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的一个夜晚,我打开手机,发现朋友的一条微信:“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王姐因患乳腺癌医治无效去世了。”我即刻楞住了。脑海里一片茫然,一时竟想不起来此人是谁。
名字好熟悉啊!但一时与本人对不上号,经过电影似得一个个筛选,反复思考,终于想起了,她,就是她。她可是七十年代我厂的一位有名的劳动模范,纺织战线的功臣啊。随着回忆,此人的音容笑貌浮现了,基本情况越发地清晰起来。
1966年底,我所在的邯郸第三棉纺织厂续建厂并投产,1968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招收了大批青年工人,王姐就在此时被招进厂工作的。她是一名初中毕业生,中等身材,白皮肤,浓眉大眼,有一张四方大脸,左右两个酒窝,总是带着微笑,梳着两条辫子。她性情温和,穿着朴素。入厂后,她被分配到织布车间,成了一名布机挡车工。
那时,国民经济全面好转,国家需要大批的纺织品,因此,全国纺织厂全负荷工作,工人除了春节放几天假外,全年就再无休息日,每天干满八小时的工作后,还常常加班加点,或义务劳动,或练习操作技能。那时的工人思想觉悟很高,上进心极强,早来晚归,无任何物质利益要求,一切都听从组织安排,领导指向哪儿就干到哪儿,乐此不疲、从无怨言。厂工会还把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年初提倡议,开誓师大会,车间的会议室、板报栏,处处张贴着决心书、请战书,生产机台上插着示范标杆红旗,每一位纺织女工如同一个个冲锋陷阵的战士,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纺纱织布的紧张劳动中。
王姐就是“千纱无疵点、万米无次布”的劳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一位先进模范。在年底的英模表彰会上,工会对她进行了大力宣扬,其一心一意干好工作的经验在全厂大力交流和推广。模范人物的先进事带动了全厂职工的工作热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全面的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指标!
八千名纺织女工就像在银海中畅游的弄潮女,用她们的纤纤玉手,奋力博击在流不完数不尽的银纱和玉帛的“河流”中。编织着人民美好的生活,创造着社会的巨大财富。担当着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全国纺织行业迎来了改革的大潮!九十年代开始国营体制向着集体、民营、股份制转变。到了新世纪初,随着加入WTO,国际化的、急速的经济运行模式给纺织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邯郸棉纺企业也是一样,开始改制、减员,让所有纺织人感到措手不及、无所适从,既兴奋 ,又茫然。
到了2013年底,一个轰轰烈烈生产了近半个世纪,有八千职工,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国营邯郸棉第三棉纺织全能厂,一纸文件,宣布彻底破产了!
一切来的那么突然!就如一个人一样,都还是蛮有活力的肌体,被不可抗拒的因素无情剥夺了其生存权,这又怎能不让每一个三棉人心生惋惜。
可我仍对其抱有幻想,时常在梦中看到她又重新恢复勃勃生机。
王姐这位一辈子献身纺织的花甲女人,正值颐养天年的时候,就像棉纺厂里隆隆的机器声,嘎然停止了!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疼痛,遥祝她一路走好吧。
人去了,对家庭是个塌方式的毁灭,对家人是无法挽回的打击和痛苦。而一座偌大的国营厂的破产倒闭呢,带来的是一大批工人的下岗、失业,带来的是下岗职工的无助和彷徨!这是最为残酷的现实!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意味着新篇章的开始。大概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吧。
我每次路过厂房,看着那凋敝的厂门,眼前就会翻滚着当年千军万马出入的身影,浮现出八千纺织人精心劳作、紧张运转,赞歌不歇于耳的情景。啊!三棉,这座经无数人精心打造过的名牌企业,永远印记在纺织儿女的心头,情感永远挥之不去,价值和精神永存!
真希望出现王姐复生的奇迹,希望邯郸棉三又起死回生,兄弟姐妹重新聚集在一起,回到了隆隆的机器旁!
2017.6.17于北京
作者简介: 刘洪云 女,河北唐县人。函授本科,退休前任职于国营企业党政干部,高级职称。现为河北采风网学会会员。发表作品:《太行情怀》、《我的姥姥》、《又登丛台》、《清明祭祖》、《我和微友群》、《我的室友武姐》、《立秋感怀》《七律•长岛行》等。2016年荣获采风作品全国大赛散文三等奖和诗歌优秀奖。北京东城第一图书馆60周年征文三等奖。同年,荣获河北省采风学会优秀作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