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沙城的人都清楚地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沙城城内仅有两家国营食堂,其它就绝无再有了。时隔四十多年,当年的这两家食堂早已面目皆非,荡然无存,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却永远抹不掉心中的记忆。
座落于京包铁路线上的沙城是一个县城所在地,是通往西北,联接京津必经之路,公路铁路十分便捷,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这四通八达,交通枢纽的重镇,却只有两家国营食堂,一家位于原火车站出站口处站前广场的前进食堂(现红四方歌舞厅对面五街修配厂处),另一家位于县城顺城街中心繁华处的红旗食堂(现县医院二门诊部对面沙发家具销售处),这两家食堂均都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当时在那极“左”路线盛行年代,也不兴叫什么酒店、饭店、酒楼、饭庄等一类现代时髦字号,甚至连极为普通平常的饭馆两字都不敢称用,一律以食堂称作,并还要在前面加上“前进”“红旗”“向阳”“人民”“东风”等之类革命色彩字眼,沙城的“前进食堂”和“红旗食堂”,就是当年那个年代的一个真实写照。
沙城的“前进食堂”和“红旗食堂”均为青砖青瓦,木质结构门窗,普通青砖铺设地面的平房,里面既无单间雅座,也无洗手卫生间,只能摆放七八张方形餐桌和一些木质凳子,面积约有七八十平米,条件极为简陋。屋内四周墙壁,除张贴一些政治色彩很浓的标语口号及宣传工农兵形象宣传画外,在另端较为醒目的墙上,用水泥抹置一块约有三平方米的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菜谱名称及价格。那时饭馆不像现在这样火爆热闹,里面冷冷清清,吃饭顾客寥寥无几,顾客吃饭要先到收款台交完钱和粮票后,回到座位上等候服务员叫号喊你,当听到喊你后,你得亲自去窗口端回你所买的饭菜,如连喊几声没有反映或动做稍慢些,立刻遭到服务员的白眼及冷落,丝毫没有顾客就是上帝的感觉。
沙城的“前进食堂”和“红旗食堂”基本和我是同龄人,并伴随我一同长大。在我人生走过二十多个春秋记忆日子里,我从没去过任何一家饭馆吃过饭,但我却清楚地记得,曾在这两家食堂里,为家中买过玉米面窝头。那时,人们凭本按月定量供应粮食,大人小孩都不够吃,食堂有时早上要卖些玉米面窝头,每个五分钱,因数量有限,每人只限购买十个,为了能买到窝头,很多家长都指派各家小孩早早起床排队等候,因此,我也曾受父母指令排队买过几次窝头,尽管这样,有时人多货少,没能买到窝头,心里就感觉像做错了事一样。
一九七五年底,我应征入伍离开了家乡,就在我服役期间的五年时间里,也都没光顾过我所在服役城市的一家饭馆,甚至,就连我的父母及女朋友前去部队看望我时,也都是在连队食堂和战友们一同进餐,那时,对去饭馆吃饭,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更没有这笔经济支出和开销。
如今六十多年已经过去,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现在不论大街小巷,街边路口,到处都已饭店林立,数不胜数,各味高中低档的川、粤、鲁、淮菜肴应有尽有。而且,每逢到吃饭时刻,家家饭店座无虚席,人们到饭店吃上一顿饭已经是件很普通平常的事情。闲暇之余,每当我和年轻人谈起当初往事时,他们都感到震惊和不解,这毕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亲身经历的,这段人生经历是永远不会忘记。
[上一篇] 英雄喋血勇猛善战——记抗日英雄许秉钧
[上一篇] 树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