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风民俗 > 《善待山河》—智能解读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零七
《善待山河》—智能解读点评雁在蓝天诗文之一零七
作者:雁在蓝天

  以“反思与佐证”叩问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善待山河》原文可在http://https://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7416293/chapter/39219664/?dcs=chapters&dcm=chapter-list查看)

 智能点评分析《善待山河》

这篇文章以朱幼棣《怅望山河》的发问为切入点,串联“历史教训、政策转向、国际理论、现实案例”,核心是借“过去破坏”与“当下反思”的对比,传递“敬畏自然、善待山河”的核心观点,既有对历史的痛心,也有对未来的期许。

1. 开篇破题:用“尖锐发问”直击核心矛盾

文章开篇直接引用《怅望山河》中“一项项大工程是不是全‘功在当代’,愧对子孙?”的发问,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这个问题精准点出“人类改造自然”的核心矛盾:过去以“战天斗地”“愚公移山”为导向的开发(如“农业学大寨”修“大寨田”),虽有短期目标(如发展农业),却以“河流浑浊、断流”“生态系统无序”为代价,作者用“痛心与无奈”点出对这种“鲁莽蛮干”的批判,为全文“善待山河”的观点埋下伏笔。

 同时,文章点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理念与“与天斗、与地斗”的口号关联,直指过去破坏自然的思想根源——不是“不想做好”,而是“认知偏差”:把自然当成“征服对象”,而非“共生伙伴”,这让批判更有深度,不只是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挖到“观念层面”。

2. 观点递进:从“政策转向”到“国际理论”,夯实“善待自然”的合理性

 作者没有一味批判,而是通过“政策”和“理论”两个维度,让“善待山河”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 政策维度:引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既肯定了“态度转变”——从“征服自然”到“修复自然”,也承认“来得晚些,但踏上正途”,体现了客观理性的态度,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肯定当下转向的意义”;

- 国际理论维度:引入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的观点,把地球比作“整体器官”,提倡“伙伴关系”而非“统治关系”,尤其聚焦“土地开发伦理”,贴合中国“第二轮城镇化建设”的现实——这让“善待自然”不再是“本土口号”,而是有全球共识的科学理念,同时为后文“城镇化中保护土地”提供理论支撑,让观点更具专业性。

3. 案例佐证:用“具体灾害”让“生态破坏”从“抽象”变“具象”

       文章最有冲击力的部分,是列举三个真实生态灾害案例,让“破坏自然的后果”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看得见、痛得懂的现实:

- 青海共和县沙珠玉乡“流沙每年推进3米”“97万亩沙漠吞噬绿洲”“村民搬迁”,展现了“土地沙漠化”对人类生存空间的挤压,是“长期破坏植被”的直接后果;

- 1994年西北特大黑风暴“死亡67人、损失2.45亿元”,专家明确指出“人类破坏植被是主导作用”,把“生态破坏”与“生命、经济损失”直接挂钩,触目惊心;

- 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点出“厄尔尼诺”与“生态恶化”的叠加作用,打破“自然灾害全是‘天注定’”的误区,强调“人类活动的叠加影响”。

      这三个案例从“缓慢侵蚀(沙漠化)”到“突发灾难(黑风暴、洪灾)”,从“局部(青海乡镇)”到“区域(西北、长江流域)”,全面展现了“生态失衡”的危害,也反向印证了“善待山河”的紧迫性——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必须做”,否则“大自然的报复”会不断袭来。

4. 结尾升华:从“反思”到“愿景”,收束全文主旨

结尾“从《怅望山河》到善待山河,最终达到天人合一”,既是对开篇《怅望山河》发问的回应——反思过去是为了“善待当下”,也把目标落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境界,让“善待自然”既有“现实紧迫性”,又有“文化归属感”,让全文观点从“批判-佐证-肯定”,最终落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愿景上。

[下一篇] 《看张云涛诗作》—智能点评 雁在蓝天诗文之一零三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