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寄情嶂石岩(张炳吉散文选)
寄情嶂石岩(张炳吉散文选)
作者:张炳吉

1、走进孤独

————————————————————————

http://zhongguocaifeng.cn/upload_data/image/ArticlePhoto/20160301115145_3059.jpg

----------------------------------------------------------------------------------------------------------------------

   版画家王君送我一幅自己创作的版画。版画这种艺术作品我很少得到,觉着它非常珍贵,一回到家就打开它细细地观赏。

呈现在我眼前的全是树,挨挨挤挤的树,这些树的树叶虽然已经落尽,树林却浩浩瀚瀚,森森然布满了整个画面。树再多有什么好看的,况且还是冬日里干瘦的树。就在我准备弃置的时候,在这幅画底部边缘的一棵树上,出现了一只不大的啄木鸟。这只啄木鸟在黑压压的树林里虽不突出,但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好像文艺晚会中登台的名角,一下子把整台晚会推向高潮,作品中的幽深、凄冷、广漠、孤寂的意境合伙向我袭来,深深地震撼了我。

   每当我欣赏了极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之后,心中就会诞生一种念头,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去寻找艺术的原型,比如,电影中的主角、小说中的情节、散文中的场景,诗歌中的幻象,等等。

   这幅取名《静》的版画在我家上墙后,我的目光常常在那片森林里游走,常常仰视那只趴在树上的啄木鸟,总希望有一天能够意象成真,在某个地方看到这幅作品里的情景,体味一下那种林深鸟孤、静宁意远的实景。但是,在到处开发、山河无宁的时代,真能找到那么一片空寂无人、没有别的动物、听不到任何响动,却唯有一只啄木鸟的森林吗?

   《静》作上墙十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去旅游胜地嶂石岩村看望一位99岁高龄的老人。拜谒完毕,看看天色尚早就向景区深处走去。

嶂石岩景区是个避暑胜地,夏日人头攒动,天一转凉游人骤减,在我登山的这个季节,景区里一个人也看不到,午后的斜阳淡淡地照下来,一点风也没有,一路上除了我的脚步声、喘气声,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似乎时间停止了,空间凝固了,似乎我来到了一个天外的世界。在我穿过一处森林的时候,森林深处忽然传来一阵似有似无的咔咔声,声音很闷、很远,好像有人用刃钝的斧头在砍斫一株老朽的古木。我警惕地停下脚步,四处张望,倾耳细听,但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继续往山上走。没走几步又传来了几声咔咔。在这样一处静谧的山林,这种声音显得悠远、深邃,似乎它穿越了千年,抑或它敲响在千里之外,我被它搞得如梦似幻,就像被蒙住眼睛投枪,靶标似乎在这儿又好像在那儿,似有似无,让我一时找不到声源的方位。在我走到林间小路的拐弯处时,那咔咔的声响再次传来,这一次那声音离我不远,我听清了,并且我也看到了——在森林里一棵树的树干上趴着一只啄木鸟,它正在奋力地啄木。

我眼前的山林真空一般的静寂,松树、山杨、山榆,还有更多不知名的树,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彼此无问无答,只是沉默在无人的旷野,等待着它们蹿长的春天。怕冷的鸟儿飞走了,怕冷的小兽钻洞了,红嘴蓝鹊、黑鹳,大天鹅、灰鹤、红隼也不知飞到哪里避寒去了,森林里犹如曲散人终的剧场,静默与沉寂替代了往日的繁华与鼎盛。给林子带来声息或者说带来生机的唯有那只啄木鸟,它悄然地飞来飞去,孤独地啄来啄去,用它那坚硬锋利的喙从事着单调而有益的工作。

这不就是《静》作表达的意境吗?我忽然想起了那幅版画,在不经意间我居然走进了画里,走进了孤独。

   啄木鸟是森林的留守者,也就是生物学上的留鸟。不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霜雨雪,啄木鸟始终驻守在自己的领地,年年岁岁,始终如一,并且它们生性孤僻,不喜群居。作者为这幅画取名《静》,我认为或可取名为《孤》,因为只有才有,所谓闹中取静是需要咬牙坚持的。孤处的时候,万事皆休,淡雅平和,心跳缓慢,血压降低,身心都会静下来。而天天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沽名钓誉,耐不住寂寞,活得浮躁,就没有清净,就不可能静下心来做好一件事情。

         

2 腊月去看冻凌背

 

     

 

    冻凌背的夏日是游客们的天堂,当山外暑气袭人、笼蒸锅煮的时候,冻凌背景区却清逸透爽,阴凉怡人。如果快走几步,猛然站在山崖下看眼前飞落的瀑布,还会生出乍入冰库的感觉,敏感体质的人将不由地打出几个错季的喷嚏。

   多次来过冻凌背景区了,但每次都是在炎炎的夏日,而这次却不同,是在冬日里的腊月十二。此时的景区没有夏日熙熙攘攘的人群,也看不到春秋时节稀稀拉拉的游客,此时的景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写这篇文章的我。

   冻凌背的山峰此时虽然不再翠绿,但风姿一如夏季那样崔巍、庞然和威猛,与夏日不同的是它们似乎多了一些庄严与肃穆。我独自在山道上走,它们就像一尊尊巨大的石佛立在两侧冷冷地看,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宁静得让人生畏,静凝得让人肃敬,端庄得让人崇拜,它们好像比夏日高了一截,我好像比夏日矮了一截。树也是那样,树叶落尽了,树枝僵硬了,却听不到它们的怨叹,它们只是默默地挤在一起,在岭上、在沟沿、在沟底黑压压地戳着,由于没有风,它们与佛状的山峦一样岿然地呆着,一声不吭。鸟儿们、松鼠们也不知躲到哪里避寒去了,山野里除了我的脚步声和呼吸声,我听不到任何声响,看不到任何生命。每当我停下脚步休息的时候就四下打探,侧耳细听,希望能看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生命的迹象,但每次都是枉然。由于习惯了这里的沉寂,好几次在我抬胳膊或者转身的时候,竟然被自己的衣服发出的窸窣吓得猛然心跳。

  腊游冻凌背除了欣赏这里的肃静与清新,换一换肺里的浊气,再就是看“冻凌背”了。冻凌背其实是瀑布遇寒冷而冻成的冰柱,从头一年的“十一”到第二年的“五一”它一直坚挺不化,一直用白花花的玉体去点缀冬的世界,直到春来草绿它才化作一瀑清泉继续它去年的事业。

  冻凌背本是哗哗啦啦的瀑水,但它们不是雨水,不是河水,而是从山涧的岩石缝中一点一滴汇集而来的泉水,因而清澈透明,干净晶莹。当这些泉水在碧草绿树间流淌到“三栈”的岩崖边无路可走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从三十多米的高空跳下,形成巨大的瀑布,发出震撼峡谷的轰鸣。瀑水落在“二栈”的乱石上溅起很高的水花,如同大大小小的箭镞,“噼噼啪啪”地四处乱射,让人可远观而不可近前。这些年受干旱缺水的影响,三栈的泉水越来越少,现在几乎断流,瀑布也由过去的“白练垂空”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云崖洒珠”了。

    当寒气来袭的时候,从三栈上方不断落下的水珠在乱石上渐渐凝结,不断上长,最终与上方的瀑口对接形成三十多米高的冰柱。对接后的冰柱由于仍有水珠落下因而不断变粗、增高,最终形成硕大的“冻凌背”。

    冻凌背由泉水形成,质地纯洁,因而晶莹剔透,洁白如玉,远看像一支高大宏伟的罗马柱,擎天柱地,蔚为壮观,近看它确是艺术的化身,因水珠的点击和寒气的逼迫,冰柱通身玛瑙翡翠,素花盛开,花蕊一簇挨着一簇,一束顶着一束,从冰柱的根部一直向上绽放到瀑口。从另外一个侧面看时,冰柱又像一根硕大无朋的洁白的蜡烛,从头到脚全身沾满了蜡泪,蜡泪凝结成了一朵朵雅洁的荷花、桂花、白玉花。更让人惊叹的是在冰柱的根部,水珠、岩石、寒风相互配合,造就了一群奇异的雕像,有胖胖的趴在那里的裸体婴儿;有眼珠使劲凸出、超出正常比例的青蛙;有章鱼、乌龟,还有什么都不像、什么都像的一些动物,它们个个光滑细腻,活灵活现,安详地在那里长眠。

    我轻挪步、慢抬腿,悠悠地转身下山,生怕吵醒了沉睡中的生灵。

    夏为瀑,冬为柱,点亮寒冬一支烛,美哉!冻凌背。

 

3、品味五洲泉

 

http://file.zhongguocaifeng.cn/news/o_1amdp5nc649s196uph5jaaen9.jpg?imageView2/2/w/670|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d3dy56aG9uZ2d1b2NhaWZlbmcuY24vQ29udGVudC9jYWlmZW5nd2FuZy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10/dy/10

在嶂石岩景区有两处肥泉,一处是槐河的源泉,名曰“槐泉”。另一泉名曰“五洲泉”,是槐河的第二源。初闻“五洲泉”之名时心里一颤,好霸气的名号!它来自五洲还是流向五洲?

“它来自五洲,流向五洲!”

回答我的是五洲泉山庄的主人刘海朝先生。他与我边走边聊,穿过山庄的主楼来到后院,引领我去看“五洲泉”。

我们沿着岩壁上的红石台阶逐级而上,未到崖顶泠泠的水声就从头顶飘下来。那是五洲泉欢迎我的掌声吧?受宠的我三步并作两步跨到了台阶的顶部。这是一个劈山而建的平台,有彩砖曲径、有八角小亭,有藤椅茶座,还有几株灿烂的蔷薇。五洲泉就挂在甬路一侧的山崖上。我近前观看时,晶莹的泉水正从红色岩石的罅隙处源源的涌出。刚刚见到光明的泉水一部分匆匆地钻入地下管道,据说它去了附近的软枣会村的家家户户;其余的泉水沿着主人为它砌好的沟渠,流过茶座,绕过小亭,欢快地向前奔跑,直到跳下数丈高的崖壁。

五洲泉旁边立有一款石碑,立碑的时间是19928月,立碑者是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和赞皇县软枣会村,石碑中央刻着七个大字:“同管共用五洲泉”。原来,五洲泉坐落在软枣会村的山谷,亘古长流,源源不断,千百年来,软枣会村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饮泉用泉,泉水不仅浇灌了他们的农田而且浇灌了他们的心田,汩汩涌流的泉水已经化作了一代又一代村民周身涌流的血液,五洲泉成了村民们生命的一部分。二十四年前,河北广播电视厅要征用泉水所在的这个山沟建设培训基地。村里人说,山沟可以用,泉水也可以用,但我们不能失去五洲泉,泉水必须由双方同管共用。签署协议后村民还是不放心,于是,就有了我眼前这块丈八高的石碑。

何为风水宝地?古人说要有两个条件,那就是“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原来称“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培训基地”、如今称“五洲泉山庄”的这个地方,放眼望去,可见山木森森,碧草葳蕤,雨水比别的地方都要丰沛,更有沃泉喷涌,溪水潺潺,其景其境真可谓“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不用说这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怪不得软枣会村的老百姓宁舍耕地不舍泉水呢!

当天夜里我住在五洲泉山庄二层北面的一个房间,与五洲泉恰在一个高度,它就悬在我窗后几米远的山壁。那一夜,我本想枕泉而眠、听泉一寐,可是,山庄的夜晚幽静安详,习惯了在闹市噪音中睡觉的我反而难以入睡。躺在床上的我忽然想起当天是阴历的四月十五,屋外应当是山月当空,泉水叮咚的诗的世界吧?夜深了,我毫无睡意,索性穿好衣服,走下楼,去看月光下的五洲泉。

当我走到楼后、登上五洲泉所在的那个平台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果然是一个缥缈的世界。天空皓月婷婷,远处众峰兀立,峰下林海茫茫,奶油色的夜幕中不时传来一两声鸟鸣抑或狺狺的犬吠。月光下的五洲泉正在继续它白天的事业,匆匆地从一个世界而来,又匆匆地向另一个世界而去,它清脆的脚步、银铃般的歌声,与这静谧的山野、与这无边的月色共同缔造了一首悠悠扬扬的小夜曲。

我在泉水边蹀躞,月光把我的身影投进泉水里,我的影子随着那波光粼粼的泉水徘徊、摇曳。我醉了。

一阵夹带着野花香气的微风朝我袭来,我忽然想,这眼泉水取名“五洲泉”并没有夸张,世界上的每一口泉水其实都来自五洲最终又回到五洲。因为地球是个整体,地球内部的水脉犹如人身体上的血管,纵横交错,网状地布满全球,并且互联互通。泉,这个看似诗意的自然现象其实是地球“血管”上的破口,泉水是地球流出的血液,泉水也有干涸的时候。让人慰藉的是,地球之血与人体之血有所不同,那就是它能淌出还能回津,只不过它回津的速度很慢很慢,由此,我又想到了两个字,那就是“节水”。                                                                                                 2016524日星期二

   

4、拥抱九女峰

http://file.zhongguocaifeng.cn/news/o_1ambadgjkji11cm310vn154s18269.jpg?imageView2/2/w/670|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d3dy56aG9uZ2d1b2NhaWZlbmcuY24vQ29udGVudC9jYWlmZW5nd2FuZy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10/dy/10

 

站在1800米高的嶂石岩顶峰向东眺望,可见蓝天下并排挺立着九座人体形的山峰,聘婷,灵动,宛如九个提篮采桑的少妇也在眺望你。这就是九女峰了。

嶂石岩景区来过多次了,但与九女峰的缘分一直停留在“眺望”阶段,每次来到景区,都是她眺望我,我眺望她,彼此从未亲近过。

这一次,我终于要去拥抱她了。

早饭后,我们开车先到了距离九女峰最近的庄伙村。从庄伙上了刚刚推平、即将浇筑水泥的土路,颠簸了十分钟后,行车道忽而变窄,成了一条简易的人行小道,我们不得不弃车步行,开始爬山。

穿行在登上九女峰的小道,如同钻入了一条森林隧道,周围全是浓密的树,虽然当天烈日炎炎,但我们如同走进了春天。林间的小路坡度不是太陡,一路走来也感觉不到太累,只是在这个尚待开发的景点没有遇到一个人,穿行时间长了有些单调乏味。森林里非常的静谧,除了偶尔的鸟叫和小飞虫的嗡嗡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世界静得让人生畏。根据我爬野山的体会和他人介绍的经验,爬野山要避免与野生动物突然遭遇,尤其是要防止与凶猛动物遭遇,因为那样很容易遭到它们的攻击。凶猛动物其实并不愿意与人类照面,它们之所以袭击人,多数情况是由于人与它突然遭遇或者误入它的领地,它以为人要袭击它,处于自卫的本能它才向人类发动攻击的。为防止意外,在人迹罕至的密林里穿行时千万不要“悄悄地走”而要一边走一边弄出一些动静,最好“鸣锣开道”,爬山人当然不带锣,那就呼喊,通过呼喊把动物们驱走。鉴于此,我们一路行走,一路呼喊,。喊什么?想喊什么就喊什么。比如,我来也!喂——,你——在——哪?有——人——吗?威——武!呼喊不仅能驱走动物还能破除旅途的岑寂。这一招很管用,一路上,我们没有看到一条蛇。如果不喊,很可能会看到盘蛇挡道,不用说它咬你,就是你不小心一脚踩上去也得把你吓个半死。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登到山顶。当我一步迈出幽深暗淡的森林隧道时,映入眼帘的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大片光明、开阔的草场,草场周遭还是无边无际的森林。如果说草场周遭浩瀚的森林是大海,那么,这个草场就是大海中的一爿孤岛。草场里没有一棵树木,全是绿意盎然的野草,所以我给它取名“海上草原”。站在海上草原向左回头时,可见绿色中一柱红色的石峰拔地而起,直插蓝天,这就是在远方看似“潜艇出水”的那座山峰。站在海上草原向右张望时,可见绿色中凸起一组红色的山峰,这就是九女峰的“九女”——九座石峰。在海上草原的东方更广大、更遥远的视野里,簇拥着一个个圆乎乎、绿油油的山头,个个山头都长满了葱绿的树木,真像林海中涌起的一个个海浪,“浪尖”上看不到一块裸露的石头,那样子让我想起了桂林山峦的俊秀。

在山下看九女峰,九女峰宛如九个高傲的公主呈半圆形一字排开,在千万林木的簇拥中端坐着,静默着,似乎正在等待游人的膜拜。可是,当我们费尽周折、吃尽苦头虔诚地拜在她们脚下的时候,看到只是几柱石峰、几块叠起来的石头,并感觉不到她们的端庄秀丽、她们的惟妙惟肖。看着这些石头人让我想起了“肉人”,在我们的同类中有这样的人,他们远看像神,近看是人,甚至不是人。确保你对某个偶像的原始认识不受损害的最好办法,那就是不要靠近他。近处看金,远处看人,怎么看怎么好。

九女峰跟前的林更密,路更窄,因而在这里的林间小路上我们发现了驴友们挽在树枝上的红布条,那是他们担心迷路留下的标志,也是为后续队员留下的路标。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会发现一个这样的红布条,红布条上有手写的字迹,也有印上去的字迹,有“定州户外爱好者”有“鸡泽野游支队”有“永年驴友”等等,他们一般在本组织名称的后面都注上自己的电话号码或者QQ号码。我觉着他们不光是在指路,还有借机宣传自己的用意。这里的红布条有的光彩鲜艳,看来离去时间不长;有的支离破碎,斯人已去,是哪个户外组织、在什么时候登山时留下的已经很难考证。

在九女峰脚下的森林里,我们发现了两处大面积散落的碎石、巨石。抬头向峰端瞭望时,发现有的石峰腰细头大、干瘦高挑;有的石块危危乎将落未落,有的子体与母体有了明显的裂缝,脚下的这些碎石显然是从九女峰上坍塌下来的。山下一位老乡曾经告诉我九女峰原来有十几个山峰,比现在还好看。1966年邢台大地震时倒塌了好几个,成了现在的模样。从九女峰岌岌可危的状态看,即使将来不发生大的地震它也会继续坍塌,海枯石烂并非只是个比喻。我们无力阻止九女峰的衰亡,若干年后,九女峰也许就不够“九女”或者不是现在的样子了。我为九女峰的前景担忧。但是,转念一想,旧的不走,新的不来,旧的风景失去后必将产生新的风景,九女峰消失后很可能会出现十八罗汉的奇景;九女峰在很久很久以前也许不是九女峰,它原来很可能是个 “八戒峰”, 经过千年万年的苦行它才修炼成今天俊秀的模样。沧海桑田,诸事无常,大自然如同人世,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一道风景。

这样看来,我们为九女峰前景的担忧就是多余的了。

当我们在九女峰下的森林里穿行的时候,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人支起的几顶大帐篷——几顶蓝色的大帐篷。我想这可能是驴友们宿营的帐篷吧。在野外偶尔能看到他们的帐篷或野炊时的锅灶。我们向那个帐篷走去,想与驴友们分享一下夜宿高山森林的体会。结果,走近细看时才发现那并不是什么帐篷,而是树林的空隙处露出的几片蓝天。在荒漠有时会看到幻境,没想到在森林也有这般捉弄人的把戏,有一次我在森林里忽然看到了大海(水面),结果走近了才知道那是森林与我开的一个玩笑。

由于九女峰景区没有正式开发,没有路标,我们在九女峰阴面的小路上随意地边走边看。走着走着忽然意识到我们正在下坡,并且我们距离九女峰越来越远了。我们估计这应该是一条下山的路,下到某个地方后这条路应该与我们上山的路会合。根据这种推测,我们继续沿着它往山下走。又走了一段路之后,我们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了九女峰的阳面了,并且隐约看到了山坡下的一个村庄。此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很可能跨出了赞皇县的境界,来到了与赞皇县相邻的临城县(九女峰在两县交界处)这时,我们细看驴友们留下的红布条,发现上红布条都是九女峰阳面所在县的驴友留下的,这说明,这条路应该是九女峰阳面的驴友上山的路,人家从这条路上山后到九女峰,与我们阴面上山的路合二为一,而我们错把它当成了自己下山的路。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们立马掉头回返,由下山改为上山,重新回到了九女峰、回到了海上草原。这么一折腾,我们回到山下的石人寨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比原计划晚了一个多小时。                                                      

 

5、城里没有坷垃


http://file.zhongguocaifeng.cn/news/o_1amdphagm4eo1nnih4g140gf969?imageView2/2/w/670|watermark/1/image/aHR0cDovL3d3dy56aG9uZ2d1b2NhaWZlbmcuY24vQ29udGVudC9jYWlmZW5nd2FuZy5wbmc=/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10/dy/10

 

城里没有坷垃,长时间不用、不见,早把它忘了。

想起坷垃缘于今年初夏的一次旅行。那天,我驾车从太行山区的嶂石岩景区出来,沿着公路下山,途径一个叫马峪的小山村时有些内急,就停下车到路边一户人家的茅房如厕。太行人家的茅房一般在庭院之外,自己家可用,外人也可用,但并不算公厕。

由于久居城市,经常使用水冲式厕所,这样的茅房很少进入了。依据我少时的经验,我觉得在这个茅房里应该发现一堆坷垃,但是,没有坷垃。让我意外的是虽然没有坷垃但有一卷手纸,一卷干干净净的手纸。这卷手纸提示我,这是主人的用品,外人应该也可以使用。同时,这卷手纸还提示我这里的老乡们早已告别了在茅房使用坷垃的时代,手纸已经代替了坷垃,代替的时间可能已经很长了,只不过我不知道。

坷垃,土块也。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做成的。坷垃的用途很小,乡人常用“坷垃还有用呢”这句话来劝导他人不要与别人为敌。在我的乡村记忆中,坷垃的唯一用途是在人们排解之后。那时,坷垃里没有农药化肥的幽灵,是一种环保、放心的清洁用品,长期使用的人们很少患肛肠疾病。

“去,去搬几块坯头,茅房里的坷垃不多了。”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发出的这类的指令。土坯是用来砌墙的,往茅房搬土坯不能搬囫囵的,要搬那些半截的、不成形的。这些半截的、不成形的坯头往往太大,便后不好使用,而如厕人在下蹲的姿势下不便使劲摔开。所以,把坯头搬到茅房后,还要把它们摔碎成核桃大小的块状,以便便后用起来顺手。在村里,不管谁家的茅房一般都会储存一堆坷垃。受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毛头少年有时候进得茅房后就仓促排解,但痛快之后才尴尬地发现没有坷垃,于是,无奈地呼兄唤弟:“拿坷垃来!拿坷垃来!”如果茅房外无人应答,只能狼狈地在蹲着的姿势下,左右两手分别握着左右两个脚脖子挪出去再喊。

北方人在茅房使用坷垃,去地里干活时在僻静的地方排解后也使用坷垃。当然,有时找不到坷垃也使用没有棱角的圆蛋石头,不过这东西总不像坷垃那样软硬适中、温润宜人。在大雪过后的冬天,外出时连圆蛋石头也不好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记得有一次我的同伴居然把雪攥成雪团代替坷垃使用,用后我问他感觉如何?这小子打着冷颤,咬着牙,嘚瑟着回答:“凉!凉得拔牙!”改革开放后我们同村的一个人去城里的建筑工地打工,有一次他排解后怎么也找不到用了半辈子的坷垃。郁闷时眼前忽然一亮——他发现了一块“海绵”。在他使用那块“海绵”之后,下身突然奇痒无比,连续冲洗了三天三夜才穿裤子。原来,那种类似海绵的东西是一种保温材料,有玻璃丝的成分,如果与人的皮肤接触会立刻发生反应,奇痒难耐。知道内情的人大都避之不及,他居然主动使用,他不痒谁痒?

到县城上中学之后,我离坷垃越来越远。几十年来,坷垃的替代物不断变化,先是草稿纸、旧作业本,后来是旧报纸、旧稿纸、卫生纸。去年,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时抢购“马桶盖”的消息后,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比坷垃、比卫生纸更舒适干净的东西,就到超市买了一个。这东西果然不错,水的温度可以调,冲洗力度可以调,还能来回冲洗按摩,清洗过后还给吹风,那风不冷不热,像是春风。只可惜,我用的时间不长它就出了毛病。它虽然出了毛病,但毕竟它让我感知到了时代的进步和我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年少时的每一天,我天天使用坷垃,遇到闹肚子一天要使用五六次、七八次,累加起来有10000多块,而我的祖辈们一生要使用30000多块,可以说,我和我的乡亲们与坷垃有着不解之缘。将来坷垃的替代品再多、再好,我也不会忘记最初埋汰自己、带给我干净舒适的坷垃。

想作一首颂赞坷垃的诗,怕人笑话,写好后删除了。

 

[上一篇] 出生入死 铮铮铁骨------记抗战老兵姚相如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