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定州大秧歌
定州大秧歌
作者:陈红旗


20251011日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间栏目《非遗里的中国》第四季,播发了河北定州篇,看后很震憾。自己做为定州人,虽然其中大部分的东西都略知一二,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却是第一次,特别是其中的大秧歌,当年自己都能唱上几段的,看了节目后,才知道这是当年(1093年)苏东坡在定州任知州时三点稻秧歌后发展起来的。

秧歌最初是农民在播种时为祈求丰收而跳舞的一种形式。早在唐宋时期,在定州城北的农村里人们在劳动中或休息时就喜爱以唱歌的形式缓解劳累,苏东坡到定州后,推行了种植水稻技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人们就把那一扬一顿、一短一高的曲调和那分撮、插秧、抹汗、甩袖的动作结合起来。苏东坡在田边,随着插秧人们的歌声,也哼唱起来,话不由己的点出,这不就是“稻秧歌”吗。于是他就组织人员,搜集稻秧歌,记录曲牌,再摒除粗俗、低陋的词语,进行整理加工,提高艺术质量,使稻秧歌不仅唱出了人民的悲苦,也唱出了人民的欢乐和幸福,形成了人民劳动喜爱的歌舞。后来,苏东坡还将老百姓的悲苦故事编成本,利用秧歌的曲调,并配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以初级的戏曲形式搬上农村舞台,逐渐形成了定州秧歌戏。直到如今,人们一听到定州秧歌,不由得就会想起写秧歌的苏知州。

自清朝以来,当地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逐步利用"秧歌"这一曲调以说唱的形式演唱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的曲。表演秧歌的人们,一般穿着传统的彩色衣裳,搭配上金银首饰,手持扇子或铜铃,随着歌曲节奏踩踏、摆手,舞动身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

建国后,在人民政府戏曲改革政策指导下,经过不断推陈出新,秧歌这一富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民间剧种才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定州秧歌传统剧目很多,按剧目内容分为节孝类、贞操类、爱情类、夫妻关系类、公堂告状类、滑稽类等。这些剧目是老百姓的创作,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戏文浅显,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最受老百姓喜爱。由于定州秧歌戏历史久远,是冀中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也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的文娱活动,是属于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20065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年乐,扭秧歌”,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从诗人刘禹锡(定州人)在唐宪宗十年(815)写出《插田歌》,到苏东坡在定州编词配调形成大秧歌剧目,再到诗人陆游“长歌相赠答,宛转含彬风,日暮飞将归,小市鼓冬冬”的《插秧歌》,经过千百年不断地发展,演变成现在鼓乐伴奏,载歌载舞的新秧歌。

秧歌在有些地区被称为“田歌”、“秧戏”、“田植歌”、“作业歌”等等,可见它是劳动人民在劳动时的集体创作。他们在劳动中耕垦、插秧、薅草,采用“鸣鼓督工,唱歌忘疲”的方法,用来减轻疲劳、增加工效、缓冲气力。后来,为了克服秧歌的单调,还插入花车、花船、跑驴等形式,并增加了旦、丑角色,借以传情逗趣,在农闲时由村寨进入小镇街巷,由歌到舞,由舞夹剧,自编自演,鼓乐伴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由于历史的发展,地区的不同,我国的秧歌基本形成五大类系:即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其基本功夫和特点一是扭,二是走,三是唱,四是扮相,五是杂耍,以扮渔夫、茶女、樵夫和牧羊女形象居多,有的还化装为戏剧人物,称为“混秧歌”,也有的分文场与武场,文场重唱,武场重舞。可见秧歌这一文艺形式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定州秧歌戏以及各地区的秧歌形式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辉煌见证。

[下一篇] 还当军人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