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涉县的印象魅力 冀南的文化明珠
涉县的印象魅力 冀南的文化明珠
作者:刘洪云

      细想起来,自己这大半生,与涉县有着深深的不解之源。我工作在邯郸市一家大型纺织厂,涉县位于河北省的西南部,隶属河北省邯郸市,早在1971年11月,我入党时的两位介绍人之一就是涉县人。名叫姜有良,姜有良是五十年代老党员,当时是轮班里的党支部委员,后来为党支部书记。1977年夏,我参加河北省五七干校,共青团干部学习毛主席五卷学习班上,认识了班第一领导王光龙,时任共青团涉县县委书记,后来住县党委书记,直至邯郸市委第一副书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新世纪初退休以前的时光岁月里,曾与同事们不止一次到过涉县,主要是接受革命的红色教育。所以在那时起,我心里就满满地装下了涉县这座县城,在脑海里也深深地印上了129师司令部这个光辉的名字。

      涉县的确是个不平凡的县城,历史人文荟萃。传说中的女娲造人、补天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故被誉为“华夏祖庙”、“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涉县还是个千年古县,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为涉县立县之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素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涉县地僻民穷,在封建社会里读书者甚少,仅在清代偶出了秦国奚、秦盤箴、秦致祥3位进士和秦嘉善、杨向武、孙狄、王科、李栋、赵洪举几个武举人。但涉县又因历史文化的富有而著称于世。

   涉县拥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古新镇、宋末元初从山西辽州迁来的偏城镇偏城村。8个省级历史文化村:河南店镇赤岸村、井店镇王金庄村、关防乡宋家村、关防乡岭底村、鹿头乡东鹿头村、固新镇原曲村、辽城乡岩上村、更乐镇大洼村。在岁月的长河中,在涉县的深山茂林里,文化古村几经衰落和重建,散发着迷人的历史文化气息。随着清王朝的衰败, 打开抗战时期的篇章,这里也燃起了革命的烽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29师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华北,从1938年八路军129师先遣团秘密驻扎偏城县委、县政府7年之久。1940年6月,在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率领下,129师司令部从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铜峪镇迁驻涉县常乐村,同年12月底迁驻涉县赤岸村。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1年4月15日,129师司令部和太行军区联合发布《军分区建立野战军管区的指示》,决定建立野战军管区,与根据地党政民一起,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发起对日伪军的反击。刘伯承率129师部曾经转战于距县城40公里的宋家村,曾是磁武涉林战役主战场之一,电视剧《亮剑》李云龙原型曾在此战斗。在1941年冬季,129师等部以游击战、麻雀战、地雷战等战法,粉碎了日军发动的疯狂“扫荡”,并于12月18日至23日,发起了对平汉路的冬季战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赤岸村见证了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的烽火岁月。电影《浴血太行》先后在这里拍摄。129师司令部直到1946年在这里生活战斗长达6年之久,创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神话,取得了辉煌战果。让这里成为了著名的红色圣地,被光荣地称之为{太行红色轴心}。

   建国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的摇篮”。央视播出的历史抗战剧《太行山上》曾在这里拍摄。

   巍巍太行把涉县怀抱其中,悠悠漳河水浇灌出涉县的千古文明。发源于太行山的漳河水,流经三省四市,东西两源汇流与涉县的合漳村合二为一,河水清澈,故名清漳河。河道自北向南形成了“弓”字状,给涉县各个村庄增添了山清水秀的味道。坐落在清漳河畔的大水车,半径为12.9米,寓意着129师的番号。涉县人民用各种方式铭记着光辉的岁月,不忘先辈解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恩情。漳河水没有惊涛,也没有骇浪,两岸朴实勤劳的人们,用爱滋润着两岸的田野,守护着涉县深远厚重的红色文化,使其历久弥新永放光彩。

   有意思的是,退休后的2011年,我携亲属游览涉县。停下车子,涉县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扑面而来,更加吸引我的是涉县城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路宽了,立交桥也多了,主干道两侧新楼鳞次栉比,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市民生活环境日益改善。还拥有了四星级宾馆,国家级和省级会议也多了起来,“心连心”艺术团来涉县演出也刚刚谢幕。涉县的各行各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2008年,涉县还被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2011年,涉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踏着青石路面,寻找历史、文化和内涵。美丽的涉县集八路军129师红色文化、国家传统村落、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及清漳河青山绿水生态文化于一体,交相辉映,正在展示着从来未有的风采和新颖不俗的风貌。

   五年之后的丙申九月,退休后的兴趣内容竟然让我又与涉县结缘。我兴致勃勃的来到涉县,来参加祭奠女娲文化艺术节的。几年不见,又让我对久违的涉县刮目相看。首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沿将军大道长达5公里建设的革命题材雕塑,呈现出豪迈的露天博物馆气魄;色调鲜明的1000平方米的“太行军民鱼水情”红色文化墙“庄严肃穆;新城区建设如同花园;4600平方米红色记忆小镇,修复了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陈列馆、赤水湾等当年建设的转移通道,再现了当年赤岸村民与八路军129师官兵共同兴修水利、运送战备物资以及生产战斗的光辉历史;建设以129师陈列馆为核心区,在将军岭上新建129师陈列馆循环路。新开发了红色景观10余处;并建成了多处旅游停车场和观光平台。 建造占地8万平方米的薰衣草庄园,首次发现长势良好的植株和大片群落的宝盖草,不仅填补了涉县空白,也填补了邯郸区域的中药资源空白。历史的人文底蕴,风景秀丽的涉县城, 2012年,涉县被评为了“国家园林县城”。

   当我信步来到女娲祭典的活动现场,处处张灯结彩,鲜花团簇,娲皇宫的广场上早已装扮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集结着数以千计、穿着节日盛装的表演队伍,主持人清脆地宣布第一个议程,紧跟着总指挥一个有力的手势,霎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礼花四放;蓝天白云下面,掌声雷动、器宇轩昂、人声鼎沸。随着盛赞的朗诵、翩翩悦动的歌舞、委婉笙簧的吹奏,宏大的舞台景观与涉县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浑然天成、美不胜收,让所有亲临现场的人为之而陶醉。 涉县城俨然成了冀西南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在这里,我结识了新媒体《清漳两岸》的总编刘玉凯同志,他是涉县的文化人,不惑之年,精明强干,中等身材,笑容可掬。也是《清漳两岸》的创刊人,他引领我加入到他聚集了一百多名来自各地的作家群,让我对革命先辈们的丰富的故事较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有着非同寻常的大智慧,把《清漳两岸》刊物,办得红红火火。每天有大量小说、散文、诗歌,点击率从上百,到上千,再到上万,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更让我欣赏的是,“清漳两岸”举办的红色文化征文大赛,历经三个月,调动了所有作家们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不少好文章、好故事。仅刘总编一人,就走遍了清漳河两岸的村村落落,写下了10万字的行走散文。挖掘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好故事。比如《古厓居的烈士》,再现了八路军129师在驻扎涉县赤岸村之前的足迹,和尘封70年仍然保存完好的83位烈士的“死亡证书”的故事等。还有散文《沙河,天空中那隐形的翅膀》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三大电台做出了巨大贡献。《常乐村的秘密》,一耄耋村民见证了1942年春,该村一位八路军老兵许式绍,亲身参加八路军某部与侵华日军企图抢劫《赵城金藏》稀世珍宝开展的周旋运输工作,最终夺得经卷的故事。这部珍贵的经卷今存于北京图书馆。《记忆了的红色声音》纪录了涉县沙河新华社广播电台的峥嵘岁月。那久远的清脆的播音为传递党和政府解放战争的主张,发挥了巨大作用。

   之后,我在此群又邂逅了一位名字叫杨振国的同志。杨同志是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我在赤岸走》,是写给“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的铜像的一首长诗,看后令我感动,激起了我为词作曲的激情。这位至今未谋面的公务人员,于今年初也建立了一个《涉县作家协会群》,这个新媒体迅速集结了上百名写作人,也开始了对涉县家乡红色文化的传播。他的《响堂铺伏击战纪实》让我耳目一新,精彩地描写了1938年刘邓大军在涉县的响堂铺与来自椿树岭、黎城的日军激烈交战场景,徐向前派出侦察连长等化妆潜入黎城,了解掌握敌情,与刘邓商量打伏击战。先把敌人全部放进了口袋,“中心开花”。邓小平率部增援打配合,把口子堵住。769团团长陈锡联与771团配合扼制敌人的汽车队。刹那间,冲锋号吹响,机枪、步枪、手榴弹、掷弹筒、迫击炮齐发,准确地炸飞了汽车轮子。两头一卡,瓮中捉鳖,创造了伏击战斗的典范。描写地引人入胜,活灵活现。还进一步写到,针对敌人的严重报复,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中原惨案”,当时刘邓又组织了对敌的袭击战,三战三捷。“响堂铺伏击战纪念碑”见证了当时战斗的惨烈。当地人民深深怀念这次战斗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我认为这篇传奇故事可写成电影剧本,拍成电影传,让天下人都知道涉县的129精神。杨振国还写了《第一次解放涉县城》,纪录了129师第一次解放涉县城的故事。

   这两位涉县的文化精英,自觉背负起搜集、挖掘、写作、宣传的责任;勇敢担当起追寻、讴歌那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日、解放战争故事的使命。通过这两个网络平台,热情宣传了毛泽东“发动群众,机动灵活开展山地游击战略的胜利”的军事指导思想,刘邓军事战略战术在实际淋漓尽致的运用好发挥的129精神。他们的作家写作群集中代表了涉县人的红色情怀,从中可以看出,涉县的人民是多么地热爱129精神。

   我与涉县四十多年的接触,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的民间文化和表演,而且对流传着很多谚语、歇后语、儿歌、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口头文学都增添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参与了涉县旅发大会主题歌的创作比赛。悠悠时光,让我与涉县的情结会长期相连,我会与涉县的文化一起共舞。涉县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和世界人前来观光。就在今天,央视著名人物白岩松,前来参加了红色涉县国际马拉松。并且对邯郸成语“邯郸学步”、涉县的“涉”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赋予了其新时代的内涵。涉县红色文化的光芒四射,涉县的山水魅力光彩照人,涉县定会迎来繁荣、灿烂、耀眼的明天。

   最后,用刘玉凯说的一段话作为此文的结束吧:不能忘却历史,不能忽略每一寸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传承,挖掘、寻求、积淀是我们每一个文字从业者的责任。精心打造清漳河两岸这张文化品牌,把涉县的红色文化推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是我们追逐的梦想。

                                                                                      2017-5-28于北京


  作者简介:  刘洪云  女,河北唐县人。函授本科,退休前任职于国营企业党政干部,高级职称。现为河北采风网学会会员。发表作品:《太行情怀》、《我的姥姥》、《又登丛台》、《清明祭祖》、《我和微友群》、《我的室友武姐》、《立秋感怀》《七律•长岛行》等。2016年荣获采风作品全国大赛散文三等奖和诗歌优秀奖。北京东城第一图书馆60周年征文三等奖。同年,荣获河北省采风学会优秀作家奖。

[上一篇] 有一种欢喜百味杂陈 苏从惠作品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