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文坛动态
文坛资讯
本会动态
征稿评奖
文坛趣事
原创作品
诗词
散文
摄影
美术
书法
小说
人物风采
文艺名家
群星灿烂
民间高手
行走天下
民俗文化
民风民俗
传说故事
记住乡愁
历史文化
创作漫谈
作品评论
创作理论
采风理论
关于我们
申请入会
本站声明
本网简介
本会机构
本会章程
本会简介
建议意见
会员服务
采风基地
本站推荐
哲理短语
采风专题
会员单位
首页
>
散文作品
> 通州那些事儿-------民间互助“小银行”
通州那些事儿-------民间互助“小银行”
作者:
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提起银行,谁都知道,那是办理存款、贷款、汇兑这些业务的金融机构,人们的日常生活谁也离不开它。
今儿个要说的“小银行”,和上面说的银行虽说没太大关系,可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话说20世纪70年代和此前的很多年间,不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通县,各个单位都有“小银行”,俗称互助会儿。
互助会儿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东汉末年名士庞德公所发明,但是如何创立的并没有留下什么详细记载。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竹林七贤,在江苏、安徽等地曾盛行过七人伦会的七贤会。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福州民间,后来传到了温州,有了发起人和会员,发起人一般是为了做生意,而会员入会是当急需用钱时,能得到互助会儿的帮助,不用再向他人借钱。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说法。
那会儿,在通县的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商店等单位内部,自发形成的民间互助组织,就是人们常说的互助会儿。
从我记事儿起,常听父母和老街坊说起互助会儿,还提到借钱什么的。参加工作以后,我才知道大人们常说的互助会儿是怎么一回事儿。
记得1975年春天,我被通县工业局分配到乔庄村南的通县五金厂,先要经过三年学徒期。学徒工第一年月工资16块钱,第二年月工资18块钱,到了第三年月工资22块钱。第四年出师定为一级工的时候,月工资30多块钱,到了第五年定为二级工,月工资37块多钱。
我所在的白铁车间有30多人,每次发工资,都是车间会计从厂财务股领回再发给大家伙儿。
第一次发工资的时候,车间会计向我介绍了互助会儿,这才知道互助会儿是职工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组织,又是一个民间“储蓄所”,或者说是“小银行”。当职工有了急事儿或难事儿,或者是手头儿紧了用钱的时候,可以从互助会儿借钱解决燃眉之急,但数额不能过高,还钱期限不能超过半年,避免别人借钱的时候没钱可借。
入会的钱数可多可少,没有固定的数,每个人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可以不固定临时交,每月的钱数不一样也没关系。也可以每月固定一个数儿,由会计按月从工资扣除。
让大家特别认可的是,借用互助会儿的钱是不用付任何利息的,类似如今为有困难的人建立的互助基金,专款专用。
车间会计专门有一个账本,已经加入互助会儿的人,存钱、借钱和还钱都有记录,而且要本人签字。借钱还要有借条,上面要写清所借钱的数额和还钱计划什么的。
没有入会的职工,是不能从互助会儿借钱的,可那会儿极少有人不入互助会儿,可能因为谁也不能保证遇到什么急事难事,要用钱救急。而且,自己有事儿可以借钱救急,没事儿还可以帮助工友,一举两得多好。
当然,也有不少人每月都往互助会儿交钱,可他们从没有从互助会儿借过钱。正如老言古语所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每月15号,车间会计要忙活发工资和互助会的事儿,要把互助会儿的钱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折里。他们平时不穿“大褂儿”,也有生产定额,只有这一天可以没有生产任务,集中精力发工资、忙乎互助会儿那些事儿。平时,管理互助会儿,为大家伙儿服务,他们都心甘情愿尽义务。
谁有急事难事或者急需要借钱的时候,不用请示谁,也不用看谁脸色,提前和车间会计说借多少钱、还钱的方式和数额,车间会计在下午完成生产定额,早走一会儿,去银行取钱,第二天保准给带到厂里来。平时,车间会计也备着一部分钱,怕有人因急事借钱,来不及去银行取,耽误了人家的事儿。若是遇到特急的事儿需要用钱的,车间会计手里的钱不够,人家会马上骑车去县城的银行取钱。
那时候,借钱的人都是很守信用的,有借有还,一般几个月,最多都不超过半年,谁也不敢言而无信,坏了自己的名声。如果借钱人不按时还钱,会招人不待见,往后自己过得也不舒坦。
向互助会儿还钱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按月从工资里扣除,在承诺的期限内还清。也可以有了钱分几次或一次性还清。借钱人还钱以后,遇事还可以再借。车间会计会很好地把握,保证互助会儿的钱能正常运转,发挥最大的作用。
互助会儿里的钱是一年一结清,到了年底,车间会计会把本金发给大家。利息也按照每个人交纳钱的总数计算,也发给大家。剩个毛八分的,仍然存在折子里,转入下一年。
小小的互助会看着不起眼儿,可确实帮助人们解决了不少难事儿,在职工之间架起了一座友爱互助的桥梁。
我的一个同学家里兄弟姊妹多,家里还有老人,全靠他父亲以蹬板儿车为营生儿养家糊口。他从农村插队回城进了工厂,刚出师不久,挣得也不多。一家子生活过得紧紧巴巴。屋漏偏遇倾盆雨,一天早上,他年迈的爷爷在院子里摔倒,造成右手手臂骨折,他写了请假条儿,托工友交给车间主任。他和父母都想赶紧送老人去医院,又怕带的钱不够,正犯愁时,没想到车间主任和工会组长一起来了,车间主任说:“看了你的假条儿,想着你爷爷住院要用钱,你不是入了互助会儿吗,你先从互助会儿借100块钱,赶紧送老人去医院。回头再帮你办困难补助。”说着,递上来100块钱,让他现场签了字。他和父亲向车间主任他们道谢后,用板儿车送老人到县医院治疗。
我也向车间互助会儿借过一次钱,那是我的对象和她父母来我家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一共借了30块钱,给对象买了那时流行的高跟儿皮棉鞋,还买了两瓶酒、两条烟、一个点心匣子,让他们回家的时候带着。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互助会儿也在不经意间隐退了。
互助会那个时代,弘扬了仁爱、诚信、勤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真切切让人感受到互助友爱的真情善意。
如今,互助会也没有远离,比如慈善救助、爱心助学、职工保险......只是变换了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内涵,拓宽了筹款渠道,都是“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互助情”的人间真情,也说明中华民族的善根日渐根深叶茂,扶危济困的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来源:
采风网
点击量:761
发表时间:2018-03-18
审核人:张占宣副总编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滴 血 槐 花
评论
登录
/
注册
栏目导航
诗歌作品
散文作品
书法作品
美术作品
摄影作品
小说作品
行走天下
热门
笔墨丹青共绘祖国华章——迎国庆网络书画展...
三百篇上寄思乡
月夜
清平乐·秋雁
七绝·心湖
忆真妃.雨竹林
也咏白海棠
中秋赏月即兴
无我可穿,便达无我之境
仿佛执意要走出一生的黑暗
最新发表
听旧伞歌忆昔年
姜富华:蘸砚临摹古艺勤 聊从点墨辨煌煌
七律 咏梅
生命在苍老中醒着
风吹
沙之韵——手机摄影
郝琦的课外读物
看孙友词作《碧玉箫--思》
在西双版纳的日子
韶山一轮红日升——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已有采风网账户,请绑定已有账户
没有采风网账户,需要新建账户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