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大城山游记
大城山游记
作者:赵印国
   岁次甲午闰九月二十,天晴风大,寒流初袭,身着羽绒聊可抵御。亲翁时荣全翻旧筑新雅居落成,亲朋祝贺,我自当前往。并有对联相送,联曰:新居曾是旧宅院,雅舍依然老主人。横披,生活美满。红瓦白墙,宽宅大院,外观气派。舍内布置,有书香门第气象。回顾旧房,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四破五格局,屋檐低矮,柁梁外露,屋中竖柱,通铺大炕,吊扇木窗,棂糊毛纸,走扇木门,随风响动,堪称陋室。
   时家一族曾住新集镇南台村大城山,距今址二里许。大城山四面环山,唯一路可入,颇似城池,故名。此地有如桃花源。因地形隐蔽,当年八路军新华部队曾设兵工厂于此。此可谓功勋之地。
   欲一游之意,自女儿出嫁时家始,已十五年矣。是日也,午宴尚早,闲暇无事,正好一偿夙愿。大城山在亲翁家房西,不必问路,我便独自径直悠然行去。
   山路跨于南山坡,有车辙凹陷,大车可入山无疑矣。路右侧,一条干河床低于路面几尺至一丈开外不等。河床及路边遍布石头,大者盈丈,或立如屏,或卧如床。硕大石块竟是许多小河卵石粘连而成,小河卵石形状各异,颜色有别,花花绿绿,如万花筒般幻化无穷。奇特之砾石令人叹为观止。据专家考证,此乃太古地貌也。38.5亿年前,海底鹅卵石及泥沙作用于高温高压,溶为一体,经亿万年挤压,终耐不住折磨,地壳发生剧烈颤抖,不知喷射凡几,颠簸凡几,沧海退去300里,高山窜起300丈,窜到高处遇冷凝固成岩,或有滚者,便形成这“海底五彩琥珀”之美。这里可冠“全息太古时代地质地貌档案馆”之名也。石自天然随势移,奇形异貌静心机。莫道此前无人问,风光惊世会有时。前进不过百米便是狭窄山口,路两边有各种果树,以栗梨居多。栗树早已落下树叶保存养分静待来年。梨树叶也已落光,不同者,树上还有不少梨子,夜来寒风强劲,摇落一地,看那梨子个个呲牙裂嘴,甚觉顽皮可爱。我拾起一枚,啃了两口,酸甜味道久久不去。迎面有两大堆灰褐色锰矿,或因品位不高,无人问津,暂且栖身于此。走走停停,发现不断。两道大墙,横亘山脚。向东者长约五丈,高约丈五,墙面光洁无缝,沙灰勾抹,应是老院围墙地基。与墙头平平延伸是个平台,台上是果树林,林下坝墙依稀老屋窗台模样。向北者,大墙长高与向东者相仿,没有勾抹,但墙面砌得十分整齐,巨大石块有层次码放,如一件艺术品。就地所取石材虽有棱有面,砌墙人手艺亦不同凡响。这也是一个地基,上面还留有一个丁字形墙壁,似一间房西北角。这便是时家老屋所在,兵工厂就设在此地。在往里,有一硕大石碾台,安放如初,碾轱辘滚在一边,碾框荡然无存。一个形似磨盘底座的石盘扣在河边,经历着世纪风雨。碾盘西竟然有五间瓦房,房顶透天,门窗尚全,前门半敞,窗棂不整。院内荒草过人,显然多年无人居住。屋东南角一株柿子树挂满火柿子,给这间老屋增加些许生气。虽至隆冬,小路边尚十分湿润,叶缘长满尖刺的牛舌草、苦菜还碧青绽绿。路边坎上一株老栗树,粗可盈尺,向北树皮全无,然因屡经撞伤,筋骨外露,凹凸扭曲,欣赏树形独特之美,竟不忍离去。但不知当地人赋以何名。我只沿北沟走到尽头,南沟只望了一眼便回了。据老人言,北沟曾有九龙寺,南沟有杏花庵,均已不存。庵边有八角高塔一座,不知何名,五十年前被拆毁。庵边有一洞穴,入口仅容一人爬行,里面宽敞,传说神仙居住,人称花椒洞。可见古时大城山便已是风水宝地矣!
   我曾去过迁安山叶口景区,其砾石地貌与此如出一辙。山叶口人独具慧眼,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业,富裕当前,造福后世。不知大城山何日走出深闺,让世人分享这旷世奇景。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张九微游记】正月里的海南乡村(二)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