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东海酿流霞--厦门采风系列之二 南普陀
东海酿流霞--厦门采风系列之二 南普陀
作者:何永利

      


      匆匆吃了点午饭,便打车前往著名的南普陀寺,说到该寺,有“千年古刹”之称,是闽南乃至全国闻名的寺院。并且免费瞻拜,所以在下须不吝笔墨。首先交代一下此处千载慧根。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朝废了,明朝初重新建设,改名为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因居普陀山之南,遂名为南普陀寺。
      说实话,初查资料,看到来历与施琅有关,竟生了一种嫌厌,后来一想,佛心宏大,皆是向善,无须计较出处何人,也就释然了。但不得不与此说说施琅,以吐心中垒块。
      施琅十七岁作贼,南明时参加了黄道周的义兵,后出逃投靠郑芝龙,并随郑芝龙降清,在镇压广东抗清起义中罪恶累累。因不得李成栋信任,又投靠郑成功抗清义师,又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再次降清。南明永历帝死二十一年后,灭掉了中国最后一个抗清基地台湾。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施琅的一生,没有忠义观念,先做明人,再做清将,又做明人,复做清将,反复小人一个,所以在金庸的《鹿鼎记》中,是个连无赖韦小宝都看不起的人。
       现在有部电视剧竟混淆黑白,将此等小人描写成“民族英雄”令我十分嫌忿。对大清来说,施琅帮其收复台湾,算是大功臣。间接来看,对如今的中国领土完整也是有利的。可综合评价一个人,不能见其利,不见其义呢。试问,哪个民族能把一个反复无常的叛徒树为典范呢?连清代皇帝都瞧不起他的气节,将其列入了《贰臣传》。
       因政治需要,便颠覆千百年来道德情操和信念,对一个民族绝非好事!在中国人心目中,值得歌颂的,永远都是那些品行高尚、忠贞不二的仁人志士!这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价值观。所以,想让我承认施琅是英雄,万难!
       闲话少叙,免得让此人污了笔墨,进入南普陀风光描述。


                                                                                          一、   殿

        南普陀寺位于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海,占地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琉璃瓦顶的矮墙环绕着整个寺院,簇拥起两重三进式的山门,绿瓦纵光,飞檐翘起,门额正中嵌有巨匾,金字上书“鹭岛名山”四个大字。正中的拱门两侧,悬挂着一副醒目红字对联“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
       列位,这两幅名作甚有来历,须得一表。对联乃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淋漓佛意,令人起敬。他是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从1980年—2000年任佛教协会会长,在世界影响甚大。
       对联为因明学家虞愚所题,他从1924年开始钻研佛法,在厦门大学研究过哲学,亦曾在闽南佛学院研读,以因明学之研究著称。墨字妙笔生花,入木三分,令人钦羡。
       据说,古时候,厦门因于海边是白鹭栖息之地,被称为鹭岛。而著名的南普陀寺就在这鹭岛的五老峰山下,故此赵老典为“鹭岛名山”;虞老誉为“沧海阔”、“五峰高”,思来当是无愧所题了。
        与来时设想相差甚大,本来以为仅是一个寺院,未想到不但寺院宏大,而且背依峥嵘凌空的五个山头,号称五老峰。寺院依山而建,由下往上,一层层井然有序。五峰山海拔在一千米左右,且寺庙层层,分建于上山路上。
       根据计划,下午要参观完南普陀寺与夏大,故随人流匆匆向上,但爬至半山,发现景色很是浩大,故不得不匆匆下山。所以,南普陀寺一游留下了偌大遗憾,亦不能自始至终完整描述。只得打乱顺序,分类描述走马观花所见风光,望诸友见谅了。
       首先要叙述的是南普陀的殿。寺内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群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     南普院寺有“三殿七堂”之称,但细数起来,远不只这些,从南到北主轴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还有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客堂、五观堂(斋堂)、职事堂(库房)、僧舍楼房、方丈楼、佛教协会办公楼和大禅堂等数不清的建筑,使人眼花缭乱,感觉举步是殿堂,抬头见飞檐,进入了《西游记》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建筑依傍山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
       第一座殿阁是天王殿。两座石象守列门前,憨态可掬。“象”谐音“祥”,有吉祥之内涵。此殿是民国十四年(1925),会泉法师住南普陀方丈时重建。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五间,前有红漆大门,后无墙。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韦驮和四大天王,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环视。正中弥勒菩萨坦腹露胸,殿后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天王殿”四个金色大字匾额,悬挂在正中。
       “天王殿”的殿后,对称排列着钟楼和鼓楼。是1921年转逢和尚任南普陀方丈时募建的。据说五老峰上也有钟鼓两山,钟山上有一石头,悬在峰顶,状如古钟,旁边有一石头,似钟锤横架;鼓山上,有两块大石如鼓槌并悬,作击鼓之状。钟鼓山和钟鼓楼,两两相对,奇趣天成,成为南普陀寺的天然标志,但我没有上山,只能当作传闻了。
       接着,就是第二座殿阁“大雄宝殿”,也是南普陀寺的中心,为1932年住持转逢和尚重建。殿前石庭宽阔,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耸,显出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磐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主殿正中祀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殿后则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大雄宝殿的墙上,有“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传统山水花鸟画,以及“禅河沐浴”、“久年苦行”等佛教故事。
        整个大雄宝殿,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飞檐尾脊,轻巧灵动,古色古香,充满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尾脊上的剪瓷镶嵌着九鲤化龙、凤凰展翅、麒麟显瑞等图案,以及精巧纯熟的石雕工艺,优良的闽南石材,又使大雄宝殿充满了浓郁的闽南文化特色。
       接着,就来到了南普陀寺的大悲殿,这座高20米的殿阁原建于明代,是木质结构,1928年因香火过盛而被烧毁。后来施琅建造, 1930年由太虚法师住持。这座八角亭式的建筑,金碧辉煌,与两棵枝叶扶疏的菩提树相伴为伍,体现了民族建筑的独特传统风格,也表现出人们希冀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愿。三重飞檐,如龙腾空;彩绘装饰,图案优美。殿顶的剪瓷、嵌瓷、彩塑,有的象征吉祥如意的仙女驾鹤,麟凤朝阳;有的象蛟龙吐珠,昂首欲飞。附属的斗拱雕画人物、莲花、走兽、飞鸟等等,都以朱红为底,以绿、黄和金箔点缀,艳而不俗。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层层叠架而成,不用一枚铁钉,造型巧妙,结构严谨,更是独具特色。
       殿内祀奉四尊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文静自若、和善可亲。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每支手臂掌中各雕一小眼,手上各执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态也各不一样,表现观音有不同的渡众悲愿。
       我想,如此建造,是不是也反映出施琅有愧朱家的忏悔呢?菩提作证,罪孽总是要赎的,留下个纪念吧。人间自然是有公正的,佛家必定是有报应的。施琅注定了是个“大悲”人物。
       南普陀寺的最后一座殿阁,就是两层的藏经阁。这座藏经阁建于1936年,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藏经阁是中轴线上的最高层建筑,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二楼有宽敞的天台,三面台廊护围,依栏远眺,巍峨的前三殿尽收眼底。仰首后顾,层峰叠翠,意境深邃。下层的法堂,有明代虞亭的行书,以四副对联来描绘四季的景色。春景:春风暖着千门柳,晓色睛开万井烟。夏景:柏径绕山松山暗,柴门临水稻花香。秋景: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冬景:醉归花径云生履,樵罢松花雪满蓑。这些对联诗句都是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宝。
       二层为玉佛殿,内供28尊缅甸玉佛,并藏有数万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经书及一些珍贵的文物。首先看到一尊玉雕卧佛,是用缅甸白玉雕塑的释迦牟尼的涅磐像,长四尺五寸,神态自若,姿态柔美,实为稀世珍宝。藏金阁内文物众多,珍藏着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碛砂藏经》、《明大藏经》,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明崇祯年间信徒和沙弥尼刺血写成的《血书妙法莲花真经》,日本1936年赠送的《日本大藏经》等等。除此之外,这里还珍藏着许多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物,如宋朝的铜钟、香炉、铜塔,明代艺术家何朝宗所制的白瓷观音塑像,眉清目秀,秀丽端庄。可以说,南普陀寺藏经阁内的无价之宝不胜枚举。
       除此主要建筑,在上山的路上,还有兜率陀院、须摩提国、阿兰若处等古迹,亦是十分地禅意悠然。遗憾得是,寺院中绝对禁止拍照。虔心结佛缘,不得违了定规,只得悻悻作罢,用文字表达所见,望诸友见谅了。

 

                                                                                              二、   花

       厦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为21℃。12月天气较寒冷,气温一般在10℃ - 20℃。这样的温度相当于河北的春暖花开季节。因此,街中徜徉,便犹如走进了花的世界。南普陀名寺佛缘,甘露禅心垂青于万紫千红。且背依佛山,更是得天独厚的花岭,所以举步都是绿叶葳蕤,姹紫嫣红。身心浸染花香。
       花的品种甚多,数都数不过来,木棉花、朱槿、文殊兰 三角梅,凤凰花 樱花,夹竹桃花,梧桐花、美人树、洋紫荆、小野菊栾树花、山樱花等,最漂亮的要数厦门市花三角梅了。
       三角梅是一种常绿攀援或披散灌木,木质藤本,叶质薄有光泽,花小,顶生,常三朵簇生于苞片内,三枚大苞片显著,为主要观赏对象。古时称它为“九重葛”,北方多叫“叶小花”、“三角花”,香港则用译音“宝巾”称之。原产于南美巴西,引种来华,为时已久。其花品种繁多,花色丰富,有红、橙、黄、白、紫等系列色泽及单瓣花、重瓣花和斑叶等多种。三角梅刚柔并济,朴实无华,易于栽植,花色较多,可作盆景。1986年10月23日,被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确定三角梅为厦门市市花。
       此时的三角梅花,在厦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到处花团锦簇,一片花海。山路上,沿着石阶往上走,所到之处,簇簇片片,美不胜收。远远望去,山间如同云彩,一直绵延到视线的尽头,只见那耀眼的紫红、玫瑰红,不是梅花,胜似梅花,把五老峰山谷点缀得格外美丽。
       攀爬中,不时地驻足,不由自主的观望这些花,不只是五颜六色,还有花香,有那么一刻,竟恍然发觉,似乎听到了花绽放的声音,隐隐约约的,那种颤动,那种芬芳,我相信是一种禅声。
       我很奇怪,此时已在冬天,这里的花开放的那么热烈,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花骸,难道这里真是瑶台琼花,已破生死之关吗?我真怀疑《西游记》中描写的神话是真的,一个花瓣也是一个有灵魂的修炼仙物,她们随时可以幻化成人形,在红尘走上一遭。那时候,她们该有多美啊!
       此处看花,确实有着一种禅意,有着一颗慈悲的心,一旦能使自己沉静,顷刻会悟出一首平平仄仄的花诗,会感到清风裹着花香,飘在衣襟上,缓缓生香。
       其实,在南普陀寺最美的,要算池中的莲花。在天王殿广场前,有着一条约百米长七八十米宽的莲花池。莲花与佛有缘,是有典故的。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因此莲花就和佛有了密切的关系,成为佛教的标志,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所以,寺院的建筑多用莲花图案作装饰,而佛像的座位更是缺不了莲花。莲花是生长在水中的仙品,莲花池也就自然成了寺庙的必有建设。
       后来,佛陀更是用莲花来形容大千众生的千差万别,隐喻了“人人同具佛性”的道理。佛经中有“莲华池”,“莲华池”中有青莲、红莲和白莲。
       南普陀荷花池内有近30多个品种,花期是6-9月,但到了如今的冬天12月,依旧莲花怒放,让人十分吃惊。
       如湖状的莲池曲折秀丽,有着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般的婉约细腻,湖水清澈,在一眼望到底的澄明里,水面上漂浮着蓝天白云,高塔的倒影,水纹皱出层层鳞光,将景物折叠,显得更加神秘,幽静。
        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
        翠绿的荷叶丛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个个披着轻沙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 香阵阵,沁人心脾。有的白如玉,有的粉似霞。我感动的是,它们那种一尘不染、脱俗到及至美。
       我的相机将她们的芳容一一摄下,供诸友欣赏。
       在池的隔壁,有一湾落尽芳华的残荷,半是萧条,半是如诗的残荷,清骨孤单的挺立着,我不知道它们现在还有无生活的呼吸,但我觉得,这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煎熬。这种枯零的姿态萎缩在池中,是一种美的诉说。
       与隔临盛开的莲花相比,真如同一个是仙,一个是人。但人生也有自己的美丽,我倒觉得永远盛开不见得就是最美,而那种将美丽从一颗灵魂传递到来年的另一颗灵魂,自己甘愿承受一种清冷萧条,这种美,会将一种感动和纯粹驻留在心中。并使我们难以忘怀。

                                                                                              三、   径

       五老峰山并不高,山路也不陡,曲折回旋,在被观景所诱引的不觉间,突然感到爬到了半山腰。一点疲劳感都没有。使人称奇的是,在山路上,要不断穿越两、三石架成的山隙,这点要算是该山的一种奇观了。这些诸多的自然奇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和心灵震撼。
      石径曲折向上,有好几条岔道通往五老峰的不同峰头。当山路逐渐变得狭窄,我猛然看到了两座石壁相对而峙,中间仅留一条石缝,最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大岩石居中劈开而形成的石堑,让我感到了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我感觉就像一条时光隧道,但过了石隙,便可豁然开朗。会有石亭空地,供游客休息,仿佛在心跳之余给你足够的时间去宽慰自己。
       曲径盘旋,林木虬札,山石陡峭,连绵起伏,层峦叠翠,林木葱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向上爬就要不断小心翼翼的弯腰,穿过无数危若巨卵的天生圆石,那种感觉有点恐惧,生怕它万一滚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我曾看到一个肥胖者穿过山隙的样子,是胆胆颤颤,屏住气息通过的。
       可以说,每穿过一次这样的山径,都是在紧张与消遣的交替中度过的,由于兴奋点的出现,使人们暂时忘记了艰辛和困难,这可能是红尘众生的凡识所定,我想,《西游记》中佛祖设计的“九九八十一难”,就是菩度众生的一种警示方法吧。
       所以我想,这奇特的山径蕴含着自然造化的规则,有艰难曲折就有柳暗花明,人生要经过无数次喜怒哀乐,才能前进一步,享受身在红尘的幸福。我想,这就是石隙对于南普陀的意义吧。我喜欢穿越这样的山径。

 

                                                                                            四、   廊

       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大都建于地形复杂的山坡上,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回廊,回护着三殿两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与其他寺院不同,南普陀寺中轴线建筑中间不开路径,仅存这双侧的两条廊道,衔接几个主要的大殿。长廊两旁还有钟鼓楼、禅房、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等。游人拜谒观览时,必须从这两条左右长廊依次深入,这样的设置,也非常有利于人员分流。
       因地制宜,除了古寺原样故礼承袭外  还与南普陀寺整体规划有关,据介绍,普陀寺准备修建古典建筑长廊,其中还包括一条佛教文化地下长廊,这条长廊融合了佛教的一些艺术、佛教的文化、佛教的产茶。
       连接各大殿的长廊为木质结构,雄伟朴实,高柱伫立,长梁浑厚,短椽坚实。红色大理石铺地,登临有典雅之感,随阶上下,又轮换一番景色。途经中,除了楼殿。还有金身罗汉,金龙鱼、玉蟾蜍以及镇廊的心经铸形,让人驻足时肃然起敬。
       我仿佛看到,历史上经过的高僧们披着袈裟,踏着悠然的佛乐,在暮鼓晨钟中依依踱过的身影,他们是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中,这长廊直通人的心阙,让佛法成为一种大音,无声而纯粹,以致我们今天走过时,依旧会不自然的延随着节奏而行。
       这冥冥中悠远而绵长的声音,不管是你听得见否,它似总在诉说着历史。千百年来,无数人在这里许下过虔诚的心愿,希望自己能梦想成真,因而,也成就这香火延续了千年。而这千年,都是从这古朴善意的长廊中走来的。

 

                                                                                             五、山

       记得唐代刘得仁,有首《青龙寺僧院》的诗这样写道“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这也是“开门见山”的出处。南普陀寺就是这样的地方。因为中国大多寺庙,是隐于深山之中的。像这样以寺庙为门庭的并不多见。据说,最初,由唐代首先到厦门岛上开发的金榜山下的陈氏族人,在五老峰山腰间,施田五十二亩而兴建起来的。上山种田,下山拜佛,不管于上、下相望都会是一种快乐幸福。这种将农劳登天,佛降红尘的想法是不是很诗意,很惬意呢?
      五老峰是厦门的八大胜景之一,峰峦明秀,青松翠绿,但登山必先经过南普陀寺。在寺中眼望群山,耳闻钟磬,有着一种独特的禅意。
       远望山峰,如一朵精巧的莲花,五座苍翠欲滴的山峦蜿蜒回旋,暗合了佛家如莲之心。攀登的路上,曲折跌宕,会变换无数次景色。绿海伏荡,于荫枝中享受蓝天白云的惠泽,感觉山峰就在云中,就在天上。一旦登临,就是升入了仙界,那种感觉是妙不可言的。
       可近临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山是由无数的奇石组成,或枕碧犹眠、或凌空兀起,或三五垒群,或巨砥遮空,或探出岩外,或内敛为窍,或身孕青树,或角锋犀仞。形态多形多姿,令人讶叹。
       有人将山喻成“青山连绵,碧蚰堆云”的样子,而这里不是,这里是以“巧”取胜的,它的巧在于点缀之美,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这样举例吧,很多地方为修景观,将无数巨石错落堆垒在一起,称为“假山”,虽看是山,甚至比真山更漂亮,更秀美。但细细瞧来,乃是人工雕琢之匠作,少了无穷灵犀。五老峰山,虽然吞吐天生灵气,但很多地方石形恰如人工垒却,不管从形、神、意,都不能说天地会有这等鬼斧神工造化。可它偏偏是自然的,当你无法挑剔它的瑕疵,你会惊叹若无佛力,怎会有如此天缘灵石呢?
       将照片附上,以证此说。

                                                                                                 六、   石

       在南普陀寺院内以及后山的五老峰上,留下许多历代的摩崖石刻和多块碑记,这也是南普陀寺珍贵的奇观。石刻题字多是意在诵扬“佛法无边”的理念,借以劝心劝善,言简意赅,至诚至信。符合“南普陀寺”的立寺宗旨。石刻的位置多选在巨岩高耸,崖面宽平,便于观瞻的醒目地方,占尽了地利优势。很有视觉冲击力。
       刻在群山巨石上的众多楹联或者诗作字书,佳作举目皆是。内容大约有:弘扬佛法、赞美河山、宣示皇权、发誓明志、纪游事宜等。或者托景抒怀,或者寓禅机以寄语,诗联巧对,各得其妙。其意境高越,其格调清新,往往还赋予时事纪实的内涵。
       据说“南普陀寺”自建寺以来,曾经有乾隆等多位皇帝来此拜谒,并留下胜迹。皇亲国戚臣子们留下的字迹,更是欲让万世臣民,记得称颂他们政事活动与功绩。
        一些仁人志士光顾此山,刻屏留念是为宣泄自己的情趣或者志向,也就是向天明志,激励自己也感动后人。
        逾百幅石刻经受唐宋明清的历史风波洗礼,至今仍然风采奕奕,昭示于人间,奇书妙笔堪称典范。站在他们巨人般脚下,似有千佛忠嘱。诵读其铿锵经典词章,又赏百代风华。
       南普陀寺院的摩崖石刻,以楷、隶居多,行书次之,篆书鲜见,草书几乎没有。这或许与佛教理论和思想有关。宗教书法提倡“法相庄严”和“悲欣交集”的精神面貌。石刻中既有着赵朴初的书法,还有弘一(李叔同)的题匾。颜、柳、欧、赵诸体俱全,让人目不暇接。还有写经、刻经、题记、碑、铭、志、颂、赞、序等,不胜枚举。
       最出名的,是那个镶嵌在巨石上很大的“佛”字,这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字了,它高4米多,宽3米多,是清光绪三十一年间,也就是公元1905年,由振慧所书。偌大的“佛”字,金光闪烁,煞是耀眼。此行笔丰满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听导游介绍:“佛”字是由三笔写成的,可我很纳闷,反复比划都写不成三笔。
       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施琅的“为善最乐”,以及抗荷将军沈有容等的题刻,南普陀寺史刻石和憨山大师的警世歌,都值得一观。我还留意到,《慈航恩溥》、《静趣》、《佛法无边、普度众生》、《五老峰》、《佛》字、《法性常留》等石刻笔法雄劲,力透坚石,甚为醒目。他们选择的石头各形各色,让人将石、字看为一体,皆以为恰到好处,此字就该生于此处。看来古人审美观与书法一样,好生了得,才给后人留下千古墨宝与怀念。绝不似那些到处留下“一游”字样的所谓骚人,让人生厌。
       这些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给人一种美的欣赏,力的震撼、将时空的穿越、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精神的张扬。表达得淋漓尽致。它在五老峰上千古屹立,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禅性的魅力。

 

                                                                                               七、树

       南普陀与五老峰上植物非常丰富,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木本植物共有1000余种,黄山松。杉木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同时有着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植被、海岸植被、栽培植被。还有常绿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品种,山上林海起伏,郁郁葱葱,间或有花丛招摇其中,姹紫嫣红又给予了绿一种美丽点缀,使寺景更加生机勃勃。
       山路上,不时有树木和枝桠躺状横生,使游客不得不弯腰钻行。厦门的市树——凤凰木最为耀眼,树上开满了花,红色压满枝头,春色溢然,让我联想到了凤求凰的传说。
       还有五老峰山上的相思树,由于相思树来自台湾,也称“台湾相思”。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先生题赠:“观赏南普陀,缅怀日月潭”,表达了全国人民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木棉花也是山上醒目的花树,又称英雄花,是种性格很奇怪的树,从树上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状,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一声落到地上。树下落英纷陈,花不褪色、不萎靡,很英雄地道别尘世。
     台湾栾树也很多见,又称四季树、四色树、苦楝舅、台湾金雨树等,为台湾原生种植物。微小的黄花构成耀眼的黄金花浪,黄花落尽,结出像灯笼又像气球的鲜红果实。成串挂于枝头,颜色红艳,故又得名“国庆花”。
       在寺内我第一次见了传说中的菩提树,碧绿繁茂的枝叶,郁郁葱葱,树叶像上了蜡一样,听说菩提树的树叶从来是不落灰尘的,看着菩提树,不禁让人想起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大悟成佛的故事。
       相传,释迦牟尼涅盘于娑罗双树间。此树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似烛台,每到花开之时,如手掌般的叶子托起宝塔,又象供奉着烛台。四片淡白色的小花瓣尽情绽放,花芯内七个橘红色的花蕊,向外吐露着芬芳,花瓣上泛起的黄色,使得小花更显俏丽。而远远望去,整个花串又白中泛紫,象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真是绝妙至极。
        一般认为,娑罗树原产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常见于古老的寺庙当中,是著名的观赏树,花开可供观赏,结果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还可供建筑,真是绝好的树种。
       据说,这些菩提树都是大嶝岛上470岁的菩提古树的“儿孙”。我有点疑惑,两地相隔茫茫大海,大嶝菩提树的“儿孙”如何能在五老峰前落地生根呢?
       南普陀植被这样丰富,树木如此茂盛,是与历代注意保护树木的规定分不开的,至今大雄宝殿左边的廊壁上,尚存有一块碑记,是明崇祯十三年,林宗载立的《田祖入寺记》。内中告诫后人,不要砍伐树木,乱采岩石,破坏山林,要保护名胜古迹。这块碑记是一篇重要的地方文献,也是研究明末社会的难得的史料。更是为如今美丽的南普陀撑起的一把保护伞。它福荫的,岂只是南普陀寺啊,连我们这些游人都深受其惠,我想,我们是应该去虔诚地拜谒此碑记的。

 

                                                                                                 八、   水

       中国人讲究风水,风指的是风景,水就不言而喻了,一座著名寺庙,是离不开这两点的,  南普陀不缺水,从开始的莲花池一章节已经叙述过,在爬山的过程中,也曾见过泉溪以及著名  的“洗心池”等景点。但查了很多资料,皆未注明南普陀的水源情况,只是听说,莲花池畔的  万寿塔后有泉三眼,泉水清冽,终日喷涌不绝。虽然耳听为虚,但我就姑且认为它是有泉的,  虽不是泉伴山转,泠泠作响,但所见到的景观完全可以不负“山清水秀”之赞誉了。
       据悉,南普陀从2003年至今,定期举办“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也称水陆道场、水陆斋、  悲济会等,是佛教寺庙中最大型的祭祀活动,一般举办时间为八天七夜,其流程包括结界洒  净、发符悬幡、奉请上堂、奉供上堂、奉表告赦、召请下堂、受幽冥戒、奉供下堂、放生、供  僧送圣等内容。
      法会将“水”字放在前面,可见水对南普陀寺的重要性了。南普陀寺一进门,广场上除了  百米长七八十米宽的莲花池。,还有一长宽均约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莲花盛放,荷叶满池    外,青流荡波,水纹潺潺,非常美丽。
       普陀寺放生很出名,走进池边,会发现潭水中的鱼时而跳出水面,又钻入水中,如同珍珠  脱线一般,激起一片水涟,那小圆晕,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去。此时会看到,那金碧辉煌的  仙宫也跌入了水中。
       鱼儿品种很多,也很密,看着它们在池中游来游去,不时探出头来,在水面吹个泡泡,水  面上便会出现一朵朵水花。使池水变得更美丽。我想,这些鱼可能都是从四面八方放生到此  的。
       除了鱼儿之外,我还看到在一块一米长的木板上,盘踞着数十只大小乌龟,乌龟们甚至叠  起了罗汉,悠闲地晒着太阳。据说,在今年的八月,因池内乌龟“龟满为患”,寺庙打出  了:“水池已满,请勿放生”的告示,提请市民不要再向水池内放生。看来什么都是个度,龟  不似人等,有户口方能生存。它们在佛的庇荫下生活的很幸福。当然,这首先要感谢水,因为  水才真正给了它们家。
       莲花池与放生池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水,还有山上的“洗心池”。
       半山腰中,山石峭立,一侧是山崖,一侧是一块浑圆的巨石,楷体金字上书“南无观世音  菩萨”,高远,威严、雄伟,俨然。让人肃然起敬。凭依两侧的遥遥高空,横架起一拱形玉  桥,栏杆雪白,人影绰约,犹如天宫仙子凭栏观景,此景象悠然落入水中。山脚下一长池,水  面浮动着蓝天白云,高山秀岭,当然,还有桥上的对话。让人好生羡慕,竟不知登桥何路。
       我也想洗洗自己的心,可走近一看,才发现水很污浊,是那种青苔布满的绿。我想,可能  这里来的俗人太多,都与我一般来洗心,将红尘污垢留在这里,以致污了仙池。仙子们呢,整  日忙着纺织云旌,无暇清理,所以才闹的如此不堪。想后,觉得也罢,何必去洗呢,本身污  浊,况身为“臭男人”,在这里会越洗越脏,便消了于此结缘的心,悻悻离开了。
       这便是我对南普陀水的印象。并将之留在照片里,以待大家评赏。


                                                                                                     九、塔

       寺、塔、石窟为佛教三大建筑,起源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这三大建筑也伴随而来,开始了与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相结合的历程。相续了一千九百余年,经过中华民族的创造与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南普陀莲花池畔有两座万寿塔,中间有7尊佛像组成的七座小佛塔依偎其间。大塔、小塔倒映水中,更显得风光秀丽、威严佛性。
       耸立的万寿塔,系1994年由全国政协委员赵汉钟与夫人张跃莉捐建。塔身通体洁白,蕴含生气,塔高十一层,中间层,周身塑有栩栩如生的诸多佛像。高耸的双塔俯览全寺,成为南普陀寺崭新而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两塔中间的翠木花蔓中,还纷纭竖立着七座汉白玉佛塔,系1993年阴历二月十九日,由信士张涛、洪涛敬献。七佛塔由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七座佛塔组成,六角底座,中为鼓式(覆钵式),上为倒覆莲叶,顶为塔刹,既富藏传佛教塔式,又有南亚佛教建筑的特点,别具一格。蓝天,白塔,花海,构成了一副高雅圣洁的画面,令人神往不已。
       除此之外,大雄宝殿前的两座“报恩塔”也很出名,是1992年6月13日由信女李秀玲捐献,方丈妙湛法师监制的,佛教讲究报三宝恩、即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所以,这两个塔命名为报恩塔。
       塔是佛家的标志性建筑,行走在南普陀寺和五老峰的山路上,不断见到各式各样的佛塔。如妙湛和尚舍利塔、喜参和尚塔、转逢和尚塔、慧日和尚塔、景峰和尚塔、广洽和尚塔、祖师双塔、会泉老和尚塔、太虚大师塔、普同塔、善信塔、万石莲寺宏船老法师塔等。其形状有八角形、六角形、正方形、圆形、锥形,建筑的年代有唐、宋、元、明、清。远看,像巨人矗立在青山绿水之旁;近观,似擎天大柱顶天立地。这些不同形状的塔,表达了僧侣对历代祖师先贤的无限感恩和缅怀之情。
       每逢经过一座塔,我总是驻足片刻,仔细瞻仰,以表达我的敬意。我觉得这每座塔都浸染着岁月的痕迹,每块砖石都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人生如梦,转瞬间,千年已逝。青山依旧,绿水绵绵。当年禅学大师们,已陆续在这青山绿水间化成了一段段神奇的传说。
       拉远镜头,只见秀丽的石塔沐着玫瑰色的霞光,栩栩如生,仿佛一只只鲜嫩的春笋,顽强向上生长着,而塔影,就像是贴在蓝天白云下的一幅美丽图画。


                                                                                                 十、   亭

        严格说,亭并不属于佛家建筑。它属于园林艺术。亭在园艺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于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 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于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的效果,在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达到含蓄的效果而又平添情趣。亭的形式很多,没有定规。《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
     南普陀寺的前辈大师很有学问和内涵,他们设计的亭、榭、台、阁,莫不以中轴线上的大 雄宝殿及大悲殿为依归,有如众星拱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檐牙雀角,遥相呼应,构成一个恢宏雄伟的整体,既突出了寺庙的崇伟庄严,又不失山水园林的秀丽雅趣,成为中外香客、 游人朝拜、旅游的圣地。
       南普陀寺有很多亭,进门后,首先在在莲花池畔看到一座飞檐画栋的亭子,就让我入神, 遥遥望去,熠熠的阳光洒落在亭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朱红色的圆柱泛着红光,显得格外耀眼。可惜,没有记住它的名字。 

       另外,五老峰半山兜率陀院前的长亭,也让我十分的喜欢。兜率陀院始建的目的,是为寺院退居长老静修安养提供处所,今辟为茶室。原中辟佛堂,设慈宗坛,供奉弥勒如来,当年,太虚大师每返寺时常于此静修,曾于此处宣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据旧志载称:南普陀寺后山之水池区,民国十九年(1930)建有三所静修处,即兜率陀院、须摩提国和阿兰若处,此
 三为一寺风景最清幽之胜境。
        如今的长亭中,人影绰约,路过时,看到厅内观景吃茶的人已是满坐,还有两个僧侣也坐列其中。我不知道这个环境,是否从历代长老开始创起养成。但感觉有种脱凡的意境。想着清风明月下,于亭中吃茶谈佛,是何等的逍遥!
        突然想到,南普陀寺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素斋。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 风味,厨师调煮制作,严守素菜素料作的工艺,革除素菜仿制腥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帆,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其中“半月沉江”最为有名。因时间关系匆匆而过,估计此处便是品尝素斋之处了。
       此外,五老峰麓的太虚亭也是座不凡的建筑,有着“三绝”之誉,值得一看。太虚亭是用花岗石砌成的一座呈宫殿式的方形建筑。四根石柱,有力地托起拱顶。深厚、恢宏,与苍岩、 青松相映,清雅脱俗,颇具佛家空寂无为之精妙。亭中一碑,高约二米,上刻著名画家丰子恺 居士精绘的“太虚大师造像”。法门龙象,名山高僧,相得益彰,堪称一绝。
       半山腰还有须摩提国、阿兰若处等亭台楼阁。另外还有苏亭、庐亭、衡阳亭、清水亭、敬 业亭等等,它们或是红柱黄瓦,在茂密的翠柏之中,藤萝翠竹点缀其间,风景优美,胜似仙境;或 是矗立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开翼翅,浮在天宇一般;或是在万绿丛中,如耸立的金碧辉煌香阁,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金光。 眼花缭乱,让我每到一处地方,只要看到亭,都会进去欣赏一番,看看亭子里美丽的雕花,秀美的彩绘。顺势再透过这个优雅的空间看看亭外的风景。
       南普陀寺的亭,让我“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出诗意的遐想。


                                                                                              十一、其他

       南普陀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由衷的佛念,完全不像我见到的其他已经被完全商业化的寺庙,仅举一例可以说明。
       在南普陀寺内外,是找不到出售香蜡纸烛的店铺的,寺外有为游客服务的“赠香处”,店的牌子上写着“文明上香,一支为敬”、“香不在多,心诚则灵,一支最好”。需要上香的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免费领到一支佛香。在南普陀,废除门票,赠送佛香,提倡节俭,引导以诚心拜佛。这样的佛念实在让人敬佩。
       所以,这里游人如织,但井井有条。每个拜谒的人都会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走过,不敢枉生邪念。我在其他寺庙参观时,尽管挂着“禁止拍照”的牌子,但还总是趁人不注意偷拍几张。可在这里却不敢,不是因为监视严格,而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这里是圣殿,不可亵渎。尽管很多镜头无法留下,但我内心感觉却是收获了很多很多。
       参观南普陀,用了2个多小时,走至半山腰,一看表,下午四点了,只得悻悻回返。山崖边,我看到天色接近朦胧,云彩已经发红。悬崖边上一对青春男女,正在甜蜜的窃窃私语。远方,厦门景色清晰可见,美丽而纯静,在希望的霓霞中,我感到佛光已经菩照到我的身上。暖暖的,非常舒适。暗自说到:“南普陀,来的值!五老峰,没看够!
     

厦门采风系列之二  南普陀组诗

 

绿瓦虔诚檐上扬,匾额高挂字金黄。佛门但展三千路,石象凭收万道芒。

名寺因缘称梵界,仙山或气敛禅堂。西天堪拜择捷径,不用求经万里长。

 

殿

梵气扑廊染佛光,禅院连绵世无双。七堂法像听因果,三殿神明解忧伤。

莲上清心难换座,台间肃面易着装。名佛广众谁来记,信子由来不数香。

 

千般花放竟禅香,愈近仙山愈惑芳。梅影鲜红折半角,凤凰纯赤宿中央。

层痕划过摇裙叶,仙蕊悄出褪亵装。叹道佛家多造化,瑶池仙子落莲邦。

 

寂静遥闻鹭鸠鸣,荡蔓轻悠不肯停。睡树横坡长茂绿,羞花枕岭久滴红。

飞石堑架凌空越,窄隙弯钻斗胆行。卵洞忽出回寺客,言说路上磊千重。

 

佛家院落簇云般,两侧升阶赖此牵。红栋凌空经造化,青门负殿露寡欢。

菩提怀绿千年睡,罗汉镶金万众观。吊下蟾蜍白若玉,欲言廊路去无边。

 

遥遥山色被云牵,红日参禅影到间。绝壁谁留千古字,怪石身垒百丈山。

嶙峋魂魄应独立,坦荡风怀自承欢。五老峰光描若画,如来下岭做神仙。

 

山间散落自留犀,露宿千年不复屈。风骨堪禁千刃刻,忠魂纵忍百风欺。

黥刑焉晓因何累。刺字当知为业拘。还叹白驹一瞬过,昂头尤岿莫能低。

 

虬皮粗络忘流年,枝上祥云久久盘。寺里听佛心解意,山中拜月影修禅。

纠枝且羡三结义,交错谁争半寸嫌。最爱菩提绝世美,还疑佛祖正栖眠。

 

青泉有魄总穿流。碧水弯弯不见头。绿叶如云痴日澈,荷尖似玉恋风流。

天桥堪望瑶池近,仙镜应敷俗客求,还叹龟儿无处去,纷叠板上似爬楼。

 

生来洁素玉修身,久立何能与梵分。飘渺禅魂陪老寺,玲珑皓骨伴山君。

千莲弱水花无垢,万寿佛光影有真。不见祥云初落地,如仙七子菩提根。

 

 

飞檐不顾佛家敛,着绿披红硬探头,寺内一圆如阙盖,山间八角似王侯。

流云偶驻观莲绿,宵月孤栖看彩柔。莫叹太虚离甚远,影来兜率问斋由。

 

连天庙宇离峰近,纷到游人如蚁稠。寺内香烟留彩霞,山间脚步乱云头。

攀坡队伍形犹岭,过隙长龙排过楼。还幸当今逢淡季,移挪脚步勿须求。

云低尚掩梵光生,石上偷说霞色轻,遥看红尘多闹市,近听雾壑少危风。

身旁碧树如泼染,脚下岩崖似筑钉。应笑人间风景好,眸中图画若天宫。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红色记忆 “我是人民的儿子”——吴立人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