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窗花,是北方人的节日风俗。在南方可能也有,但并不常见。窗花是黑土地龙江民间剪纸的一种,传承至今。在春节期间贴窗花,用来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它寄托着辞旧迎新、喜庆吉祥的愿望。
窗花最初源于民间喜庆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且多贴于农村窗户的白纸上而被称为“窗花”。窗花对个人来讲,亦是一个能勾起许多回忆与乡愁的纽带。
最早的窗花是贴在麻纸上的,那时候的房子结构全部是土坯垒就,窗子是那种小格子木头窗子,一般九格的多,窗户用麻纸裱糊,用手指一捅就可以透过光亮来。记得每年过年时,村里有个叫刘梅花的特别会剪那种有鸟有树的窗花,我们小孩子就去偷学人家手艺,其实她最拿手的不是剪窗花,而是画出图案来,让村里的女孩子剪,然后大家比谁剪的最漂亮。她画的窗花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花鸟虫鱼,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等,有一次竟然把自己也画进窗花里,那眉眼,神情,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只是她却没有剪出来,后来被村里的一个后生当宝贝讨了去。时隔多年,刘梅花成了远近闻名的剪纸高手,而那个后生就是伯乐。
看刘梅花剪窗花,其实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在她的面前铺一张红纸,比着喜欢的花样,用剪子尖上下跳跃,左右翻飞,有时候一眨眼,一幅灵巧的公鸡报晓图就出现她的手里,那线条粗细均匀,栩栩如生。而有时候她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手里的红纸不见一点样子,那一定是她有心事了,或是构思更好看的图样,那一低头,一投足,不似娇娘,胜似花痴。美丽的窗花,曾经装饰过刘梅花的梦,也装饰过我的梦。
刘梅花因为会剪窗花,村里的小伙子为她着迷,前去她家提亲的媒婆踏破了她家的门坎,但刘梅花都不为所动,她一直等那个把她的心带走的后生,可奇怪,那个后生自从讨走了她的一幅自己的图样后,就没了踪影。刘梅花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又画又剪,她的剪纸技术越发娴熟。两年后,那个后生在阳光明媚的三月里,风风光光地把刘梅花娶进门,新婚不久,夫妻双双在县城开办了剪纸学校,成为当地的佳话。
窗花最早应该来源于西汉前期。那时候纸还没有发明,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就已流行,《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都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
窗花不仅在农村盛行,在城里,也成为人们过年时的装饰,在小区里,你不经意的抬头望去,总会发现几家窗户上的大红窗花,在新年的喜庆日子里,它成为人们心头一种希望与寄托。除了过年时贴窗花,结婚前新郎家布置新房时也会贴满每个窗户与家具的角角落落,一般以龙凤呈祥、花好月圆为主题,家具上贴喜字的多。
当鞭炮声响起,新娘被迎进家门那一刻起,各种嬉闹随之开始,咬苹果的环节把这种游戏推向高潮,当新娘被新郎拥吻时,新娘那温润娇羞的神情被大红的窗花映照的更加迷人。
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有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等。“龙凤成祥”永远是民间艺术的主题,龙凤造型优美,刻画细致、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窗花看似简单,其实想要学精还真不容易。因为窗花是用纸剪出来的,最难的一关就是镂空,缕空,讲究阳纹的部分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部分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窗花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窗花还讲究对称,有规律可寻,你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形象适当夸张些,线条可以更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
窗花是妆扮生活美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它的文化内涵从单纯寄托喜庆富裕上升到预示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主题,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
窗花在一个时期是女红必备的标志,小学的手工课上老师也教过一些,可惜我除了会剪五角星外,基本上没有领会这种花样的任何精髓。不过,来城里后,邻居家的女孩却是手艺精湛,出手不凡。她常常端坐在坐椅上,手拿小剪刀,一张张彩纸在她手里不停地转着、弯绕着、轻飘着……
过年的时候,她隔着门缝用那种轻柔的声调敲响我家的门,送给我她亲手剪出的窗花,带着几份俏皮,几份妩媚。偶然的机会,我亲眼见证了她的真功夫:她不像刘梅花那样用图样剪窗花,她是先细细地瞄几眼原图,把图刻进脑子里,然后一气呵成,几分钟的功夫,一张别具特色的窗花就成功了。闲暇之余,小夫妻俩幸福地瞅着一幅幅窗花,两张喜悦的青春脸庞被映照得红红的、艳艳的、犹如羞羞答答的玫瑰一般。
每逢春节,故乡的家家户户不仅要张贴上五彩缤纷的挂钱和对联福字,还少不了要在窗玻璃上贴上或福寿或吉祥或丰富或庆贺之类的窗花来,给节日的家庭营造出更为欢快而祥和的氛围,也让老人孩子的脸上与内心多了深深的幸福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