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大寨之旅
(二)
这时,汽车已经行驶了两三个小时,已经到达昔阳县城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汽车,再用半个小时左右,我们就要到达大寨了。
马路上,去大寨的汽车逐渐多了起来,我们的汽车放慢了速度,随着车流缓缓地行驶着,这时,看着马路边上停靠的车辆也多了起来,我想,我们快要进入大寨了。这时候,我们的汽车钻进了一个山坳,就要来到大寨村口时,同学们有的激动地开始叫了起来,“到大寨了!到大寨了!”
随着同学们的喊声,我的心开始收了回来,突然、突然在前方几百米的地方,在高高的房子墙上,“大寨”二字映在了我的眼帘,我的心开始激动起来。我突然感觉到就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扑面而来的是很热闹的气氛,使我们的眼前一亮,坐了两三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绷得很紧的神经也顿时松弛了许多。
让全世界无数人崇拜、朝思暮想的大寨终于到了、到了,同学们在车上激动地几乎就要跳起来。下车后,我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排着队,举着红旗,跟在前面参观的队伍后面,进了村子。
我们站在大寨的大柳树下,惊奇地仰望着那崭新的一排排的窑洞,听人讲解,了解到了大寨人的战天斗地的故事。
那还是在三年前(1963)的夏天,大寨遭受到了罕见的特大暴雨,冲跨了很多的田地,冲塌了全村的窑洞,倒塌很多的房子,但大寨人没有被自然灾害所吓倒,他们甚至没有要国家一分钱的救济款,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医治好了那一场毁灭性的自然灾害。
我们一个个同学们跟随着参观大军,进入了大寨的展览馆,拿着钢笔记录了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
我站在虎头山上,走到狼窝掌里,在大寨展览馆,我都亲耳阾听,亲眼看到大寨人的,敢叫高山低头,敢叫河水让路的大寨精神,使我们学生感到对大寨人肃然起敬,对大寨精神感到无比的骄傲,我们沿着“之”字形山路,看着那“七沟八梁一面坡”。被如今的大寨人整治的成了一道道的梯田、海绵田。工程之大,使我们学生们都惊叹不疑,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天灾,克服了困难,在短短的时间内,把一个旧的大寨建设成了一个新的大寨,真得是叫人刮目相看。
我们随着参观的人群在地头、在山间上行走着,当我们沿着山路走到半山腰时,太阳猛然跃出了山顶,把金色的光芒撒向了村庄,撒向了山梁,也撒向了人间。我此时面临着微风,回过头望着远处的山下,那一排排大寨灾后建设的新窑洞,清楚可见。我一遍遍看着眼前即将丰收的庄稼,心里格外高兴。那谷子长的要比狗尾巴还要长,还要大,在迎风摆动着,而那每一个玉米的杆子上,都是长着两个饱满、饱满的玉米穗,使人们高兴不已。
我来到了虎头山上,坐在周总理来大寨时,曾经坐过的那块岩石上,俯瞰大寨,俯瞰着大寨的层层梯田,和那些参观大寨的人们,他们一队队的举着红旗,在山坡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之”字队形。一些老外们也来了不少,他们拿着照相机在田间地头和正在劳动的大寨人照相,他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在翻译的解说下也十分的敬重和羡慕大寨人。
听说在中午用餐的时候,那些老外们他们很愿意吃大寨的、用玉米面做成的饼子,吃了一个后还想吃,并且吃了还竖起了大拇指“OK,Ok”的直叫好:
“大寨的玉米面和别的玉米面就是不一样,大寨的玉米面,做出来的饼子、做出来的饼子就是要好吃的多。”
我想,这其中的奥妙,这其中的秘密,也只有做玉米面饼子的大师傅们知道。
一些大寨人听说我们是从阳泉、从阳泉来的,都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做客。是的,大寨是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子,我们阳泉的人们,对当时毛主席竖起来的大寨红旗,我们都是坚决拥护和支持的,在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以后,大寨就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子,敬爱的周总理把大寨的基本经验,总结为: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大寨的主人家里,挂满了大寨陈永贵同志和国家领导人的像片,挂满了陈永贵同志和外国人的像片,那个时候的大寨,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永远是值的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在下山的时候,同学们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能见到一下陈永贵同志,当我们快要来到了大寨展览馆的时候,远处、在远处我突然看见了在展览馆门口不远的地方,有不少得人们在骚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我快要走近时,才看清楚人们围着一个老人在争相握手,我以为是陈永贵同志,赶紧的想跑过去,想看一看,但人们拥挤的简直是要开了锅,他们都抢着和那老人握手。
这里真成了“围城”,眼看着就要把那个老人挤扁,幸亏旁边有一个高个子的中年男人保驾,要不,说不准把老人家挤成什么样子。我一打听,才知道那个老人不是陈永贵同志,原来是大寨的老劳模贾进才同志,是大寨的第一位党支部书记。他在大寨的建设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是大寨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曾经在北京参加过国庆观礼,受到过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我也想跑过去和贾进才同志握手,但是、但是我停住了。有那么多的人简直是疯了一样,我一个廋小的孩子过去以后,肯定会被挤坏的。我真佩服那个护驾的中年人,个子高,力气大,左右来回的召架着人们,任凭着一些人的推搡,他都死死地护住贾进才同志,要不是他的保驾,贾进才同志简直是走不出人群的圈子,那肯定会被握手的人们挤坏的。最后,在那大个子男人的保护下,他们两个人好不容易才冲出了人们的包围圈,快步向我们这里人少的地方走来。这时候,正好被我们下山的学生队伍迎头闯上,趁还没有人来及握手的功夫,我腼腆的赶紧伸出了我瘦弱的小手,和贾进才同志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就在这两只手紧握的、紧握的一刹间,我的心里头简直是震撼了。我曾经握过好多、好多人的手,像老模范贾进才同志的那双手,我还是、我还是第一次握,真的是第一次。我不知道世界上竟还有这样的手,这样一双劳动人民的手。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贾进才同志的那是双什么样的手呢?要说白了,那就是一双、一双充满了硬皮老茧的手,是一双还带有“毛刺”的手,一双“冰冰不忍”(土话:冰凉)的手,是一双真正劳动人民的铁手。
可以看得出来,贾进才同志的这双手,多少年来,凝聚了多少的汗水和血水,经历了多少人生的艰难道路。
多少年后,我一想起来去大寨的往事,就使我想到了要是没有千千万万个劳动人民,和以贾进才同志为代表的大寨人,用那双铁手战天斗地,建设我们的祖国,建设我们的农村,给我们生产出很多的吃的、穿的、用的,我们绝不会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学习,这样使的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是来之不易的,也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克服困难,努力的去工作。
在回家的路上,在汽车的马槽上,我们把在大寨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同学相互之间都说了出来,大家在一起在车上高兴地感受,分享着参观大寨的成果。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亲眼见证了当时的大寨,艰苦朴素和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车上我们都兴奋不已,很多的同学和我一样都见到了贾进才同志,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大寨我们没有能够见到陈永贵同志,在以后能不能亲眼再见到陈永贵同志,我们同学们都要打着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我却要比其他同学们幸运的多,在后来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在阳泉火车站送一个客人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近距离的真的见到了陈永贵同志。他那时正好从北京坐火车回到山西来,在阳泉火车站下了车,然后坐车到大寨去。多少年后,我都会想起来这段难得的见面机会。
不仅如此,我还有一个记忆,常常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有机会在家门口见到过周总理。那还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下午时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陪同外宾,从大寨回北京,路过父亲的工厂时,当前面的摩托车和小车过去以后,我急忙地想靠前一点,想清楚地看一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可是,当我向前刚走了几步,远处一个警察就高高的对我喊着:“就此打住!”
这时,一辆非同寻常的车队开过来了。那长长的红旗轿车上,前面挂着两面国旗,在随风飘扬着。我高兴的看见了周总理,他在红旗车的左边坐着,竟然和我是同一个方向,总理还是穿着那身灰制服,我和车的距离只有五十多米远,总理还看了我一眼,我看的非常的清楚,总理是那么的消瘦,大热天还要陪同外宾来大寨参观。这要比起我在北京看到的总理要近的多,要清楚的多。
要说起来,那还是在1967年的时候,快过国庆了,一些外国的领导人准备来北京参加国庆,长安街上站满了准备欢迎外宾的人们,当周总理和外国领导人站在敞篷车上,从东往西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广场和长安街上已是人山人海,人们载歌载舞,当时我被戒严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
远处,我看到总理的车队经过时,广场上、长安街两旁已是一片欢呼声,喇叭里还传来了“亚非拉人民得解放”的歌曲,在戒严人群之中,我垫起了脚,努力朝天安门的方向看去,因为离的太远,太远了,始终都没有看清楚,只是隐隐约约看到了周总理,在敞棚的轿车上、和外宾并间站着向两边的人群摆手致意。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在我的家门口,家门口我终于看清楚周总理了,当总理车队已经走远,围观的人们已经散去,但我还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在从大寨回家的汽车上,偏西的太阳依然是很热,而我们火一样的心情,比太阳还要炎热,我们同学们兴奋地一个个都唱起了歌曲。一想起来,我们这次回到学校就要马上毕业了,就要走出母校,进入社会,或进入更高的学堂,我们一想起来心里就万分的激动,我们唱着高昂的歌声,一遍遍的,在马路上空一阵阵的回荡。再见了!大寨!再见了!昔阳!我们就像是一群小鸟,既将飞出笼子奔向远方,阵阵歌声憧憬着我们的未来:
我们是年轻的一代,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尖兵,
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
把青春献给革命,
我们不做温室的花朵,
要做暴风雨中的松柏。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沿着党所指引的方向,
奔向光辉灿烂的前程。
······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
飞驰在草原上,
啊_____
草原万里滚滚浪,
水肥牛羊壮,
再见吧绿色的草原,
再见吧美丽的家乡,
啊——
为了远大理想,像燕子似的飞向远方。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
飞驰在草原上,
啊——
烟筒林立破云霄,
百花绕厂房,
再见吧青色的草原,
再见吧红色的家乡,
啊——
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回包钢。
······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红军姨母》第十一章
[上一篇] 王西庆难忘的记忆续集之七十六——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