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母亲今年73岁高龄了,她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村妇女。
母亲的童年是不幸的。我的亲姥爷抗美援朝回来后就抛弃了我的姥姥、母亲和大舅,那时妈妈7岁、大舅11岁。母亲随姥姥改嫁到一个刘姓羊倌儿家里。以后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姥爷其实是母亲的继父。听母亲说,我的姥爷还有自己的两个孩子,后来姥姥和姥爷又共同生育了两个孩子。当时母亲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在这样一个“前家后继”组合起来的七口之家过日子,境遇可想而知。从我懂事时就觉得母亲的大拇指和我们的不一样,母亲大拇指指甲盖中间开裂并高高隆起。母亲说,小时候手上起了东西,疼得没明没夜的哭了好几天,最后就成了那样。小时候没有条件看手病,加上家里孩子多顾及不到,还有母亲打小有爱哭的毛病,家人也没有太多理会。幸运的是没有废掉那个手指,否则就落下了残疾。
母亲生我哥还在月子里我的姥姥就病逝了,家人一直瞒着母亲,直到出了月子母亲才得知这个噩耗,这件事对于母亲是何等的心痛啊,她也因此哭坏了原本视力不好的眼睛。姥姥死后不久,母亲最小的弟弟15岁也早夭了。由于小舅舅是在后来的继母手里病逝的,对于母亲更是痛上加痛。每每提起小舅舅遭遇的不幸母亲都异常难过,泪流不止,她常说“泪淹心了”。母亲由于婚后生活极其艰难,牵挂小弟又无奈不能呵护弟弟,弟弟早逝她很自责。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安慰她过去都是这样,不要想它了。
记忆中母亲很孝顺。她每年都要接姥爷到我家住一段时间,总是把仅有的一点白面留着做给姥爷吃。小时候,我们也经常被派遣去给姥爷送吃的。姥爷家在邻村,距我家二里多地,那条通往姥爷家的小道我们小时候已经走得很熟很熟。母亲在姥爷跟前尽孝多年,一直到姥爷去世,在母亲娘家那里赢得好口碑。姥爷去世后,母亲和娘家的哥嫂、弟媳仍然交往频繁,相处甚好。
母亲从小读书,她聪明好学,学识好。她学过俄语,会查新华字典和四角号码字典,会打算盘,而且打一手好算盘。母亲没有赶上好时代,在她初中毕业之后就回家了,没有机会继续学业也没有找到一份工作。后来,她和我父亲结婚。父亲是教书的。父亲经常在家被称作“乏教员”,他也是名符其实的“乏教员”。除了教书似乎别的都不会干,也懒得干,很多时候在家里是“不作为”。父亲的这种“不作为”,让母亲瘦小的双肩担起了几乎全部家庭的重担。过去这种“一头沉”家庭,让许多这种家庭中的妇女不堪重负。早年父亲尤其喜欢调动工作,小时候随着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家经常搬家,母亲也就在这种漂泊的状态中生活。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养过兔子、养过猪,种过辣椒、种过水稻,摆过小摊,学过打针,她像一个陀螺那样不停的忙碌着旋转着。直到土地承包以后,我家盖了新房,结束了“窜房檐头”的历史,结束了漂泊的生活状态,生活基本稳定下来,母亲才慢慢的过上了好日子。
母亲人缘好,待人热情、热心、慷慨,受人尊重。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经常借钱给村里人,村里的很多人家的婶子大娘都借过我家的钱。把钱借给人家的孩子交学费,谁家有病人买上点心去看望,普度众生的感觉。那时我家也不富裕,但是每月有父亲将近四十块钱的工资,起码手里有现钱。村里人大都以种地为生,只有秋天才有收获,才可能卖点粮食有点收入,有的人家粮食也只能满足一家老小吃饭,根本没有结余。农村人剩下的就是养几只鸡下蛋,靠“鸡屁股”维持日常生活,孩子上学、家人生病等都要借钱。倒是我家从来没有借钱的习惯,没有钱就忍着克服,攒点小钱被母亲借给乡亲和亲戚。我感觉,当时我家的现实生活实际还不如这些向我家借钱的人。这个无私的母亲,让我们自己家的生活过的极其拮据。我们吃的穿的都不好,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听说我父亲是老师后一脸的惊愕,至今她的那个表情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小时候,不是很懂,长大了才愈发感觉母亲当年把钱借给乡里乡亲救急对那些家庭是多大的帮助啊!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我的母亲的做法近乎有点傻。
母亲高度近视,上千度的度数,她的日常生活也受到限制和影响。小时候,放了学疯玩,晚上睡觉很沉很沉,早上母亲什么时候起床一般都没有发觉。睡梦中,总有一种模糊的东西在眼前,但是困得醒不来。后来才发觉是母亲在头顶上看着我,她的头几乎贴着我的脑门,就那样带着微笑,一脸幸福地看着我,那是母亲在偷偷地端详自己的孩子。直到最近看到一篇博文中写到“奶奶用眼睛在抚摸我”,我才找到了合适的语言,那是母亲在用眼睛抚摸她的孩子。我的母亲作为他们那一代人爱我们的方式似乎和我们这代人表达的不一样,他们爱得更含蓄、更内敛。
值得欣慰的是母亲身上所具有的善良、勤劳、宽容、仁爱之心早已传给了我,并很快传给了我的下一代。平日里,我经常鼓励母亲:健康的活着,看着她的儿孙,看着这个变化着的世界。每次,母亲都快乐的答应着。在此,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快乐的生活,用眼睛抚摸自己的孩子,抚摸这个世界,享受快乐,享受阳光!愿母爱的阳光,普照大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