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丛台四段缘
乔民英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篇文章,那么我的这篇文章总是逢零承转、遇六起行,且与丛台有着不解之缘。
一九八零年,年方十六岁的我抱着高考落榜的遗憾走向社会,成为县烟酒公司一名职工。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几乎所有与吃有关的物品都要凭票供应,至于被邯郸人视作身份象征的“丛台大曲”更是一瓶难求。那年,我第一次登上武灵丛台,领略“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神奇,抒发一名文学少年的情怀。那年的大年三十,我带着两瓶“丛台大曲”回家过年,与家人和同学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获得感”。有一年中秋节,一位好友陪我在单位宿舍“举杯邀明月”,一碟小菜,两瓶“丛台”,三壶白水,尽收腹中。无奈,楼上宿舍没有卫生间,只好任可怜的痰盂一次次探出窗外。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中,我们吟诗答对,放谈人生,单纯年代的简单友情因丛台美酒的点缀而如此美妙!
一九九零年,二十六岁的我迎来几件人生盛事:女儿降生,工作晋职,电大毕业,与朋友联拍的电视剧《呼唤》在省市电视台开播,春风得意需纵酒,豪情满怀有“丛台”。这时期,就像当年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改革一样,白酒业群雄逐鹿时代的到来使丛台酒业经历了改制的阵痛。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它的钟情,接待客人,朋友聚会,丛台系列酒总是我的首选,因为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代名酒结一世缘。那个年代,我们忙生计,忙“下海”,我能够给孩子的生日“礼物”,就是从县城跑到市里丛台公园游乐场,让她疯玩一场。这跨越两千多年历史时空的丛台,就是女儿的童年乐园啊!
世纪之交的二000年,三十六岁的我从县城抽调上级机关,次年通过考试正式升调市里。我的单位西至丛台公园不过千米,南望丛台酒厂只有一街之隔。因为住单位宿舍,每天乘着晨风去丛台公园散步、夜里闻着酒厂送来的酒糟香加班写作,几乎就是我八小时之外的全部内容。那时,我学会了上网,开通了博客,结识了尘封已久之后闪亮登场的丛台酒老字号“贞元增”,其“天地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也让我们的文化团队颇受启发。那些年,我们承担了企业文化、服务品牌等多个全国性“试验田”项目,每次载誉归来,我都要与伙伴们登临丛台、举杯高歌。那一场场的丛台宴,真是荡气回肠、感天动地。
日历掀到二零一零年,四十六岁的我终于在丛台脚下安家落户。乔迁之日,我翻出一瓶陈年“丛台”轻轻打开,任酒香飘荡,听岁月回响。两年后,一片拔地而起的住宅小区悄悄代替了丛台酒的厂房。
初秋时节,我随邯郸作家采风团来到位于肥乡县的丛台酒业新区。漫步这座融公园、博物馆、雕塑园于一体的现代化工厂,追溯七十年的丛台往事,品味醇厚甘甜的陈年佳酿,一行人都醉了。
醉的激情四溢,意蕴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