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四宝”刍议
何鸿志
家有“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隅。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家庭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都在一个称作家庭的单元里从生走到死,都在这个单元里品尝着一生的酸甜苦辣,所以每个人都与这个叫家庭的单元休戚相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这里进行着生命的延续,进行着家风的传承,也在这里与整个社会发生着全方位的联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经过无数人的体悟,才有了家庭四宝的概括:丑妻薄地破棉袄,炕上一个窝里老。
关于家庭“四宝”,细细品味起来,还颇有意思,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道德观。我闲暇无聊,发点儿议论,与朋友交流。我的意图是: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社会雾霾中,打开一点儿缝隙,透进点儿新鲜空气,给社会增加点儿正能量。
先讲丑妻,为何是家庭里的“一宝”。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男子娶妻叫成家,儒学讲五伦,其中夫妻为五伦之首,可见妻子在家庭中地位。男主外女主内是家庭的基本格局,那么妻子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和睦乡邻,管理家庭诸多事物,这样的一个重要角色,怎么不是家庭里的宝呢?所以,中年丧妻,是人生三大悲事之一,失去这一宝,后半生注定是劳碌的,是苦恼的,是凄凉的。即使丑,也要有。那么,为什么一定说丑妻是宝,美妻就不是宝吗?当然不能这样理解?这里讲是看心灵不看相貌,只要通情达理,賢惠孝顺,貌丑也是宝。丑只不过是最低要求而已。家有賢妻,不招祸事。古人中有许多女子貌相虽丑,但其德才兼备,给夫君出妙计献佳谋,使夫君善理国事,叱诧风云,给后人留下光辉的口碑,黄帝妻嫫母,齐宣王妻锺无盐,梁鸿妻孟光,许允妻阮氏女,诸葛亮妻黄月英,齐愍王妻宿瘤,朱元璋妻马秀英,等等。她们虽貌相算不上美,都是载入史册的家庭至宝。
再谈谈薄地与破棉袄。衣和食,是人生存的要事,地是长五谷的,可供人食;棉袄是可蔽体的,可以御寒,这都是不言而喻的。棉袄可以外延成蔽体之所,一间茅草房,薄田可以内敛为庭院,那怕仅是竹篱一围,在这个空间里度日,就构成了家庭。如果人到了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足之地的窘态,那他就是失去了这两块家里的至宝,他很可能就会暴尸街头,死无葬身之地,一定是非常悲惨的。因此,老百姓常说,三分薄沙地,数辈子孙根,一件破棉袄,世代传家宝。那么,为啥是薄沙地,为啥是破棉袄?良田千顷如何,羽绒裘皮如何?这里讲家庭四宝,是把要求放到最低。历史案例甚多,锦衣玉食多败家,子孙守成者甚少,反而是寒素之家出才子,奋发有为者居多。如此说来,将薄田与破袄当作家庭里的至宝,有激励后孙之功效。
最后,说说炕上一个“窝里老”。家庭里,炕上卧着一个耄耋老人,佝偻身躯,满脸褶皱,耳聋齿落,免不了发出几声咳嗽,或许是几声呻吟,……,那不是烦透了,还怎么能算是家中的“宝”呢?
经过几千年的跌宕起伏,人类弄明白了一个道理:老人是家庭里的“山”,是家庭里的“天”。你若不明白这一点儿,你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最终要到哪里去,浑浑噩噩枉度一生。老人给了我们生命,又教我们如何求生;老人携带着他的人脉,传承着家风祖风。老人到了卧炕的时候,风烛残年,如三更油尽灯,似五鼓瑶台月,他是最接近神的人。此时的他风骨益坚,性情益真,德被后代,福祐子孙。当你的孩子放学了,进门喊一声爷爷奶奶,屋里答应一声,孩子心里是甜甜的,当你从外面回到家里,茅草房的土炕上有老爹老娘,你心里是安安的。如果说,你家里没有这一老,你从外面回来,走到门口见到的是鉄将军站岗,开门见到的是落灰的空堂,摸摸炉上的灶具是透心的冰凉,你的心难免有些惆怅。这都是你家失去了一块至宝,接下来就是你自己快速地变老。然而,若你家的一老,还不是窝里老炕上倒,还能帮你扫扫地烧烧炕,看看孩子做做饭,那你就是美煞了,有的家里还有二老,三老,四老,你就是掉进幸福窝里了。年轻的朋友,别不知足了。
家庭里的“四宝”,是以家庭是社会基本单元为依托的。受西方文化影响,家庭有解体的顷向,家庭不再是社会细胞,就象人体细胞受到了DNA的挑战,病毒攻入细胞内一样。家庭受到个体观念的侵袭,四宝的说法也就变味儿了。有的把孩子举上了天,把老人放在一边边,更有甚者,把宠物狗狗举上了天。因此家庭“四宝”说法种种。我觉得不谙正道,不值费思。
最后,我还是要重申,家庭里的“四宝”是:丑妻、薄地、破棉袄、炕上一个“窝里老”。
上述议论与朋友分享,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2016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