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祁国明《掬韵东篱》序
祁国明《掬韵东篱》序
作者:国印周



       国印周:男,河北省隆尧县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原隆尧县文体局局长。2011年由黄莽(山水悟道)策划、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尧山撷翠》诗词著作,2015年评论集《尧山论剑》。

 基本信息 


 应该感谢这神奇的互联网,是在网络上的诗词交流中,我认识了诗人祁国明女士。记得大约是2010年下半年,在中华诗词论坛燕赵风骨版块上,一位网名叫快乐飞武的诗人频频出现,有时候竟一天发表多首作品。于是引起了诸多诗友的注意。经过了解,知道她叫祁国明,是东光县电力局的一位中层干部。鉴于她很快融入了燕赵风骨版并成了骨干作者,我们2011年6月在岐山湖召开第二届版主和骨干诗友会时便邀请她参加。翌年,又邀请她出席了苍岩山第三届版主诗友会。另外,她在2011年6月元氏县蟠龙湖诗会、2012年10月邢、衡、沧八县市诗友聚会中也十分活跃。数次交往,发现她有很多长处:她在诗词创作中勤恳努力且谦虚向上;在诗友联谊中吃苦耐劳且乐意助人;在本县诗词队伍中积极组织且敢于勇立潮头;在人际交往中泼辣大方且不失分寸。有了这些优良品质,自然赢得了众多诗友的喜欢和信任。这些虽然是本书的题外话,但人品即诗品也。了解其人,亦有助于加深对她作品的了解。

2013年春节前,祁国明将准备出版的书稿通过电子邮箱发来,邀我作序,我虽然忙些,仍然愉快地答应了她。现在,虽然欢度春节的爆竹声仍然不绝于耳,但我却努力静下心来,悉心研读祁国明的自选本《掬韵东篱》。有幸先读,亦诚为快事也。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著作中,山水田园诗是一簇绚丽多彩的奇葩。受到历代人民群众的偏爱。祁国明的山水田园诗写了不少,特点是重在一个“美”字,以美示人,以美撩人,读起来感到爽心悦目,美不胜收。首先是境界美。请看这首《喝火令·晨游岐山湖》:绿隐多情雀,波浮滴翠裙。晓风撩动一池茵。千尺画廊遥望,无处不精神。    趣拾盘中露,情追岸上云。醉心如似小阳春。记取青山,记取步湖滨。记取月迷幽阁,最美这方人。这篇作品应该是2011年6月岐山湖诗会后写的。作者清晨漫步在随着湖岸延伸的千尺画廊中,观赏着美丽的岐山湖。但见碧波荡漾,荷塘铺翠,垂柳摇丝,鸟雀在柳浪中啁啾鸣叫,晶晶露珠在荷叶上随风摇动,这迷人的景色,勾勒出了境界之美。于是,她“趣拾盘中露,情追岸上云”,她“醉心如似小阳春”,情绪受到了深刻地感染。联想到参加会议的诗友们真挚的友谊,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最美这方人”的感叹。作品像一幅动画片,把声音、色彩、心情巧妙地融于一体,由“无我之境”进入“有我之境”。从景物着墨,以心情收笔。令读者随着她的笔调游湖观景,陶醉其中。

其次是恬淡之美。《踏莎行·忆中小院》就写得十分传神:小枣盈枝,葡萄满架。鸟儿觅食纷飞下。青青柿子挂梢头,殷勤伴我清凉夏。    梦里萦回,闺中未嫁。夕阳落去星儿挂。微风最解女儿心,幽幽似说知音话。这是作者偶尔回到她少女时期生活的小院时写的。上片写眼前之景,那满树淡绿色的小枣,那串串半成熟的葡萄,那高高挂在枝头青绿的柿子,一切一切,都还是旧日光景,勾起了作者无限的回味;下片写昔日之情,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啊,作者正青春年少,待字闺中,这世界是那么的奇妙,这人生是多么的懵懂,而一个羞涩的少女,她的悄悄话大概只能同来串门的风儿、来觅食的鸟儿说吧?这首词妙就妙在上片用绿枣、青柿、半熟的葡萄,为下片正处在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做铺垫,自然灵动,咀嚼起来,口舌生香。

其三是禅意的美。请看她的五律《吟草》:莫笑墙头倒,随风俯首身。温馨呈僻野,淡泊远红尘。忍得凄凉雪,凝成碧绿茵。心中燃有梦,无处不精神。草是自然界最普通不过的事物了,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却离不开它。它装饰岗坡野岭,它铺翠公园绿地,它映衬水面清波,它点缀阳台书案。尽管它“一岁一枯荣”,但它的精神,它的魅力,它倔强的生存毅力,却充满了禅机。在笔者看来,禅虽然是佛教用语,但它反映的是朴素的辩证法。祁国明这首五律,虽然只字未提禅,但她通过“温馨呈僻野”,“淡泊远红尘”,忍“凉雪”,凝“绿茵”,表现了青草的“梦”和“精神”,这些不是和佛家的禅说如出一辙吗?它即使被嘲笑为“墙头草,随风倒”,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的韧性和随缘。在祁国明诗中,充满禅意的句子比比皆是,“春秋滋味都尝遍,生活无非酸与甜”(《石榴》二),“古稀莫道身将老,且看浮阳霞正红”(《鹧鸪天·赠卞云岱老师》),“飞花融进冰心里,无限生机早已栽”(《冬意》)。“诗家心事谁看破,惬意生机漫四隈”(《冬至感怀》)。

其四是形态美和内在美。重在描写情感上的美。她的《南歌子·题山野花》,就十分耐品:秋早焉飞雪?天晴谁弄云?悠然见得笑颜频。骤雨狂风不抵,恁天真。    淡薄无声息,清纯未染尘。小家碧玉素罗裙。何苦人前显贵,费精神。作者感叹这漫山遍野的野花,不论阴晴风雨,不分炎夏凉秋,不管是否有人观赏,总是绽开它那俊美的笑脸。像是“小家碧玉素罗裙”的少妇,美则美矣,但未必去大庭广众下显摆;像是满腹经纶的贤士,贤则贤矣,亦无须去人前夸耀。而气质美、内在美,才是正人君子所追求的。 

 

 王国维在谈诗词的境界时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祁国明《掬韵东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感情真。她的《浣溪沙·小村冬景》,就体现了这种真境界和真感情:一抹斜阳唤暮鸦。闲翁对弈笑无牙,鞭声震落几霜花。    蔬菜棚中谈技艺,南墙根下话桑麻,开心不过是农家。作者在这首词中向我们展示的画面是:夕阳西下,晚霞烧红了半个天,暮鸦已经回到树上;村头下象棋的两个老翁各有胜负,互不服气,张开没有门牙的大口争论和戏谑着;羊群回来了,牧者的鞭声将树上的霜花震落。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然而只有上述实写还不够,作者特意加上了虚写:就是在蔬菜大棚中谈种植技术,在晒太阳的南墙根下谈论今年庄稼的收成。这样一实一虚,虚实互补,最后用“开心不过是农家”作结,一幅当代农家乐画卷就完成了。我们说的真境界和真感情,还表现在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视角所及。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摆脱贫困,向往幸福生活成为农村新潮流。盖新楼,购新车成为当代农民新的时尚。祁国明敏锐的感受到这种变化,她的七绝《新农村有感》就是这种变化的真实写照:“岁岁檐前喜为邻,今朝拆建小楼新。归梁燕子当惊问,哪栋堪寻旧主人”。作者以农民拆平房、盖新楼,燕子归来找不到旧巢的形象画面,反映农民生活的新变化。把王国维讲的“真境物”(农民盖楼房)和“所造之境”(燕子找不到旧巢)结合起来,谱写出反映时代的新诗篇。

祁国明作为一个受教育多年的当代诗词作者,她心中的境界,自然联系着千千万万个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她的《醉太平·秋实》,就写出了她视角中农民生活的境界:山清水清,霜明月明,一家盘点收成,听嘘声笑声。    仓盈囤盈,思萦梦萦,闲来合计行程,逛南京北京。这八句话,38个字,高度概括了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仓盈囤盈”、“听嘘声笑声”,是丰收喜悦的高度概括。然而当代农民,已经不是单纯为“填饱肚子”而奋斗了,他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接踵而来的是追求精神生活的改变。于是“闲来合计行程,逛南京北京”。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作品反映的真实境况而感叹。不是吗?时下农民用手机、上网、开汽车、出门旅游等等早已司空见惯,农民再也不是30多年前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然而,作者的视角绝不仅仅停留在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生活的改善上,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在她的窥探之中。请看《南歌子·打工者》:缺月成圆月,他乡望故乡。秋风渐扫一枝黄。想见村头伫立老爹娘。    梦里卿卿你,栏中咩咩羊。牵心最是小儿郎。任尔华灯万盏总添伤。这首以“造境”(王国维语)为主的词,委婉含蓄,憾人心魄。是写在外务工农民的思乡情。他们身在工地,却时时牵挂着年老的父母,心爱的妻子,怀中的娇儿。甚至想着圈中养的牛羊是肥了还是瘦了?读后令人感到同情和惋惜。另一首《摊破浣溪沙·送别》是写妻子送别出门打工的丈夫的:折柳依依款款行,寒蝉似诉别离情。相对无言心有泪,又南征。    汽笛一声犹梦醒,失魂小站影孤零。车已随风留不住,任纵横。这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年轻小夫妻送别的场景,特意用了“折柳”、“失魂”、“相对无言心有泪”的情话来烘托。无须多说,作者笔下塑造的这种真感情、真境界,已经感人至深了。这两首词,从另一个方面告诉读者,虽然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提高了,但他们手中的钱却是来之不易,是靠终年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在城市务工得来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的接纳程度还难以允许人们自由落户,这就决定了农民进城务工将是较长期的社会现象。这些问题作者当然无力去解决,但是能够看到并写出这些问题,以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已经难是能可贵了。 

 

 漫步当今网络诗坛(包括一些QQ诗词群),盲目师古、泥古的现象有所抬头,有的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在那些为数不少的青年和女性写的诗词中。有的是寒塘、冷月、寒鸦、孤雁、落花、泪眼;有的是沉醉、慵倦、情囚、痴魂;有的是残荷、瘦影、残梦、幽恨。什么“別梦悠悠吹玉箫”、“花已随人心渐老”、“轻锁梦,暗含愁”、“又是江南离恨天,西风到处换流年”(以上摘自宋彩霞《写诗就是写语言》)。 满眼唐宋诗词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语言,毫无时代气息,使人一看就觉得是“塑料花”、“假文物”。然而我们阅读祁国明的《掬韵东篱》,却给人一种笔调新、语言新、感情新的新诗风:舞困春风歇暮鸦,高山远影枕流霞。谁移梦境至天涯?    暗数心头红豆串,羞开腮上晕红花。柳丝题就浣溪沙(《浣溪沙·赏夕》)。祁国明写情,写的是当代女性之情。春风舞困了,暮鸦在树上栖息了,高山的影子好像枕着落日的流霞睡着了。然而女主人公却困不起来,一天的情遇在大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反复呈现,使她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但这种境界,作者并不直说,而是用“暗数心头红豆串,羞开腮上晕红花”来暗喻,于是“柳丝题就浣溪沙”,用诗来作结。真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这里并没有唐宋诗词那种思维模式和陈腐语言,其表现手法不是也十分高超吗?

我们说的笔调新,很大程度表现在作品的立意上。比如写“七夕”这种题材,不论是诗作还是词作,千百年来总是写牛女相聚时的泪雨,王母娘娘的无情,千篇一律,简直是俗不可耐。宋人秦观的七夕《鹊桥仙》立意迥回,反其道而用之,引起诗词界的高度赞扬。但时过境迁,很多人就又恢复了老样子。祁国明不肯重蹈覆辙,她勇于冲破藩篱,走自己的路:窗外雨潺潺,一片缠绵。梢头不动鸟无言,恐是怕惊双宿客,误了团圆。    惆怅静凭栏,多少思牵。须臾一聚又经年,乞巧穿针皆梦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七夕》)。在她笔下,上片写的雨还是雨,缠绵依旧是缠绵,但对象换了。“七夕”是有情人团聚的日子,是中国的“情人节”。风儿不要刮,树梢不要动,鸟儿不要吵,个中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要打扰有情人的幽会,“误了团圆”。下片转向写诗中主人公自己,在这团圆的日子里得不到团圆,只能惆怅、凭栏、思念,因为距上次相聚又有一年时间了,乞巧穿针不过是个梦,只好哀叹“天上人间”这种不能团聚的情景,原来是一样的痛苦和折磨啊!

祁国明的笔调新,还表现在能够写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她亲爱的母亲不幸罹患绝症,为了把母亲的病治好,她经常奔波于天津和东光之间,曾长时间陪母亲在天津住院。然而天不遂人愿,一时的病情缓解,并不能说明病人的生命已经得到挽救。2011年中秋节全家小聚,在预感到母亲将不久人世的情况下,她写了《蝶恋花·母亲大病新愈感怀》:小院深幽秋意闹,架下葡萄,树上殷红枣。一抹霞云成晚照,月儿淡淡枝头眺。    绿蚁三杯珠泪掉,往事萦怀,魂梦尊前绕。此际情衷君不晓,人生最是团圆好。小院依然是这个曾经生活了多年的小院,架下的葡萄,树上的红枣依旧,可是作者笔下的“秋意闹”、“殷红”、“晚照”,已经明显的发出了不祥的信号:这个中秋节,全家还能够在一起团聚,来年中秋节将是什么情况,已经不言而喻了。于是“绿蚁三杯珠泪掉”,她面临的,将是人生最痛苦的生离死别啊!词的末尾,她发出了“人生最是团圆好”的呐喊。其情其景,催人泪下。

境界美、感情真、笔调新,是我读祁国明《掬韵东篱》的突出感受。当然,一部囊括她数年心血的599首(不是全部)作品,用这9个字来概括,可能很不全面。但毕竟觉得是抓住了她作品的主要特征。虽然我以上说了许多赞美的话,但是还必须看到,祁国明的作品还是比较稚嫩的。尽管她在格律、韵律的运用上比较娴熟,但一些作品推敲的还不够细致,有些语言运用的还不够精准,在作品的立意和表达上还欠用气力。希望在今后的诗词创作中加以注意。

祁国明出生在1970年,是位典型的“70后”诗人。我国“70后”这一代,从他(她)们学龄起,刚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目睹了整个经济转型期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历经了社会变革的风风雨雨,品尝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一代人的诗,在我国诗史上,应该是有典型意义的。其优秀作品,也必将会世代流传。我们希望祁国明和她的“70后”诗友们,珍惜这一段千载难逢的阅历,奋发努力,刻苦钻研,写出更多更好的反映伟大时代的作品,让中华诗词这一传统的经典艺术形式,再度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芒。

 


[上一篇] 2015年河北散文扫描 心境开阔与笔下丰饶

[下一篇] 萧条异代心同构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