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美丽乡村”邯山区小堤,是什么样的颜色呢?“五一”放假的第一天,一行20余人踏上小堤赏“色”之旅。
小堤的底色自然是黄色的。以堤命名的村庄多与水患有关,当冀南大地古老的漳河再也盛放不下来自黄土高原的滔滔泥沙,便只好绕道而行了。直到600年前,一场叫做“燕王扫北”的洪水灾难过后,一对王氏兄弟携带家眷从山西大槐树下移民这里,依古河堤住下,便有了小堤村。
谷雨已过,小堤村头黄灿灿的油菜花已卸下盛装,些许尚未形成角果的油菜花依然逗引着蜂蝶。大片的枣林就像一个个慵散的老农,不紧不慢地舒展清新嫩绿的新叶,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
“这些枣树少则100岁,老的500多岁,50年前还有2000多棵,现在只剩下500来棵了。”走进枣文化长廊,一位像枣树一样干瘦淳朴的老农热情地向我们介绍。
文化长廊两侧,挂着诸如“赵匡胤令枣无仁”民间传说的枣木烙画。有核无仁是小堤红枣区别于所有红枣的奇特之处,它只能靠老枣树根系衍生,如把枣树苗移植到别处,要么不能成活,要么是另一种味道。小堤人执意将此与一位历史上名声还不坏的皇帝联系起来。
走出长廊,我与一棵枯而未死、怀里长着一株小榆树的“枣抱榆”迎面相遇。70多岁的小堤村能人王金贵在烙画上赋予它“早(枣)日盈余(榆)”的主题。老王还在另一幅主题“枣树”的画上烙着“为谁开花芬芳,为谁结果甜享”一句话。两幅画可以看做他的人生写照。老王是个响当当的工匠,村里铸造厂几个人才拉得动的大风箱就是他复原的。这也就罢了,他居然还是一位有名气的诗人,只是他的诗稿一直压在箱底。担任村图书管理员的老王,因为老伴长年有病,生活上并不富裕,“早日盈余”是他的生活理想。
比起王金贵,村里一位姓梁的妇女真是幸运多了。一座挂着“梁嫂发糕”的农家小院挤满了人,用绿色放心粮食加工的发糕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黄的是糕,红的是枣。不大的堂屋有20多个城里孩子在体验着做发糕。梁嫂憨笑着一边解答问题,一边与大家合影。从大年初一开张,她的生意就一直没停,四个月就挣了10万元。
走访了几家农户,有的正在大锅熬菜准备迎客,有的家庭旅馆住满了客人。街头巷尾的小吃店人气很旺,不少老乡就在门前出售自家小米、黑豆、红枣、玉米面。最开心的是从城市钢筋水泥里过来的孩子,或在广场和田野撒欢,或在“儿童大学军事学院”操练。
一面写有“艺匠传世,荣耀小堤”照片墙前,一百多张饱经沧桑的脸在微笑。陪同采风的马谦杰先生介绍:“小堤是邯郸最早的铸造业发源地,年龄稍大点的,不论男女都有一手铸造技艺。有句一语双关的歇后语—小堤的闺女出嫁—倒贴(铁),说明这儿的女子不但陪嫁丰厚,还有铸造手艺。”果然,照片墙上有几位一脸铿锵的女汉子。
来到“一纵指挥部旧址”,我的心沉了下来。这里曾是邯郸战役东线的指挥部和敌我厮杀的战场,至今还能在墙壁上找到累累弹痕。一位面色健朗的八九旬老人独自徘徊,仿佛寻找什么。我询问了几句,他没有任何反应。工作人员告诉我:“老人没有听觉,在这里转了好久了。经常会有老八路来这里寻访怀旧。”我想,能不能为这些老人准备一个签名簿,留下他们宝贵的音像资料呢?这样想着,我试探性性打开手机照相功能,老人点了点头,没有拒绝。
在农村长大的我自然认识杜梨树,但像小堤村这棵具有1100年树龄、被称作“树神”“白花仙”的杜梨树还是闻所未闻。马先生对小堤村杜梨树的描述充满诗情画意:“春天,村里5棵杜梨会在一夜间悄然开花,洁白的花瓣,银丝般的花蕊,宜人的花香,让村子笼罩在淡淡的香气中。”我们有幸与杜梨树邂逅于这个暮春时节,那星星点点、尚未凋尽的白花分明是等我们的到来。
我自以为是个低调的人,但是在小堤村接受了随行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来到小堤,是一种回家般的感觉。我看到了由绿色、红色和金色描绘的家园,绿色植物和绿色食品,红色古枣和红色血脉,金属铸造和金黄的油菜花。希望小堤留住根脉、留住乡愁、留住青年人、留住游客、留住鸟语花香。”
其实,小堤的颜色岂是绿色、红色和金色所能概括。小堤是一幅田园风光画,赤橙青绿黄蓝紫俱全。小堤是我们记忆中的老家,老家是什么颜色,它就有什么颜色。
作者简介:乔民英,网名东方飞鹰,河北邯郸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散文城》微信平台副总编(城相),《在场微散文》微信平台特约评论员。有散文、诗歌、影视剧、文学评论等作品问世。散文作品曾刊发《美文》《散文风》《在场》《散文百家》《邯郸文学》《四川散文》《九月》《陶山》《邯郸日报》等纸媒及《采风网》《诗梦》《散文城》《在场微散文》等网媒。
[上一篇] 怀念网友 ——《燕赵晚报》
[上一篇] 树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