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书学先生是河北年轻一些的书法家中的佼佼者。我久闻其名,对功力深厚而又硕果累累的他心驰神往,在著名毛体书法家李明先生的引荐下,在他的工作室,和他有了面对面的采访、交谈。
江先生祖籍河北邯郸广平。邯郸自古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之地。他受父母和乡贤的影响,滋生了对书写的兴趣和习惯。他的小学老师江培富的板书,令他着迷,每次江老师在课堂上做示范时,他都目不转睛的看,生怕有一笔漏下,年少的他完全沉浸在一点一划的神奇组合中,这也给他内心带来了莫名的喜悦和冲动,他在课堂上模仿着写,回到家里还是写,以致于现在,每天早上起来,他有时头晕目眩、浑身酸痛,但只要一拿起毛笔,蘸墨写上几个字,立刻就精神抖擞。
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到部队,参加了新兵连举办的书法大赛,获了优秀奖,没拿到最高奖,却知道山外有山。当时新兵一连的副连长叫黄玉骥,写得一手好楷书,多次在全国、全军硬笔书法大赛中获奖,江书学有幸分到黄连长的部队,黄连长听说江书学酷爱书法,有时书写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对他十分欣赏和关心,经常指点他,这为他以后的书法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他转业后,当时的文化厅长看到他的厚厚的一沓获奖证书和精美的书法作品,赞不绝口,专门写信给所属的文物局领导推荐他,于是他被分到河北省博物馆工作。这里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给了他腾飞的舞台。凭借对书法的眷恋,他读书,临帖,精勤不倦,不改初衷,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修成正果。
江书学先生的书法以楷书、谐体行书见长,兼及行、草、篆、隶诸体,人称“百变大江”。他的小楷一丝不苟,有古、有韵、有法、有情,多变而统一,大楷结体协调,有大唐之庙堂气,断、连合理,出神入化。他的草书结字大小随心交错,点画粗细急缓相间,中锋侧锋轮番相用,以白衬黑,是以淡养浓的高明章法。他的隶书少端庄秀丽,多古朴厚重,融汇古今,肌理厚重,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他的篆书用笔古拙,结体大方。最称奇的当属他的谐体,随心所欲,皆成妙境,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书法见解也有不俗的表现,他善用比喻,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把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化为寻常言语,浅显易懂,令听者茅塞顿开。
康有为说:“书若人生,须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呀。”江书学先生不墨守成规,用墨用笔,章法取势时有新意,甚至弃古创新,创出独有的楷书和谐体面貌,令业界侧目。他的大楷大巧若拙,含而不露,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气概凛然,更有种圆润之美。他的谐体,取法高古,线条苍浑老迈,结体新奇而不失古法,颜值极高,备受藏家喜爱,经常有人拿名家作品与之对换。足见其作品受人推崇的程度。
颜真卿有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认为上智之人是无须教育的,因为上智是天赋的英才,不学自知、不教自晓。我读江先生的书法作品,其字里行间渗透着传统书法的神韵,更饱含着作者书法创作的个性和灵性。我好奇的说:“江先生,您定是上智之人?”江先生听完不禁笑了,说,“世上哪有上智人,书法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全靠自己刻苦和感悟,我每天临帖、摹写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常言道:人贵有恒,无事不成。就书法艺术而言,’入古’不易,’出古’更难,有悟才有所成。”丰厚的学养加上如此坦荡的性格,让江书学先生的书法作品呈现出高格的艺术境界,又散发着一股文人气、书卷气、金石气。
上天定会垂青和善待不懈努力的人。自1988年起,江书学的书法作品屡获大奖,在首届国际“神农奖”书画艺术大展获(银奖);龙年岁首,大江小楷作品《北魏孝文帝变法》全文近三千字,更以其功力精湛、面目独具、形式古雅、气韵生动而一举入选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接连蝉联第二节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近年来,他的作品先后被河北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历史,已经一点点开始证明
清寒的晨曦,天尚未破晓。江书学先生已在离居住地不远东胜广场的水泥地上习练书法,随着他的书写渐入佳境,天色熹明,他步移、腕动、墨走,浑然书人一体。我手写我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相信江书学先生已昂步走在通往书法大家的道路上。
[下一篇] 老鹤万里心 ——走近书法家李世文
[上一篇] 摄影家 韩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