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一个村落的情感气象
一个村落的情感气象
作者:马永欢

1

 散文评论家谢有顺说:“地理学意义上的小村庄,在谢宗玉的写作中,成了一个辽阔的精神疆域,其秘密就在于谢宗玉有志于写出一个地方的灵魂。不仅存在于这个地方的人身上,还存在于这个地方的动物、植物身上。谢宗玉的所有散文,几乎都在描述一个人类与动植物谐和相处的世界,他害怕这个世界被现代生活强行割裂,害怕自己漂浮在都市的上空而失去对自然世界的感受力,害怕自己熟悉的事物一夜之间变得陌生。因为有害怕,他的写作也就一直存着敬畏,存着他对生命世界的忠诚守护。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而在这个有根系的末梢,活跃的是他对故土深切的爱——正是这种最基本的情感,滋润和养育着他这种温暖而坚韧的写作。”

 在曲硐回族村热烈庆祝2016年圣纪佳节的夜晚,我阅读这段温暖的文字,寒夜不再寒,长夜不再长,身体充满暖意,心灵被激活,如同大江东去,不可收拾,故乡曲硐的点点滴滴在我脑海中泛起。

 地理学意义上的小村庄曲硐,在我的写作中,成了一个辽阔的精神疆域。从小至今,五十三个春秋,一个民族的精神感知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因为曲硐是滇西最大的回族村落,目前有一千八百多人,而且历史悠久,近千年。如同作家谢宗玉,有志于写出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一个本土作家的自觉使命。我以为我抒写了一部散文集《河畔的乡愁》,近二十万字,还有其他,就写完了曲硐回族村的心灵史,其实不然,我认为我于12232425日,参加了曲硐清真寺热烈庆祝2016年圣纪佳节,没有发现的民族精神如同海边的珍珠,突然闪现在我的眼前,我一一捡拾。

2

 五个老年班的赞圣代表队在曲硐回族文化城,激情满怀,震撼着台下的老年观众的心灵。此情此景,犹如寒冬里的春天,令我这个摄影者感动不已,心生感慨。追寻“两世吉庆”是她们夕阳红的最热烈情怀,没有今世的吉庆,哪有后世的吉庆。因此,她们放下红尘滚滚的一切重负,蹒跚到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文化,坚守拜功,在民族佳节,发自内心的赞美心中的圣人,心中的真主!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她们的赞圣赞主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还有一个代表队是曲硐经文学校的学生,10个男生两个女生。这数量,引发了我的深情思索,往昔经文学校的学生较多,如今却寥寥无几。为什么?我想,如今的社会是经济社会,一个家庭的生存与发展,依靠的是经济,因此,回族的哇哇姑娘,不是继续读书考大学,找一份“铁饭碗”,就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就走向社会,打工、参军、或做生意。所以到经文学校读书念经的哇哇女孩就很少。

 虽然少,但他们值得我们敬畏,因为他们传承伊斯兰文化,在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坚守一份民族的伟大信仰。坚守民族信仰,传承伊斯兰文化,实属不易,保山代表队有9个男穆斯林,其他的四个曲硐代表队,没有一个男穆斯林,这是怎样的一种文化景象?令人探寻。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仿佛只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中年人却拼杀在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疆场上。这是一个民族文化信仰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时代命题,仿佛需要我这个“独立寒秋”的民族作家追寻。

3

 曲硐回族文化城的前身是小狮山(又叫小狮顶),山脚的东边是清真古寺,百年的古寺已经被彻底改造,宛若仿古的清真寺,而真正的古老清真寺,已经在仿古的时代洪流中消失。令我心生寒意,不愿目睹,不愿言说,只愿消失了的古建筑依然存于我心,只愿其内蕴的伊斯兰文化精神存于我心,只愿我无论走得多远,故乡的伊斯兰文化跟随。

 仿古的清真寺前面的两棵高大而挺拔的柏树,根部的土坛已经被拆除,令我不忍目睹,为什么?也许这样做,土坛不再遮蔽仿古的清真寺。大树前的葱茏而繁花似锦的叶上花的风景不再,只有两棵树根,仿佛散发着被砍的气息。

 为什么?也许是对仿古清真寺的遮蔽。那么,我要质疑,两棵高大而挺拔的柏树,土坛已经养护其多年,甚至几十年,是养护人的一种情感依托,一种精神的辉映,辉映着一种信仰之所。后人应该保护而不应该拆除,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不应该往前看,而不回首。葱茏的叶上花,在时光长河中不断生长,已经形成了一道辉映清真寺的风景,如今已经被彻底砍伐,只留下两个树根,做活着的木根,让时间雕刻,见证清真寺的巨大变迁,见证人心的风云流变,也将成为今后的历史。这种重新书写历史的举动,在曲硐,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中,潜滋暗长,宛若一股暗流,冲击曲硐历史文化名村的实质内涵,所剩无几,令我不堪目睹,心结渐渐结实,无法消融,这就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种乡愁。

 清真寺大院是待客的地方,人潮涌动,彩旗飘扬,一个民族的重大节日尽情演绎。精彩的演绎,诠释一个伟大的时代,诠释一个国强民富的伟大时代,诠释一个爱国爱教的时代主题。据我细致入微的观察,来做客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只是注目四方桌上的菜饭,以及吃饭的人。人多,吃饭要排队,而不会把目光投到仿古的清真寺建筑上,或一口具有历史意味的古井上,或叫拜楼上。这些文化的物质外壳,仿佛只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摆设。

4

 我买了饭票,跟陌生人拼足八张饭票,围成一桌。菜饭摆好,八大碗菜,一个清汤,一盆大白米饭,八双一次性卫生竹筷,一包小小的卫生纸。我说,先不要动筷,我要拍照。八大碗,是我们曲硐回族传统的美食,我小时候做客或家里请客,就盛行。改革开放后,曲硐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时俱进,绝大多数人家生活富裕,待客已经超标,不是八大碗而是十碗,在办结婚宴时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因为礼金不同往昔,最低礼金为两百元。作为一个回族作家来说,面对十大碗,不是兴奋而是忧虑,忧虑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将在时光流变中渐渐散失,渐渐华丽转身,被现代生活强行割断。对此,我进行暗访,有人说,不待十碗而待八碗,人家会笑,太小气,没有办法,只好随大流,待十碗。是的,民间的事,没有哪一个组织规范,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抗拒。如今,曲硐清真寺待客八大碗,而不是十大碗,就是默默无闻的树立起历史文化的标杆!文化自觉的人会有感知,好,这样好;没有文化自觉的人,只是吃个肚子饱,嘴快活。这也不奇怪,我应该尊重每一个客人的自觉与不自觉的选择。八大碗,即牛肉凉片、鸭肉凉片、洋芋红烧牛肉、甜粉蒸、牛肉酥肉、油炸豆腐野生木耳、萝卜丝凉菜、牛肉小炒。八大碗仿若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概念,在饮食文化五彩缤纷的时代中,在曲硐清真寺能够看见,能够品尝,并激活了我的一份民族情感,是我的幸福,是我的骄傲。因为,曲硐回族的传统美食文化,在这圣洁之地,树立起来,像一面精神的旗帜高高飘扬。

 我们这一桌,八个人,津津有味地吃完饭,打了包,包里有两片牛肉凉片、一片鸭肉凉片。“打包”成为我们曲硐回族的一种传统风俗,世代相传。其它的菜还有,我说:“多吃菜,要碗见底,不要浪费清真美食。”有一个说,“吃不下去了。”我感叹,也是,现在的生活好,油水大,不像过去的困难时期,做客狼吞虎咽,仿若过大年。我说:“不要浪费,把吃不完的菜带走。”没有哪一个女的想带,我想带可不方便,因为我还要在清真寺拍照。我想,不浪费,要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传承,但现在家家过上富裕生活,不愁吃不愁穿,要弘扬这美好的传统,有点难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年轻人,他们生长在甜蜜的时代,要让他们节俭,难于上青天,因为他们不像我们六十年代的人,经历过苦年代,不忘节俭,节俭是什么样的概念,他们不知道。也许,节俭将会随着好年代渐渐消失,我杞人忧天。

5

 人潮涌动,退休后担任核桃协会会长的马永宁,头戴圆帽,手提小喇叭,眼观四面八方,面露微笑,声音洪亮,调兵遣将,指挥若定,让“八大碗”有序上桌。不仅如此,还让来宾喜笑颜开,有序做客,品尝清真美食,庆祝圣纪佳节。他说话幽默、风趣,让来宾喜悦铭记,也让我感触。他一心为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曲硐八千人口几乎知晓;他的热情,犹如夕阳红,把最美的人性光辉照耀在曲硐的每一个角落,令人感动,令人温暖,令人动容,并令人口口相传。

6

 清真古寺的大殿是坐西向东,南边是煮牛肉汤的地方,我忽然发现几只大铁锅里漂浮着一些大白萝卜,感到十分的好奇。于是我问烧火的回族师傅,“为什么要放一个个的大白萝卜?”他说,“一是让牛肉汤清些,不黑,二是让牛肉汤保持清香,不带腥味。”我惊醒,对农民师傅深情敬畏,有些智慧在民间,这就是例证。因此,我们应该多向农民学习。锅底的柴火在慢慢燃烧,红红火火;锅里的水汽在徐徐升腾,美妙无比。在早上的深冬时光中,这里是一道温暖的风景。

 人潮涌动,不仅一天,而是三天,第一天是外客,第二天是北门西门,第三天是大小东门和南门。三天,我都不断拍摄,拍摄最动人的庆祝圣纪佳节的场面,记录喜悦的细节,记录一个回族村落最幸福的时刻,记录一个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景观。

7

 人潮涌动,不仅在清真寺大院内,而且在大院外的古街上。这条古街始于北门终于西门,长长的曲硐村古街,源远流长,源于博南古道的开辟,源于茶马古道的蜿蜒,源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贯通。古街,在记忆中记载着一个古镇的繁荣,如今记载着新时代的昌盛。

 人潮涌动,回族商品琳琅满目,有曲硐回民的油香,有巍山回族的油香,我瞬间想起,要坚守“油香根”的民族信仰。

 巍山回族的冬瓜蜜饯,我讨价还价,八块一市斤,买了四斤,我品尝,甜如蜜,也甜了心;还有巍山回族卖的圆帽,我试了试,六十号,戴起来,巍山回族美女商人说,“有点大,礼拜时,不好叩头。”她为我选了五十九号,我一戴,不松不紧,适合我的头,于是买了一顶,20块钱。

 巍山回族卖的菠萝干,老板说:“你先品尝。”我品尝,味道真地道,我说:“真好吃。”于是,我买了两袋,二十四块一袋。

 巍山回族卖的铜香炉,有大有小,有两种,乌铜和黄铜。我不知二者的区别,以为乌铜是具有历史感的,是明清时期的,是从民间收集而来,而崭新的黄铜香炉是新产品。男老板说:“看着旧的是乌铜,我用刀尖划你看,”于是他用刀尖在一个香炉底迅速一划,铜的底色露出来。他继续说:“新的是黄铜香炉。”我听后有所收获,知晓了有关知识,也深受启示,人类知识不仅在课本上或书籍里,还在民间、街市。我旁边的一个曲硐老年女穆斯林对我说:“如果手头上的钱不紧不宽余,就买小的,”缘于我正把玩一个小的,也想买一个小的,120元。“如果宽余,就买大的,大大方方。”老人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选择,做人要大大方方,于是,我买了一个大的黄铜香炉,其镌刻着经文,二百四十元,还买了十根香,一块五一根,合计十五元。

 我回家把香炉和香送给独子马旭,我说:“这香炉送给你和马学增,摆放在二楼客厅,要好好保管。”我儿子刚结婚,马学增是我的儿子媳妇。一楼客厅已经有一个黄铜香炉,是我父亲送给我的,父亲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这香炉依然流传。香炉,内蕴着伊斯兰文化精神,在生活时光中代代相传,流传在我的心中,我也将这种民族精神传给下一代。

 巍山回族卖的伊斯兰香皂,我买了四个。曲硐回族、巍山回族卖的女穆斯林最喜爱的盖头,拥挤的女穆斯林精挑细选,试了试,还用镜子照了照,她买她也买,争着买,笑着买。这是一种民族感情的景象,回族女人戴上这漂亮的盖头,犹如一朵朵纯洁美丽的花,年轻的漂亮,年老的也漂亮。

8

 冬天里的曲硐回族村,宛若春天,春风荡漾,百花齐放,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作者简介:马永欢,男,回族,永平职中语文教师,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平回族》主编,永平回族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大理州回族学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作品在《北极光》《散文百家》《文苑·西部散文》《回族文学》《辽河》等报刊发表,出版10部散文选集。作品入选多种选本,荣获大理州2013年、2014年、2015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文学成就入选《中国回族文学通史》。

 

[上一篇] 秋 作者:海棠

[上一篇] 迷幻的柳林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