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海蓝蓝作品选之五:陈家坞、余源:小山乡里的大秘密
海蓝蓝作品选之五:陈家坞、余源:小山乡里的大秘密
作者:海蓝蓝

 

20161217 应邀到江西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乡采访。 最令我好奇的是这里的地名与人物:第一个是为什么铅山县的不读“qiān” ,而读“yán”,来此之前,我真不知它还是多音字;第二个疑问是史书写的东晋名医葛洪与葛仙山是否有关?

 

江文是葛仙山乡党工委书记,知道作家们要来,早早就在乡政府所在地杨村等候。当我好奇地询问葛仙山名字由来是否与葛洪有关?他笑了,说:这个地名的确与葛家炼丹人有渊源,可不是历史课本记载的葛洪,而是与他有亲缘关系的叔祖葛玄有关。相传葛玄在此地的山中修道炼丹后,得道成仙。为纪念葛玄,此山被称为葛仙山,又因山而名,有了葛仙山乡。

 

     在江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乘车到铅山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葛仙山必经之地陈家坞村参观。村庄背靠嵩山,与葛仙山同属武夷山支脉。传说嵩山原本与葛仙山同高,有一次,葛仙外出云游,一脚踩在嵩山飞入云端。一位上山砍柴的老翁爬上嵩山,看到山顶平坦,竟有一只仙人足印 ,恰与葛仙山上的仙人足为左右一双。由于迈出的脚正好是身体支点,用力过猛,所以嵩山被踩低了一大截。

  

我被这优美的故事吸引了,山乡故事多,对即将到达的陈家坞更是抱有浓厚的兴趣。江书记富有磁性的男中音,幽默而风趣地说:我们这里有很多秘密,有待作家们的挖掘,先不告诉你们,以免失去寻找与发现的快乐。

 

这是一片视野开阔的平畴,从嵩山奔涌而下的泉水一刻不停地滋润着陈家坞村前数百亩良田。虽然稻谷早已收割,可阳光映照下的稻梗,淡淡的水雾,几只褐色与黑色的胖鸭蹒跚在水田里寻找食物,一只白鹅机敏地抻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几步,审视一番过往来客,看我举着手机拍它,居然高昂起头,向着太阳的方向,七彩的光线披在身上,像出嫁的新娘。远处,两头水牛低着头,甩着小尾巴,悠闲地漫游在地垄之间享受着自由。虽说已是初冬,但油菜的嫩芽连成绿茵茵的世界,误以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江书记边走边介绍说:有古树的地方就有历史。你们瞧,那一排被称作陈家坞村的风水林,参天耸立,上百年的香樟、枫树不少呢。去年,村里建起竹亭、文化广场,安放上石桌、石凳,成为名副其实的“憩园”,儿童嬉戏游乐,百姓消遣聊天都有了固定场所。

 

陈家坞,我来了!一座翻修过的老祠堂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我更没想到,在陈家坞这座小山乡里,竟有座建筑独特的欧阳宗祠。门前如集市,小商贩不吆喝,不叫卖。谁需要自然会主动上前购买。台阶上坐着一位耄耋老妪;三个嬉戏的孩童从祠堂门口跑进跑出;村民与游客脚下,竟然有鸡鸭猫狗大摇大摆穿来穿去,没有一点儿畏惧。祠堂俨然是陈家坞最热闹的集聚中心。

几个爱好摄影的朋友,纷纷寻找最佳位置拍照。我则对遗存的老物件产生兴趣,抬头仔细端详高高的门楣上,突出的四个圆形户对。旧时户对代表重男丁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也反映着中国古代对阳性的崇拜。户对上面的图案早已模糊不清,无法推断代表什么含义。

根据古代建筑原理,大门前有门当的宅院必有户对户对上往往雕刻有适合主人身份的图案,且门当大小、户对多少又标志着宅第主人家财势大小。所以,门当户对除有镇宅装饰作用之外,还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标志。

 

欧阳宗祠门前有一对一人来高的抱鼓型门当,也就是俗称门墩,寓意是通报来客之鼓,客来客往才显出主人的人缘儿好,家业兴旺。上面刻有石狮,谐音,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世代幸福之意。

 

陈家坞的欧阳宗祠有四百年历史,那一双门当,两副户对不知见证过多少人间的悲喜,然而,宗祠大门两旁:“德传怀玉声著庐陵自昔人文蔚起,秀毓馀阳支绵陈坞於今俎豆馨香”的楹联,却成为欧阳家族世代秉持的家风。

当我迈进门槛,走进迷宫般祠堂,温馨之感便得到验证。这座宗祠不像其他地方所见到的宗祠带给人的那种威严肃穆,却处处洋溢着祥和与欢乐。进门头顶,可以穿行在几根粗柱支撑的凌空戏台之下,从上面传来一声声悦耳的歌声,告诉人们,台上的排练,正是为下午给百姓们表演。

戏台与祠堂间,露出湛蓝的天空,透着明媚的阳光,五彩的射线照在身上,更给人带来一股祥瑞之气。宽敞的正厅,不看戏时就是族人、孩童、游客自由活动的地方。正厅两侧屋顶对称着都有个长方形天井,将清新的空气置换进来,整个室内一点儿也没有闷热不畅的感觉。一丝绿色从天井俯身而下,像是告诉人们:时空悠远,却也如此安宁。左侧向外有个门洞,旁边一间小房子里,几个正忙着烧饭的人说说笑笑,外间门口的几张大桌上,摆着不少碗筷,祠堂就像个饭馆。我问正面供奉着何人?一个中年男子说:那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

香案上方写着“六一堂”,正面墙上有一幅“大宋欧阳文忠公造像”,宗祠内的两边墙上挂着欧阳修生平介绍。天井的屋檐下,分别镶嵌着“福、禄、寿、喜”和“梅、兰、松、竹”的瓷板画。据说文革期间,原来的瓷画被损坏,而宗祠主体建筑却在村民的极力保护下,得以完好留存。

世人皆知《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传世之作。他是唐宋八大家中,位居宋代之首,还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苏轼、苏辙、曾巩的老师,王安石政坛上的伯乐,却不一定知道,他还是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激赏与推荐者。

唐宋八大家中,除唐代韩愈、柳宗元之外,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欧阳修不论在诗词歌赋方面,还是在经史农谱方面,都堪称一代宗师。

他祖籍江西吉安庐陵,出生四川绵阳,与陈家坞皆无关联,但八百年前,后裔中一支从祖籍迁到嵩山,在这里扎根定居、开荒造田、焚烧石灰、引泉入渠。村里的这条数百年水渠,源源不断流淌至今。在陈家坞村,欧阳家族属于大姓,至今已繁衍生息到三十五代。

有几位年迈的欧阳氏族宗亲,热情地拿出有些破旧的族谱,为作家们讲述古代一位先人为守祖业,在衙门无法断决纠纷,提出“谁敢穿上烧红的铁鞋,山林就归谁家”的苛刻条件下,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祖产,深得欧阳后人景仰,视其为家族英雄。

午后的宗祠更加热闹,我们进去时,正厅中央已经坐满了村民。有人主动为我和毛会长腾出一张长椅,抬头看戏,角度正合适。戏台上,演员唱腔纯正圆润,可我听不太懂唱腔,只好抻长脖子仔细看戏台左角。标牌上的显示:铡美案。我顿时明白戏中谁是秦香莲,谁是包拯,谁是陈世美。古旧宗祠里演了一出陈年老戏,告诫今人要懂得:夫妻恩爱传千古,抛妻弃子理难容。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无法看完整场表演。从侧门出来,回望四百年的祠堂穿上洁白的新装,没有了古色古香,失去了岁月沧桑,与古人拉近距离,就为潜移默化影响,淳朴豁达已融乡土,历史不再蒙上遥不可及的面纱。

车载着我们到达余源,江文书记自豪地说:厚重的历史是葛仙山乡的文化品牌。全国有多少秀美乡村,又有多少文化古村?这里有佛道相合的名山,乡辖的村落,有故事的也不止陈家坞一个。

跟着江书记走进一条小路,新民居后面,竟藏着一座全木建筑的破旧老宅。不问不知道,一问真的吓一跳。这座老宅居然是被尊为圣贤、私塾先祖的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后人聚居之所,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三百年,在人的一生算是悠悠岁月,但在历史长河,却小如一滴水。谁都知道,颜回是鲁国人,据说13岁师从孔子,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有人便觉他愚钝。孔子也难断天资究竟属哪个层次。经过深入观察,孔子才判断说:“回不愚也”。颜回天资聪慧,连能言善辩的子贡都坦率自己不敢与颜回相比。

 

颜回随孔子游历会鲁国后,除讲学外,其他时间都在帮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呕心沥血,以致41岁便劳累过度而逝。中国多数儒学专家认为:韩非子所言“颜氏之儒”,就指颜回弟子在继承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学支派。重于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最不朽的文化遗产。

 

颜回后裔的老宅与新楼前后衔接,每间房屋都有通道与别处连同,大门洞开,不避外人。那本不知何时修撰的家谱烙印着时光的痕迹,泛黄的纸张里,谁也不敢忘记祖宗颜回的生平。从春秋的鲁地,到清代搬迁江西余源,我讲不清这条血脉延续了多少代的故事,但善良厚道的家风,的确令世人肃然起敬。

 

 

如梭的时光像首歌,颜回在余源生活的后裔固有的厚道;欧阳修宗亲从庐陵迁到陈家坞燕子窝余脉的豁达。中国古老的传统文明,在家族延续过程中的继承,从这所原本带有传奇色彩的小山乡里,清清楚楚地彰显出来。藏不住的历史如同绵延至今的颜氏家风,抑或如与人为邻的燕子,欧阳氏族后人体现出的豁达,乐天,不也正符合欧阳修与民同乐,与山水相和的气魄?

车离开时,我将目光投向窗外:小山乡里,旖旎的村庄风景,渐渐西坠的斜阳暖暖地照在平整稻田,蒙雾中如水墨画,让我误以为自己沉醉在春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上一篇] 摆渡的舅爷(作者:刘亚荣)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