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美丽乡村里的厚重文化
美丽乡村里的厚重文化
作者:刘洪云

                      美丽乡村里的厚重文化

                          (河北采风团赴江西创作之四) 


  

2017年4月21日,河北采风团一行30人来到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乡。

首先令大家好奇的是为什么铅山县的“铅”不读qian,而是读作yan。县工委书记是这样解释的:yan时,特指铅山,也只是且唯一可以读yan。其他情况都读qian因而成为唯一的地名多音字。

铅山85年被列为对外国人开放的县之一, 铅山县是“秀美乡村”建设的典型,也是欧阳修第35代后裔的居住地。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欧阳修宗祠就坐落在葛仙山乡的陈家坞村。我们能参观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坛宗师的宗祠,深感荣幸。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欧阳修宗祠,古老的门楼憨然可掬。门头生长着片片绿苔,门前的放置着两盆花,一辆坤式自行车绕在鲜花丛间,此刻,从对面的休闲长廊里,不时地传来欢声笑语,那里坐满了村民,有的聊天,有的打牌,洋溢出休闲的生活和幸福的气氛。在紧挨着一排健身器材前,村民作着锻炼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斥了这片空间,与大雅的欧阳修宗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据当地人说,欧阳宗祠修建于400年前,几经修缮完好地保留至今。大门的楹联仍然清晰可见:德传怀玉声著庐陵自昔人文蔚起,(庐陵,旧区划名,今指吉安欧阳修的祖籍。《醉翁亭记》中自称庐陵欧阳修也。)秀毓餘阳支绵陈坞於今俎豆馨香。(秀毓,指山清水秀,美如碧玉)(俎,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豆,上古时盛食物的器皿。亦泛指各种礼器。)读罢,方领悟到了欧阳的后人从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迁徙葛仙山山脚下的陈家坞的漫漫历史;方觉到了欧阳后裔身居他乡、承祖训德扬四方的人文之意;方感到了欧阳后裔乐作于山水文化、明礼仪蔚然成风的馨香之情。一幅楹联两行文字,一下子就把大家带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氛里,颇有接受一次盛大的文化培训和文字洗礼之感。 

进了祠堂,房顶上是一个大大的天井,透着天空的光明和大自然的气流,使得室内时刻保持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再回头一看,加筑的二层是个大戏台,可以想象欧阳后裔的先辈们那种食欲中华文化为己任、宣传民族文化为生命的精神,可谓是得天独厚、独具匠心啊。脚下是极其科学的四面排水的地漏。两侧是书房、仓储、环套的卫生空间和后花园,无不体现了休闲、素雅的情趣,彰显着欧阳后裔的聪明才智。祠堂整个建筑是木质结构,足有一千平米。正大厅的前方悬挂“六一居士”匾额。何意?经讲解,才明白欧阳修晚年曾作有《六一居士传》,自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间,岂不为六一乎?”故自号为“六一居士”。对此,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代宗师当年那严谨的治学理念和那洒脱的清明之风。欧阳修与我们相隔了一千年,而他的诗文仍然鲜活在当代,被古文爱好者们捧为圣贤书。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为内容为本质,以为形式为工具。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三是简洁质朴。他一生数百篇文章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最早开创了宋代文学史上一代文风。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重温正宗的中华文化的之脉,对于发扬广大、承传之精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也是此次采风的重大收获。

    这里居住着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欧阳后裔,数百年来,他们以勤劳智慧,开山造渠,引水入村,浇灌着舒适的家园,营造着殷实的生活。清澈的水绕村流淌,妇女们围水洗涤,孩子们水边嬉戏,像一幅精彩的动感画面,深深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

    之后,我们乘车前往葛仙山乡余源村采风。位于山乡竹林丛中的余源村是孔子弟子颜回的后裔祖居地,这里保存的颜家老屋,也是全木质结构,具有数百年历史。机会难得,我们逐字逐句地浏览着严氏宗室家谱,以及室内保留下来的古迹,生怕漏掉一个角落。

江西不仅自然风光峻秀,而且是滋生文人墨客的瑰宝之地。竟然同在一个葛仙山乡,陈家坞、余源两村庄居住着两大历史文化名人的后裔。可见这里不愧是块风水宝地,也足以说明这里宽松的社会环境,清明的政治氛围,休闲的田园生活,非常适合滋养着祖国的文化瑰宝的生长,两大支系秉承祖训,精心地呵护着中华文化的根基,培植着民族文化的枝叶,使其在这里落地、扎根、繁衍、生息。不知吸引着多少文学爱好者,前来熏染、汲取营养,传播发扬。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又乘车来到葛仙山脚下,葛仙山系武夷山支脉,道教名山,因东汉葛玄在此修道而得名。此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奇峰、异石、云海、松涛可与黄山媲美,试剑石、道人石、龙舌池、七星井等蔚为奇观。虽然因新建索道施工,我们未能全部游览。但也领略到了细细春雨制作的那般雾莎仙境,是那样地令人陶醉。在回望的路上,不仅使我想起了欧阳修的一首《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抒发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

铅山县的秀美乡村建设以“产业富民”为目标,陆续建起了优质稻、白莲、葡萄、药材、油菜、猕猴桃等种植基地。村里大部分都盖起了楼房,已有相当一部分村民把小汽车开进了自己的小院……当前,村民们沐浴在党的好政策之下,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收入在增长,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葛仙山乡通过多种途径集资280余万元,紧扣“旅游+秀美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的总体思路,把这里打造成了秀美乡村,实现了绿水农家田园诗画的梦想

                                                                                                                                    2017-5-2   

作者简介:刘洪云,女,河北唐县人。函授本科,退休前任职于国营企业党政干部,高级职称。现为河北采风网学会会员。发表作品:《太行情怀》、《我的姥姥》、《又登丛台》、《清明祭祖》、《我和微友群》、《我的室友武姐》、《立秋感怀》《七律•长岛行》等。2016年荣获采风作品全国大赛散文三等奖和诗歌优秀奖。北京东城第一图书馆60周年征文三等奖。荣获河北省采风学会优秀作家奖。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摘槐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