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手术 15 天后,我前往医院复查。大夫揭去药纱,查看刀口,只见刀口粉嫩平滑,并无发炎水肿迹象,告知我手术十分成功,此后无需忌口,可适当运动。
回来的路上,我想起沿 103 国道有蜿蜒的北运河。此时正值初夏,天气晴好,路边草盛花鲜,桃红杏黄,河水缓缓流淌,从香河直奔津门,最终汇入大海。香河水段的王家摆大桥,桥面已经合拢,不久便可通航;而上游的北京通州段的运河,早已分段试航。
每次坐公交车往返京都,路边的运河总能撩动我的思绪,让我心生向往,渴望能亲临这条养育了著名神童作家刘绍棠的大运河。
此次,我乘坐 938 路公交车,在马堤村站点下车。走下路基,穿过一条沿运河堤岸修筑的健身跑道,便能看到波光粼粼的运河。马堤村河段的河水从上游的一个大漫湾处缓缓涌来,清澈平稳,宛如一条铺在冀东大地上的黛绿色绸缎。水面上,几只白色水鸟从对岸的树林里飞来,逆着河水翱翔,它们飞过的水面映出一道圆滑的弧线。水鸟不时俯冲到水面上啄食,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向岸边扩散开来。
马堤村位于漷县镇东南 3 公里处。漷县镇自唐代起便设县治,此地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据《千年古镇 漷县》记载:1996 年,农民在马堤村挖坑取土时,发现数座古代墓坑。他们挖出的随葬器物中,灰红陶器物因易碎被弃置原处,还取走了半化肥袋子青铜器残片,卖给了当地供销社。专业人员从其中带有马头带钩形銮铃钮、兽足、戟耳以及半截刀币残片等物件中判断,这是战国墓群。这一发现,用实物证明了马堤村拥有悠久的历史。
《千年古镇 漷县》还记载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描写运河的诗词歌赋。元朝吴莱有诗曰:
数株杨柳弄轻烟,
舟泊漷州河水边。
牛羊散野春草短,
敕勒老公方睡眠。
明朝董方也有描写运河春天的诗:
望入天涯绿正匀,
几番风雨压眉颦。
穷争榆荚遥难辨,
遮断杏花半未真。
飞絮雪沾南浦草,
晴烟莺啭上林春。
故乡今亦应如此,
满目云山渡迷津。
历史上描写运河景色的诗词歌赋如今已散落成谜,而撑起大运河独具乡土文学体系光环的,当属喝运河水长大的神童作家刘绍棠。
在 103 国道边,榆林庄有一座由大理石砌筑的大门牌坊,上面镶着 “中国运河第一庄” 几个字,透着一种天子脚下的豪迈之气。走进大门,左手边有两扇红漆大门,门上铆着如故宫城门般的大铜炮钉,门边挂着一块 “榆林庄蒙正学堂” 的牌匾,门额上还镶着 “榆林别院” 的横额,尽显古典韵味。进门两侧的墙上,左侧是一幅功力深厚的 “大运河畔” 水墨画:苍茫的运河水面上,帆帆点点的渔船由近及远,直至消失在天边,暗示着运河的悠长和历史的久远;岸边几株虬曲的榆树下,掩映着几处屋舍,展现出村庄的宁静祥和。右手墙壁上则是用隶书加帛书笔意书写的《大运河榆林庄赋》,赋中描绘了昔日 “千里运河,碧波荡漾,群帆竞渡,南下北上” 的热闹场景,以及百户人家在榆树河畔建庄立庙的发展历程,还有曹雪芹品尝榆钱美食的传说…… 细看文赋的作者落款,是郝洪博先生,身为同族,我不禁又增添了一分自豪。
走进院内,对面一排掩映在葡萄架下的平房,门旁挂着 “榆林庄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会” 的牌子。这块牌子是用本色旧船板制作的,底边还有些残缺,更显岁月的沧桑,与研究千年运河文化历史颇为契合。左手边的一排房子是文化活动室,里面正在举办 “中国运河第一庄 —— 传承运河文化系列展”。当前展出的是 “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的创立者、“荷花淀派” 代表作家刘绍棠的生平作品展。
刘绍棠是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1936 年 2 月出生,1997 年 3 月病逝,享年 61 岁。他 1948 年参加革命,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刘绍棠幼年成才,13 岁开始发表作品,20 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文坛的 “神童作家”。他青少年时代的作品清新淡雅,将土改后的农村描绘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其作品深受孙犁影响,具有社会主义 “田园牧歌” 的美誉。刘绍棠将 “荷花淀派” 的柔媚、清丽之美与 “燕赵文化” 的阳刚、劲健之美巧妙结合,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刘绍棠从小就有神童之名,这个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小时候,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还能生动地讲给小伙伴们听。1942 年春节过后,不满 6 岁的刘绍棠被送往邻村供给店村上小学,学校的校舍是关帝庙中的后殿。当时村里有个小饭铺,生意红火却一直没有名字。一天,饭铺女老板请了外村的两个教书先生给饭铺起名。两人酒足饭饱后,仍想不出合适的名字。这时,在门口玩耍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 两个先生和店里的人都极为惊讶。后来,饭铺正式起名 “柳香居”,还请人写了匾额。当年春节,刘绍棠又为店铺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 这一年,刘绍棠不满 7 岁。1946 年,10 岁的刘绍棠离开儒林村,到通州城内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他第一次写作文,便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创作出长篇《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
1956 年春,20 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然而,1957 年风云突变,3 月份,刘绍棠与挚友从维熙发文肯定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此被划为 “右派”,1958 年 2 月被开除出党。大地震后,表姐家的房屋受损,刘绍棠不得不搬到村外沙岗上的一间破旧小屋里。刘绍棠重回故乡的决定,在 “文革” 十年动乱中越发显得正确。儒林村的乡亲们憨厚朴实,始终为村里出了刘绍棠这样的文化人而骄傲。在乡亲们的保护下,他躲过了灾难。1979 年,刘绍棠彻底平反,重回京城,但他仍时常回到儒林村居住。一位作家在一个小村庄先后居住了三十多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刘绍棠是独一无二的。
刘绍棠的小说中有许多描写运河景色的精彩场面,比如:秋季里,运河的河水清蓝清蓝的,西风吹起一片片水波,静静地向东流;几只黑油油的燕子,在阳光下闪着紫光,白肚皮儿擦着运河河面,钻上瓦蓝瓦蓝的天空,一道亮闪似的飞向南方。在河拐弯处,有一条洼沟,洼沟长满蓬丛丛的河柳,斜对着生产合作社的地头。
有人说,刘绍棠的老家是通州西集镇儒林村,他在那里出生、成长,去世后也葬在那里,与榆林庄并无关联。可为什么这里的看板简介上说刘绍棠出生在通州漷县靛庄呢?其实,在当下这个注重名人效应的社会,类似的争议并不少见。
就像三国时曹操的坟墓埋葬地,就有多家争执不休。赤壁之战的赤壁究竟在哪里,虽然官方认定为湖北的蒲圻赤壁,蒲圻县也因此更名为赤壁市,但民间争议极大,史学界和三国爱好者们还列举出了蒲圻、黄州、钟祥、武昌、汉阳、汉川、嘉鱼的 7 个赤壁。好在这些 “赤壁” 都在湖北省内,不会引发省与省之间的 “赤壁” 争夺纠纷。
如今出现刘绍棠出生地的争议,将来或许还会有更多关于他的传说。不过,在对大运河文化重新开发利用的当下,借助在运河边成长起来的知名作家的名气来提升自身品位,利用千古大运河资源开发旅游项目,也算是当地领导人因地制宜的举措。况且,刘绍棠的老家儒林村与榆林庄相距不过十里。
103 国道旁的运河日夜流淌,若干年后,这段史话或许又将成为新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