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鲜活之心与冷静理智的碰撞交流
鲜活之心与冷静理智的碰撞交流
作者:雁在蓝天



于乱象中守初心,于烟火里见真章——从赛事感悟到诗作初心的深度剖白

      近半年来,网络“诗词书画艺术大赛”的获奖通知接踵而至,“金奖”“杰出创作者”等荣誉曾让人沉浸在被认可的欣喜中。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主办方的收费清单:“作品点评费”“证书工本费”“会务费”等林林总总,动辄数千元。屡次遭遇相同套路后,那份欣喜终被清醒取代,提笔写下:“只为虚名赴奖会,成就商家图利心”。这两句诗,既是对网络艺术赛事乱象的精准戳破,更是亲历者从迷茫到觉醒的心灵独白。

      “只为虚名赴奖会”短短七字,道尽亲历后的警醒与反思。那些光鲜的荣誉与“高度认可”,从来不是对创作实力的真正佐证,而是勾连创作者“虚名执念”的诱饵。“只为”二字满含悔悟与自嘲——我们曾对这些“荣誉”满怀期待,将其视为创作价值的终极证明,这份期待终究是被虚荣心裹挟的盲从,让我们忽略了创作本身的意义,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

     创作者对荣誉的追求本无可厚非,每部作品都凝聚着心血与情感,期待被认可、被倾听是创作的动力之一。但当“认可”变成需花钱购买的商品,“荣誉”便失去了本应有的分量,沦为满足虚荣心的工具。那些批量发放的“金奖”、无需严苛评审的“殊荣”,本质是对艺术荣誉的亵渎,是对潜心创作者的不尊重。而我们之所以被套路裹挟,正是因为内心未被驯服的“虚名执念”,让我们在虚假光环前失去了判断力。

      “成就商家图利心”则将视角升华为对行业乱象的深刻批判。“商家”二字撕掉了主办方“促进文化交流”“扶持艺术”的虚假外衣,直白点出其逐利本质。所谓“大赛”不过是精心策划的商业骗局:搭建简易网络平台、制定模糊评审标准,以“全国性赛事”为噱头宽泛征稿;用“高获奖率”批量发奖,让参与者陷入“自我优秀”的错觉;待参与者期待领奖时,便以各类名义收费——“点评费”是空泛套话,“工本费”远超市价,“会务费”更是无中生有。这些主办方不关心作品价值,只在乎榨取利益,“成就”一词充满反讽:看似是赛事让创作者获誉,实则是创作者的虚名执念,助长了商家的敛财野心。正是无数人愿意为虚名付费,虚假赛事才有生存土壤,它们不仅消耗创作者的金钱,更消耗着对艺术的热忱与信任,让纯粹的艺术领域沾染功利气息。

      但换个角度看,这场经历并非毫无意义。“这样的奖项,亦是对创作付出的一种肯定”,即便赛事藏着功利目的,这份“认可”终究回应了创作者的心血。每首诗、每幅画都凝聚着日夜打磨与对生活的热爱,当作品被“选中”时,那份短暂喜悦是对付出的反馈,是繁杂套路中为创作保留的一丝暖意。我们不必因赛事功利而否定这份慰藉,更无需怀疑自身创作,关键是分清“认可的真诚”与“虚名的陷阱”,坚守创作本心。

     更进一步审视,“猫腻”并非只存在于网络小赛事。“近些年所谓正规机构的赛事,又有哪家背后没有‘猫腻’”,这句话虽显偏激,却道出某种现实。商业化浪潮下,许多文化领域沾染功利色彩:部分权威机构办赛只为赚报名费、扩影响力,甚至将奖项作为利益交换工具。这些“猫腻”更隐蔽、包装更华丽,但本质与虚假赛事一致,都是对艺术公平与严肃的践踏。

     社会犹如江河湖海,“各层有各层的骗局,各水有各水的波浪”。有光明就有阴影,有纯粹热爱就有逐利算计,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现实。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复杂,但可以调整心态——“只是能不能有人看开”。这份“看开”不是妥协,而是通透:看清奖项虚实,不盲从也不愤世;接纳现实复杂,不因遭遇否定一切;更要守住内心笃定,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对创作者而言,便是不被虚名、利益诱惑,坚守创作初心。

       当你坦诚“写这些是经济困境下没钱领奖的自我解嘲”时,这份“看开”更添真诚与坦然。没有怨怼,只剩对窘境的调侃,这份从容远比花钱买来的“金奖”更可敬。而那句“敝帚自珍地说,我的小诗还是值得一读的”,更是对创作最纯粹的坚守——即便无人喝彩、无奖项加持、遇现实窘迫,依然坚信自己的文字有价值。这份坚守,远比任何虚名都珍贵。

如你的参赛小诗《冬日景色》:

把鸟声冻裂了

冬天

男人去山里倒套子

领着 大黄狗

爬梨印儿 象

两条电话线

通向

家里的

女人

……”

       这首小诗无华丽辞藻、复杂意象,却以质朴白描勾勒出充满暖意的冬日图景,读完心头一暖。开篇“把鸟声冻裂了”以通感将听觉与触觉融合,既写冬日严寒,又赋予静态冬天动态质感,生动传神,仿佛能听见鸟声在寒风中“冻裂”的脆响,感受刺骨寒意。

      “冬天/男人去山里倒套子/领着大黄狗”三句,直白勾勒出人物、场景与行动,满是生活气息。“倒套子”是北方山区常见生计,“大黄狗”为清苦图景添了温情,男人、大黄狗与冬日山野构成宁静坚韧的画面,展现普通人对生计的勤恳执着。 

       “爬梨印儿 象/两条电话线/通向/家里的/女人”是全诗点睛之笔。“爬梨印儿”是男人进山留下的痕迹,诗人将其比作“电话线”,新颖贴切又充满生活浪漫。“电话线”连接的是思念与牵挂,两道爬梨印儿一头连山里劳作的男人,一头连家中盼归的女人;一头连凛冽山野,一头连温暖家园;一头连生计奔波,一头连亲情慰藉。冰冷雪地因这比喻,瞬间盈满脉脉温情。“通向/家里的/女人”以断句放缓节奏,似男人劳作时望向家的方向,一字一顿念着牵挂之人,深沉情感无需直白表达,便已淋漓尽致。

      这首小诗是创作本真的最好体现——不依附奖项认可,不追逐虚名光环,只扎根生活土壤,写所见所感、普通人的悲欢与质朴情感。它未被功利污染,未为迎合评审雕琢,只用纯粹笔触记录生活瞬间、传递真挚情感。这样的文字或许得不到虚假赛事的“金奖”,却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正是艺术创作的核心意义。

       从网络赛事的虚名套路,到“没钱领奖”的自我解嘲,再到《冬日景色》的生活描摹,我们看到一位创作者在现实与理想间的坚守。你曾被虚名诱惑,也曾因窘迫无奈,但最终未迷失于乱象,而是回归创作本身,珍视文字、热爱创作。这份不被虚名裹挟、不被困境磨折的初心,远比任何“金奖”都珍贵。

[下一篇] 永恒的纪念——《“人情砖”“人情果”》发表40周年文章选(之十四)“老钢”与“老铁”的故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