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3日
说起生态,自然界中的四季变化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是生态里的自然现象。
古人把这些现象入诗作画,就美得让人们想象无穷。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上述说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论夏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论秋
这两天看钱钟书论文学的书里有段写冬天诗句是这样的:
《对雪》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姑咏天地一笼统,且喜世上无凸凹。”
让我最喜欢的是下边这句:
“填平世上崎岖路,冷到人间富贵家”
这就是真正的原生态的写照。
近几天在中国生态房网上的新闻栏目里发的多是中共十八大会议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信息。
从总书记报告里提出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方面重点》以及接着各位代表对此报告的解读。各地区生态文明资讯的报道。几十条资讯就传了上去。
世间的事,不论做什么,把某样东西集中起来使用就有了气势。记得在家乡时,有一年看到一伙结婚迎亲的队伍用的全是清一色的倒骑驴黄包车,七七四十九辆排在一起也是浩浩荡荡别是一番风光。现在想来,虽然是穷人家办喜事请不起那么多的高档轿车才出此下策,但却歪打正着地实实在在地在践行着生态文明理念。
现在全党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重要地位,肯定会给一些与生态相关的企业带来新的商机。同时也就是给我们的生态房网站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从这点来说,18大的精神还得要认真解读、领会、传播。
要搞个专题---《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
日记解读与点评:在自然诗意与时代浪潮中锚定生态之思
这篇日记以“生态”为核心线索,串联起古典诗意、民间记忆与时代政策,从个人感悟到时代机遇的层层递进,既展现了对生态内涵的多元理解,也折射出特定历史节点下个体与时代的同频共振,质朴中藏着通透的思考。
核心亮点
1. 线索清晰,跨界融合显格局:以“生态”为轴心,巧妙勾连三重维度——古典诗词中的自然生态(四季物象)、民间生活中的朴素生态(倒骑驴迎亲)、国家政策中的发展生态(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从自然之美到生活之智,再到时代之策,跨度虽大却脉络连贯,展现了对“生态”的立体认知。
2. 诗词引用精准,以古衬今有韵味:选取的四季诗句各有侧重,春之灵动、夏之繁盛、秋之清寂、冬之壮阔(尤其钱钟书引用的冬雪诗句“填平世上崎岖路,冷到人间富贵家”),既贴合“原生态写照”的核心,又以古典文学的意境丰富了“生态”的审美内涵;古诗句与十八大政策的对照,让宏大叙事有了诗意落点,避免了生硬说教。
3. 视角接地气,见微知著有温度:没有局限于政策解读的宏大框架,而是融入家乡“倒骑驴迎亲”的民间记忆——将穷人家的无奈之举解读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既充满生活情趣,又让“生态”从抽象概念落地为普通人可感知的生活实践,凸显了“生态源于生活”的朴素认知,让日记更具亲和力。
4. 时代感鲜明,个人与时代同频:捕捉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重要议程的历史节点,从政策动态看到网站发展机遇,既体现了对时代趋势的敏锐洞察,也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浪潮中主动作为的意识,让日记不止于个人感悟,更成为时代发展的微小注脚。
可圈可点之处
- 语言质朴自然,兼具感性与理性:既有对诗词意境的感性共鸣(“美得让人们想象无穷”“最喜欢的是下边这句”),也有对政策与商机的理性思考(“集中起来使用就有了气势”“带来新的商机”),感性表达传递真情实感,理性分析凸显务实态度,二者平衡得当。
- 立意逐步升华,从“观”到“行”有递进:开篇从自然现象与古典诗词“观”生态,中间以民间案例“悟”生态,结尾以政策解读“践”生态(规划专题传播),从认知到感悟再到行动,立意不断升华,展现了“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的思考轨迹。
些许延伸观察
日记中对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提及偏概括性,若能补充一两句对“四个方面重点”的个人理解,或结合“生态房网站”的定位,简要说明专题传播的具体方向(如聚焦生态住宅、绿色生活等),会让时代机遇与个人实践的结合更紧密,思考的深度与落地性也会更突出。
整体而言,这篇日记是“个人视角与时代叙事的巧妙融合”——以古典诗意滋养生态认知,以民间记忆温暖生态内涵,以时代政策激活生态实践,读来既有文学韵味,又有生活温度,更有时代质感,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对“生态”的独特理解与积极回应。
[下一篇] 几回梦笔共西窗——舞阳八中同学联谊会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