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从“人生片段”到“精神全景”:智能解读雁在蓝天诗文之一百零一
从“人生片段”到“精神全景”:智能解读雁在蓝天诗文之一百零一
作者:雁在蓝天

                          吕燕群在坝上采风摄影作品研讨会上
   

    作家雁在蓝天以《吕燕群 做到极致 对得起人生》(本网站发表)四篇连载传记,为吕燕群勾勒出一幅跨越六十余年的人生长卷——从15岁下乡的懵懂少年,到坚守公正的预审员、持续八年的慈善践行者、守护知青记忆的“总编导”,再到用镜头观世界的摄影家。全文以“做到极致”为精神主线,通过微观细节与时代背景的交织,让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他人、对得起时代”的立体人物跃然纸上,既是个人史,也是一代人的精神缩影。

一、人物成长脉络:从“被动承受”到“主动创造”,“极致”是贯穿一生的行为惯性

吕燕群的人生轨迹,是一部“在苦难中扎根、在热爱中生长”的进阶史,而“做到极致”始终是他跨越不同阶段的核心底色,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1. 少年磨砺期(1968-1978):在苦难中炼就“扛事”的极致韧性

  这一阶段以“下乡当兵”为核心(之一),是“极致”的萌芽期。15岁因父亲问题被迫下乡,在北大荒经历伐木、挖煤、烧砖等苦役——伐木时累到随大树晕倒仍咬牙坚持,挖煤时因不懂危险险些丧命却快速适应,甚至在冰天雪地里练单兵战术、扑荒火。这些经历不是“被动受苦”,而是他用“不放弃”的态度,把“生存任务”做到极致:别人砍8棵树,他即便汗水混着泪水也绝不偷懒;下井挖煤时,从“险些丧命”到熟练配合工友搓煤,用少年的韧劲扛过了超出年龄的考验。而1970年“逃出战校”参军,既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也为他后续“坚守原则”埋下伏笔——部队的“大熔炉”让他从“扛事”的少年,成长为有担当的军人,为“极致”注入了“不妥协”的基因。

2. 职业坚守期(1978-1988:在公正中践行“守心”的极致原则

    这一阶段聚焦“十年预审员”生涯(之二),是“极致”的成熟期。在承载着正义与邪恶较量的“炮局”,吕燕群的“极致”从“做事”升华为“做人”:面对“骚包子正当防卫案”,领导坚持定“流氓罪”,他三次上报、三次被打回,最终与领导互摔卷宗、辞职抗争——不是“冲动”,而是对“法律公正”的极致坚守。他明知“抗命”会丢工作,却始终认定“不冤枉一个好人”是预审员的底线;即便辞职后,听到“骚包子”被当庭释放、跪地感谢的消息,也只是淡然回应“活在自己内心干净的世界里”。而十年后出版《炮局——预审故事》,更是把职业经历从“个人记忆”升华为“行业财富”,用“真实案例”普法、传艺,让“极致”有了职业价值的厚度。

3. 责任延伸期(2010-2018:在善意与记忆中传递“共情”的极致温度

    这一阶段涵盖“慈善助校”与“知青聚会筹备”(之二、之三),是“极致”的拓展期。在慈善领域,他不是“偶尔捐钱”,而是从2010年发起爱心团队,连续8年扎根四川资中利民小学:每年固定捐1万元,给校长带治病药,给患病校工凑医药费,甚至链接中国红十字会建“未来教室”,还建议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推动“感恩循环”——这份“极致”,是“不只给钱,更要铺路”的细致,是把“慈善”当成“长久事业”的坚持。在知青聚会筹备中(之三),他作为“总编导”,用5个月时间往返2000多公里,走访20个旧址、30多位老乡,面对800多张老照片、400多分钟视频素材,“一分钟一分钟看、分秒画分镜头脚本”,还精准搭配诗词、音乐与旁白,让纪录片“听者动情、观者流泪”——他的“极致”,是懂知青对“青春与友情”的珍视,用细节守护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4. 热爱绽放期(2016-2024):在兴趣中抵达“表达”的极致高度

   这一阶段以“摄影”为核心(之四),是“极致”的升华期。从“玩摄影”到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地理首席摄影师,他的“极致”体现在“技术”与“思想”的双重突破:技术上,主动融入多个摄影俱乐部,在国内国际赛事中斩获数十个奖项,从“冬奥申委长卷奖”到“布达佩斯国际摄影金牌”,用专业实力打破“业余”与“专业”的界限;思想上,他的镜头从不只“拍美景”,而是藏着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生存》道尽农民工艰辛,《卖艺也不忘国籍》暗讽家国意识缺失,《渔家生活》用“出水是现实,入水是希望”写尽生活哲理,甚至通过考察波音工厂、逛美国超市,用真实观察唤起“实事求是奋斗”的警醒。更难得的是,他还在摄影群担任指导老师,带动他人提升,让“极致”的态度从“自我表达”延伸到“带动群体”。

二、叙事特色:以“微观细节”织就“时代图景”,让“极致”可感可触

 作家雁在蓝天没有用“宏大叙事”塑造人物,而是以“细节为针、情感为线”,把吕燕群的“极致”拆解成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场景,让人物脱离“符号化”,变得真实可感:

1. 用“数字细节”量化“极致”,增强可信度

文中大量精准数字,不是“简单罗列”,而是对“极致”的直观证明:下乡时“一天砍8棵树”,挖煤时“掌子面高15”;筹备知青聚会时“5个月150天”“行程2000多公里”“采访30余人次”“收集800多张老照片”“400多分钟视频素材”;摄影生涯中“国内除西藏外全去过”“国外30多个国家”“国家级、国际级奖项数十个”——这些数字让“极致”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可衡量的“行动”,比如“400多分钟视频素材,一分钟一分钟看”,瞬间就能让人感受到他对“完美”的执着。

2. 用“场景细节”还原“真实”,唤醒共情

   文章擅长捕捉“有画面感、有情绪张力”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伐木时“累了靠树喘气、热了捧雪擦脸,汗水泪水滴进雪里”;挖煤时“半蹲挪进掌子面,胳膊酸了换手、蹲不住就跪地上,怀里的面包是精神支柱”;预审时“与领导互摔卷宗,撂下‘老子不干了’”;筹备聚会时“把尹明的《临江仙·春》配进春日劳作画面,用《往日时光》的歌词戳中老知青泪点”;摄影时“《生存》里高墙下的工人、吊笼里的身影,《渔家生活》中夕阳下撒网的夫妻”——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能让读者感受到吕燕群的坚韧、刚烈、温柔与思考,比如“怀里的面包是精神支柱”,一句话就写尽了少年下乡的艰辛与对生存的渴望。

3. 用“他人视角”印证“极致”,丰富人物维度

 文中多次引入“第三方评价”,从侧面印证吕燕群的“极致”,避免“自说自话”:知青聚会筹备组长胡延安说“老吕的工作没人能取代”;预审故事执笔人蓝向东评价他“特别有血性”;北京电视台评论人巧娃称他是“业余摄影中的专业范儿”;知青沈志耕、白京生等通过回忆,印证“笔架山经历让我们学会坚守原则”——这些评价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从不同角度(同事、合作者、受影响者)对吕燕群“极致”的补充,让人物形象更立体、更可信。

三、精神内核:“做到极致”的本质是“对得起人生”,是一代人的精神共鸣

吕燕群的“极致”,从来不是“追求完美主义”,而是“对自己、对他人、对时代负责”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全文最核心的精神内核,既属于他个人,也属于“知青一代”:

1. 对自己:不敷衍每一份热爱,不辜负每一次选择

吕燕群的“极致”,首先是“对自己的人生不敷衍”:做预审员,就死守法律底线,哪怕丢工作也不违心;做慈善,就坚持八年助校,不做“表面文章”;玩摄影,就从“爱好者”做到“首席摄影师”,不满足于“随便拍”;办聚会,就耗心血做纪录片,不辜负知青的期待——他的每一次选择,都带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态度,正如他所说“把喜欢的事情都做到极致,对得起自己的人生”。这种“不敷衍”,是对“自我价值”的尊重,也是他能跨越不同领域、都做出成绩的根本原因。

2. 对他人:用“共情”传递温度,用“坚守”守护公正

吕燕群的“极致”,从来不只“顾自己”,而是藏着对他人的“共情”与“责任”:预审时为“骚包子”抗争,是怕“冤枉一个好人,让他破罐破摔”;慈善时帮贫困学生,是想“让他们有希望,形成感恩循环”;筹备知青聚会,是懂“那段经历是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要好好守护”;摄影时拍农民工、渔民,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小人物的艰辛与坚韧”——他的“极致”,不是“自我中心”的“拼命”,而是“心里装着他人”的“用心”,正如《炮局——预审故事》序言所说“透着执法者对人的尊重,对公正的敬畏”。

3. 对时代:从“被动承受”到“主动记录”,做时代的“见证者与传递者”

吕燕群的人生,与“知青下乡”“改革开放”“法治建设”等时代节点深度绑定,他的“极致”也带着对时代的“责任感”:下乡时,他用少年的韧性扛过时代的苦难;做预审员时,他用坚守推动法治的公正;筹备知青聚会时,他用纪录片记录一代人的青春与信念;摄影时,他用镜头观察国内外发展,唤起“实事求是奋斗”的警醒——他不是“时代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见证者与传递者”,他的人生故事,也成为“知青一代”的缩影:在苦难中成长,在坚守中前行,用“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良心”的态度,活成了时代的“精神坐标”。

四、总结:一部“小而美”的传记,一面照见人生与时代的镜子

《吕燕群:做到极致对得起人生》四篇连载,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吕燕群的人生片段,写出了“一个人如何用‘极致’的态度,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吕燕群不是“完美的英雄”,他有过少年的无助、辞职的冲动、对差距的清醒,但他始终带着“不敷衍、不将就、不妥协”的态度,把每一件事做到“心之所安”——这份“极致”,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对得起自己”;不是“追求轰轰烈烈”,而是“把平凡的事做扎实”。

同时,这部传记也超越了“个人史”,成为“知青一代”的精神画像:他们在苦难中磨砺韧性,在坚守中践行信念,在热爱中绽放价值,用一生证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对于当下读者而言,吕燕群的“极致”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而是“可学习的态度”——无论是做一份工作、爱一件事,还是对一个人,“做到极致”的本质,都是“认真活、用心爱”,这也是“对得起人生”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答案。

[下一篇] 《禅意对联》智能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百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