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故乡的土地
故乡的土地
作者:吕瑞杭

故乡的土地

人们对故乡的赞美其实就是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赞美,我也不例外。我写过故乡的山,写过故乡的人物,写过故乡的小桥,而故乡的土地在我心中的位置更是至高无上的,怀念极了,总想写一写故乡的土地了。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种地离不开土地,修房盖屋离不开土地,行走更是离不开土地。

故乡的土地是有颜色的。故乡的的土地是松软略带沙粒的黄色土地,故乡的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劳作,收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的土地养活了故乡的人。

故乡的土地是有生命的。春天里万物复苏,故乡的土地也睁开了眼。人们在它上面开膛播种,种下了一年的收成与希望。夏天里,地长万物,人们在它身上锄草,灌溉,施肥。它承载者人们生存的口粮。秋天里,又是紧张的收秋种麦。冬天里,冰封大地,它却孕育着生机一片,抱着过冬的麦苗酣然入睡。

儿时的故乡,见不到一点的柏油路,全是土路,车过去了,碾轧出细细的尘土。我们会把那些尘土捧起来做泥人、捏动物、摔泥碗,有时候还学着大人的样子做“家家饭”,支起一口破锅,加入水,点起柴禾,和上泥土,轮流上灶,轮流掌勺,玩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累,往往要等到大人们在房顶上呼唤多次才依依不舍的回家吃饭。把一盆清水洗成泥水,脸上依然是土色。

故乡的土地可以用来打土坯,烧砖,抹墙等,掺杂着阳光和庄稼的气息,让人留恋。老家的房屋就是土地面、土坯墙、外面抹着黄土泥,冬暖夏凉,隔风防雨。老辈人在里面生活了一辈又一辈。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脸朝黄土背朝天,却依然生活的无忧无虑。春风里,阳光下,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们勤劳的足迹。

儿时,总爱听奶奶讲故事,讲女娲造人的故事。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美丽的传说就与土地是分不开的。

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的根。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的根当然也在故乡的土地上。

故乡的土地上曾经走出了不少的英雄,也有不少的名人走过故乡的土地。他们中间有李吉甫、李德裕等唐代六位宰相,有大文豪李华、李峤,有“我国第一任核司令”张蕴钰将军,有中国“坦克之父”王运丰教授……除此之外,还有全国劳模、石家庄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赵国忠,全国劳模、“为民致富的楷模”、榆底村党支部书记张五妮,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机械厂厂长郝增义,全国绿化模范杜过秋,被广东省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 称号、被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第六届全国人大号召全国青少年学习的十名先进人物之一的安珂,等等。走进故乡的热土的有战争年代的秦基伟、聂荣臻、邓小平等一些拯救人民与水火之中的领导。

然而,故土难离,人们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传下了一代又一代的亲人,那份泥土的颜色已经仿佛进入了他们的肌肤,于是我们也都有了泥土的肤色。

奶奶死了,睡在了土地里;爷爷去世了,躺在了土地里;父亲走了,也投入了土地的怀抱;母亲走了,也长眠于土地的摇篮里。亲人们入土为安,我心中有了更多的牵挂。而今,当我一踏入故乡的土地,心中对故乡的牵挂会油然而生,心里忽然明白,叶落归根,亲人长眠于土地里,才是真正的故乡。

今天,故乡的一些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而故乡的泥土的芬芳,泥土的印记,泥土的气味,不管我走多远,走多久,仍能感受到故乡土地的气息。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大赛)涿鹿杏花春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