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行走天下 > 草漭: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草漭: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作者:张炳吉

1947年的石家庄市立联合中学校门: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1950年代的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门: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1980年代的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门: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1990年代以来的石家庄市第一中学校门: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倏忽间生命已至秋末冬初。回首往昔,我的人生之旅大部分都在桥东区穿行,或是以桥东为原点出发而后再回还故地。康德一生冥思钻研,未走出家乡哥尼斯堡方圆里,最终成就了思想大家。吾辈岂敢望其项背,但桥东这方沃土的确给了我太多的滋养无私的荫庇

                     北道岔 栗村 阜康路 正东街

父亲年轻时从高邑来到石门闯生活。其前他曾在乡下学校当过老师,所以就在铁路边一家煤建公司记账做文书。我们家那时就安附近的元村里。这一段时光在我记忆里几乎是个空白,因为那时我大概还不到岁吧。后来爸爸他们并入市搬运公司,1954年左右我们搬到了北道岔,位置是现在和平路胜利北大街交叉口的东北角,即后来的水泵厂地域当时住的是席棚:就是用席子和青青的竹竿扎成的一排排房子。爸爸和他的同事那时很快乐,又唱歌又吹口琴。爸爸从席棚北面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里挖了野花来,种在窗下。还用毛笔写了牌子:十里香、人人迷。街口一家小铺卖的烧饼夹肉特别好吃,好像一毛五一个。妈妈有时买了给我吃。

时间不长我们搬到了栗村住。西门外一带有布店粮店杂货铺和储蓄所。向南的路面是大块石头砌成。西北角一大片空地是个集市,热闹。冬天的时候,南墙跟常坐了一溜儿老头儿晒太阳。我们住在栗中街一有三道门的大宅子,前院很大种了很多花和青菜,二门东西厢房。我家住东屋,窗外有眼水井。往北穿过一个月亮门上有几乎遮蔽整个院子的葡萄架,下面青砖铺地。一个富态的爷爷常坐在椅子上看报纸,见我跑来跑去,他总是呵呵地笑着。西屋住着山西人一家三口,男的穿着铁路服装,女的梳个簪,还有个带我玩的姐姐叫黄爱玉这个院子对于我很重要。因为后来我读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被我放在在这个院子里演绎的。

记得一天晚上妈妈拉着我到派出所去。粉刷得雪白的墙上挂着一个皮枪套,里面装着一把乌黑的手枪。警察叔叔从抽屉里摸出几块糖让我吃,一个大眼睛的阿姨用一个白瓷茶缸倒了杯水给我们喝。几十年后在马路上我还见过她,依然那么漂亮。那天晚上主要意思是让我们注意房东动向……

1955年我大妹就出生在这里。我的小姨跟着姥姥从老家来了。夏天中午,小姨带着我上房摘葡萄,下来躲到大车底下吃,青果未熟又涩又酸。每天黄昏的时候,有个老头敲着梆子吆喝“炸鱼炸虾——”,5分钱一大块我吃不完。

该上学了,妈妈带着我到和平路小学和栗村一校(长征街小学的前身)参观。我挑了后者,因为这个小学院子里有两个木滑梯。我的班主任杨英霄老师对学生很好。上学不久我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之后到桥西住了一段时间,又搬到了桥东区的阜康路老长途汽车站南面。这个地方是市运输公司的后院。

大院里一长排瓦房住着二十来,其中有两个日本女人。1945年她们没有回国而是嫁给了中国人。常看见她们在院里的水管池子旁光着胳膊洗菜洗衣服,冬天她们好像禁冻不怕冷。前院有一座青砖大楼木楼梯、拱圈外廊。西边一排房子是个小医院,发烧感冒了,就到那里看病。穿着洁白大褂的护士咯咯地笑着,说乖,不疼……就给我打完了针。

有一天妈妈他们去南边的三教村大伯家,赶上了下大雨,夜里没回来。我自己等着等着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大伯家在胜利路南头,过了仓安路(现在的槐安路)的铁道东边。后来我们学校到郊区拣麦穗晚上回来,从大伯家门口路过,大娘刚炒好了一盘土豆丝,就着馒头饱餐了一顿。啊,至今就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土豆丝。

                     东兵营 长征街 平安路 一中                   

1958年了。正式的家属宿舍盖好了,在栗村的村南街南边。也就是现在的园明路路南。从南向北一溜儿13排青砖平房,西面还有3排。墙壁雪白,门窗明亮。宿舍的西面是一片荒地,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坟堆儿。再向西有一条土路,后来扩展成现在的平安大街。宿舍北侧有一个大院,是二轻局的技校,院北操场上有个篮球架。东南方向是桥东区政府的位置,中间隔着的运输队后来演变成市出租车公司。其余的地方都是庄稼地,长满了玉米白菜。宿舍边角还有几户农家。我的小学同学谷子玉家就在那里,每年他家院里的大黄杏儿熟了都送给我们吃。我家是东7排2号。3号东边有一口枯井,是那种可以装水车浇地的大口井。孩子们常在那块空地玩儿。后来赵富山先生也住在了这个宿舍。

一次我们到正东街东头的东兵营玩,位置就在后来的电建学校和市文工团宿舍北边。那是一片荒芜的废墟,弯曲细高的榆树遮天蔽日,一栋栋朽烂的木头房子散发着潮湿的霉味这里就是侵华日军在石家庄的6个兵营之一。附近边角的空地种着南瓜豆角,我好奇地摘了一个乒乓球大的小瓜玩儿。突然,一个大人喊叫着赶过来,唬得我们撒腿就跑……

接着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了,长征街一带垒起了炼铁炉。傍晚红红的火苗染红了夜空,人们的身上感到一阵阵燥热。5年级了,我们整班级转入位于和平路平安大街交叉口的和平路小学。学校的一间屋子里堆满了杨树叶子,掺了树叶的饼子苦得没法吃。

1963年我考入平安大街上的市第一学。

石家庄是1947年11月12日解放。18日市军管会接收了原有的7所中等学校,在此基础上24日组建了石门联合中学晋察冀边区教育厅秘书长刘星华任校长,总部设在现一中,共有学生1304人从华北联大和边区行政干部学校调来的人员充实了教师队伍,后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楚庄任初二年级班主任1948年分建女中、师范等5所学校。总部更名为市立中学9月边区联中170余名学生并入市立中学余者迁入北京后发展为北京101中学。石家庄市政府决定从市立中学拨出200余名师生到桥西组建第二中学,市立中学即更名为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来到美丽的一中我们这些十二三岁的孩子非常高兴。那天办完报到手续后,走到校门口依然兴致高昂,在小学同学白振亚的提议下,我们围着学校又转那美丽的小花园、高大的海棠树、宽敞明亮的教室、幽静的小树林、平坦开阔的足球场篮球场,都令我们流连忘返。

我们初一2班的第一节课是余景伊老师教的英语课,那天他也很激动。因为从这一届开始四个班中的两个班学生学英语,过去全都学俄语。在伦敦留过学的余景伊老师也才从校图书馆走向了讲台。他常常手执教鞭喊道:“Keep quit! Keep quit!这时一个名叫马小华的男同学的怀里竟飞出了一只麻雀……

春天里一中的校园美极了。如雪的海棠、红红的榆叶梅、紫色的丁香引来了蜂蝶嗡营,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在树荫花丛间读书。秋天同学们都能分到一捧酸甜的海棠果。 至今我都难忘小树林的桃花 老榆树上的钟声,喷珠泄玉的机井……
        
那时的教师队伍人才济济:房肇基、袁崇贤、贡承先、赵守俊、江慧、谢淑华、皮建玲、张玉衡、蔡茂生、陈天位、王建平、李云生、王宗泽……他们业务精湛,爱生如子。归国华侨江慧老师自己买了一些作业本送给生活困难的蔡立柱等同学。我多次被评为三好和优秀学生干部

一中的后门开在解放路上,也就是现在的中山东路上。上世纪60年代石家庄马路上跑得是大马车、毛驴车和人力车,因为全市一共没有几辆汽车。出后门西边一处高门大宅是解放路分社(办事处和派出所,这里曾经作过桥东区医院、松柏园食品店。向东就是石家庄影院(现在的影乐宫),学校常组织学生到这里看电影。洪湖赤卫队》《林海雪原》等片子都是在这里看的。影院东边有个大棚,变戏法的“大活宝”常在这里练摊儿。国庆十周年曾在这一块儿搭建了一座小型的天安门城楼。

1965年升高中,我又考入一中。课余时间参加校乐队排练,我领到了一把可爱的二胡。我们演出过大型器乐曲《欢乐的金沙江》等曲当时长征街(正东街——解放路)段尚未开通,一中和三中之间是一条水沟。一中在北头建了个靶场体育课我们在这里打过小口径步枪还在附近挖了游泳池。3中的嘲笑说:一中一中,自力更生,费了牛劲,挖了个水坑。后来游泳池终于修建好了,我们的体育课就学游。,三中的学生也常翻墙过来偷着游。

陈天位老师摄 1966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一2班男同学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陈天位老师摄 1966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中学高一2班女同学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袁建民摄2008年10月4日石家庄市第一中学1968届2班部分师生:
我的人生之旅在桥东区穿行

一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先是揪斗“黑帮 ”。袁毓英书记站出来保护了挨斗的教师们。她到台上说:同学们,你们的革命行动很好。我们要做更充分的准备,才能把大批判深入下去。现在让他们回去反省……后来这位延安来的老干部也住进了学校北面的柴房,1967年含恨辞世

1966年11月初我们南下“串联”去了。50多天回来,感到石家庄火车站那么矮小,楼也变低了。但看到熟悉的一切、听到平易的乡音还是很亲切。街的标语传单大字报,游行队伍时时出现。父亲作为一个小当权派也被揪斗了。我的两个妹妹在街上接到了批判父亲的传单。一天晚上爸爸挨批回来对我别到学校去了,退学上班吧。我请同学们一一签字,找还勉强支撑工作的教导处申竹箴主任办了退学手续,到分社挂了号。

                          新休门 汇翠家园

1967年4月参加工作,到涉县搞三线建设几个月在山里施工十分想家。夜晚坐火车回来,下了大桥一直向东。正东街两侧的国槐交接在一起,路灯温暖的光线透过叶子洒下斑驳的光影,多么幽静深邃的老街

半年后分配到石家庄一家工厂又到唐山迁安搞过一年多的储气柜建设。1970年后除了出差基本都在石家庄的桥东区居住。1980年我调到位于建设大街的总公司工作,上班离家很近年后调入一家杂志社,虽然每天要往桥西赶,但仍然觉得桥东熟悉,桥东才是自己的家。不过这时已经搬进了居。

2009年我们搬入新休门汇萃家园居住,这里是桥东区的寸金之地。随着老火车站的废弃和勒泰中心的崛起,这个地成为石家庄真正的市中心。住在这里优点不少:交通方便,公交车十多路;购物方便,勒泰、北国商厦近在咫尺。学校多,一中四中二十三中,还有实验小学长征街小学四中路小学;医院多,省四院市一院妇产等医公园多,长安公园平安公园人民广场;剧场影院多,人民会堂影乐宫少年宫燕赵剧场裴艳玲大戏院。省市图书馆省市博物馆不远酒店超市银行电信快递等机构云集……因此这里的建筑密度较高,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数万人。

匆匆六十个春秋过去,我的人生之旅只画了一个小圈儿。曾想驰骋万里踏遍五洲,但哪里也没有家乡亲故土近,童年的梦永远在桥东这块土地上延续、上演……感恩故土,谢谢桥东!这里是我生命根基的所在,这里是我人生的舞台。这里是我的能源站,这里是我的启航地,这里是我安身立命休憩生息的美丽港湾。

日月轮回,沧海桑田。现在桥东区作为行政建制撤消了,但这块金子般的繁华地域存!像滚滚的江河之水汇入了大海,她因此而获得了永生!而她光辉灿烂的业绩和感人肺腑的故事,将成为人们温馨美好的记忆。她所演奏的波澜壮阔的华彩乐章将永垂史册!

感恩故土,谢谢桥东!

[上一篇] 丰宁草原

[上一篇] 【张九微游记】正月里的海南乡村(二)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