王老师退休后,受聘继续担任首钢民乐管弦乐团团长兼指挥。首钢合唱团指挥工作。还经常下社区讲课,为基层社区的合唱和乐队进行指导。受北京乐器学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邀请。同时在与社会文化团体的文流上做一些事情。如:担任北京竹笛协会的理事。担任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理事、常务理事。

王老师对民乐深耕不辍,兼融别样(包括多种民管乐以及声乐),也表现在对葫芦丝音乐的深钻和创作上,特别是到退休后又被受聘于高校讲授葫芦丝艺术的讲台。他从2019年至今一直给大学生们教授民族乐器葫芦丝,以传承和发展中国的民族文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他火箭军老年大学讲课时,注重代际沟通,用真诚和耐心赢得学员的信任和喜爱。对学员常以表扬和鼓励,很少拿架子批评,而总以平等的姿态与学员互动,课堂氛围轻松温馨。

由于王老师对民乐的酷爱,身边不乏民乐爱好者的粉丝,他们喜爱王广维老师的讲学,而他总是一以贯之与授课对象的不同,或从浅显的乐理侃侃而谈,或理论结合实践举一反三。人们一提起王广维,不仅在京城小有名气,还传播到了京津冀的教学、内蒙古(2024年的一次军垦大型纪念庆祝活动担任总策划、总指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培养出了太多的民乐学子,有的已成功与表演的舞台上或独当一面担任乐队指挥,王老师说:“最喜欢自己的学生超越自己。”面对取得的“优秀专业指导教师”“突出贡献奖”等优异成果,他从不张扬,从不居功。若不是这次的机缘巧合,也不会有我第一次挖出了他的这些‘秘密’的机会!

王老师的音乐生涯锻造出了一种内敛沉稳、纯净而高雅的气质,跟求教的葫芦丝爱好者们以平实的交流,解难释疑,处理葫芦丝维修方面的问题,他的表里如一和那种饱满的工作热情感染着所有与之交往过的人们。令我感慨的还有他热心传播民乐的职业习惯,如他的行囊里经常装着的是葫芦丝、音响设备和葫芦丝维修工具盒,也是他外出时必带的三件宝贝。在云南梁河的一路采风,可以看见他在宾馆里为队友修理葫芦丝的身影;在采风间隙时可以看见他打开自带的音箱,与协会采风队员们吹奏多样葫芦丝曲,如‘迎春’‘赛江南’、‘梨花颂’、‘远方飞来的金孔雀’、‘乡下’等,到了中缅边境的瑞丽市,他与全体队友同奏该市市歌--具有傣味的葫芦丝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德宏机场候机室,他毫无保守的与队友们分享多年获得的乐理知识,教大家怎样下载和使用网上键盘等。但由于登机时间过短,大家专注听讲还意犹未尽,不免有些遗憾。王老师不忘传承,自觉担当,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以出色的才华感染着身边的所有人。他每到一处都会燃起一团火,都不忘亮起葫芦丝音乐一盏灯。

采风回来后,我们有了进一步的合作,在专业创作上,王老师无论是作曲或是编曲,即突出地方特色、又讲究艺术美感,这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在推广北京葫芦丝巴乌协会六年来的网课、研修班培训以及游学采风的吸收消化方面,他讲究有的放矢与娱乐于会员演奏实践之中。于2025年春‘雨水’时节那一天,新建立的一支《春之声》葫芦丝乐奏队,诚邀王老师参加的、还有协会的艺术顾问崇呈祥、常务理事陈静、理事唐永霞及协会会员王文元、岑飞、王友林、王妫娟、吴曼泽、李军、张枫林、张华等十三位成员组成,开启与蛇年有关的曲目演练。王老师毫无二话地为聂耳的名作《金蛇狂舞》精心编写了三声部,队友们各自按照不同声部认真地反复演练,于2025年刚刚立夏时节,王老师又不辞辛苦亲临指导和排练,直至和大家共同奏响、一气呵成。王广维老师的那种从容与自信、真诚和激情无不鼓舞着大家。队友们都夸赞说:“王老师的言谈举止如他的音乐风格,内外兼修,如天籁之音。”同时各位队友也感受到了和声对于打造葫芦丝艺术之美的功能不可小觑,比如轮奏的情绪表达;不同音高、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的交相辉映;强音的轻吹和弱音的重吹,独奏与合奏的搭配形成的层次感;突出主旋律色彩的丰富性等等,从而也打造了演奏员的综合技术能力的提升。如果说,和声是一种有机的音乐组织形式,它更是编创者们心系民乐,追求艺术的不懈实践理念具化创作中并给人带来特殊新鲜感的一件艺术精品。

在一次小型葫芦丝曲排练中,王老师当听到学生们对他一致的赞美声之后,他动情地说:“音乐就是我的精神世界、文化伴侣,一直以来,我与音乐相依存,共美好。”正因为他有育人不厌一种民乐亲情,他有甘愿传播种子的一种民乐精神,诲人不倦一种治学态度,所以他有太多的音乐粉丝追随着他一同行走在弘扬民乐、营造欢乐的理想中。

葫芦丝音乐经过了前辈们的不懈努力,研讨、开发、推广为目前老少皆宜、人见人爱的大众音乐,从一支支精美的葫芦丝单曲到浑厚雄壮的葫芦丝和声音乐,表明了一种大众音乐发展为大音乐的必然趋势。试看‘和声’无处不显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包括个人、家庭、社会乃至与国家的应用场景里。所以我们传播葫芦丝音乐和声的多元素、层次美、和谐美,即适应了大音乐的时代,也印证了希腊古典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意义;叔本华说过的:“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王广维老师带给《春之声》队友们的和声启迪,仅仅是个开始,逐步形成一种‘遵守各得其位,各行其道,相互照应,和谐交织’的和声之规则的自然养成,还需要更多的和声作品编创做铺垫;使人们的头脑里认识到‘和声’是不可或缺的音乐元素,更需要弄明白单个乐音之间的音程关系纵向叠加的联构,与和弦横向的连接、艺术的表达和情绪的渲染之间的乐理常识和演奏技巧,和声不仅是艺术的审美,更是文化的审美、技术革新的综合载体;还是哲学层面上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声音领域里的具象化,即和谐音程与不和谐音程共同推动了音乐的动态平衡。因此队员们喜欢上了和声,意识到了和声音乐的深奥文化、哲理存在的魅力。

葫芦丝音乐的和声必将引起更多葫芦丝爱好者们的兴趣和追随,因此也更加解放了葫芦丝器乐音域的限制,不同调的葫芦丝一同共鸣欢唱起来,必定展示出民乐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光明。


[下一篇] 勇毅行者 跨界鸿鹄一一中国高教学会秘书专委会理事长胡鸿杰印象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