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元代的回民胡同,坐落在通州区十八个半截胡同的北端,东长安街延长线新华东街东部南侧。
胡同儿全长500多米,东西走向,在胡同东头儿向北拐弯儿长有50多米,直通新华东街。
彼时,我家住在38号大杂院儿,位于胡同西口儿路北,是通县医院家属院儿,后来给了通县房管局。当时的县卫生局局长彭志和我家住在第三排,各住两间房。
大杂院儿的十几户人家就像一家人,谁家有事情,大家知道后都会伸手帮助。谁家大人们值班儿或出差,邻居们都会把孩子们让到自己的家里玩耍和吃饭。谁家有人生了病,不出院子,就会有人及时来号脉和诊治。赶上春节,大人们都会带着孩子们,端着热气腾腾的第一锅儿饺子,走东家,串西家,相互拜年。谁家来了亲戚,孩子们都会跟着叫他们,就像自己家的亲戚一样。
大杂院儿里住的都是汉民,我们家和东院儿回民马震一家往来密切,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马震家总是让他们的孩子老财给我们送来圆圆的、香喷喷的“油香”。他们家孩子多,我母亲也常把节省下来的票证给他们用。
我曾经就读的通县民族小学在胡同儿的中部,据记载,民族小学原名儿“穆光小学”,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冬季,是由中国回教联合会通县分会委员金吉堂发起,向京津冀鲁晋等地的回民募集资金,通州清真寺管事乡老马兆丰捐献个人房产创办的。1952年9月,政府接管,并于三年后改称回民小学,1957年又更名为民族小学。学校分为南院儿和北院儿两个校区,距离我们院儿60多米,我就是在那上完小学的。
在民族小学上学那些年,有两件事儿让我终身难忘。
第一件事儿是加入少先队。我记得学校少年鼓号队演奏之后,我们站在庄严的队旗下,歌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戴上鲜红的红领巾,并举起右手庄严宣誓。这让我懂得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儿,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要永远学习先辈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继承革命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勇敢前进。
几十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唱过的队歌和老师的教导,每当我听到鼓号队的鼓号声,总是心潮澎拜,热血沸腾。
入队之后,我们班少先队各小队经常开展活动。星期天,我们小队长佩戴着“一道杠”,举着红色小队旗,带领我们排着队去县天文馆参观、到县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聆听老红军、老八路讲述革命故事、去鼓楼看小人儿书、玩儿游戏、到东关小树林儿抓蚂蚱听鸟叫,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第二件事儿是在我五年级那年,班主任梁老师号召我们结对子,就是结成一对儿红,多对儿红,男女同学自由搭配,目的是在互相帮助学习。上课时,有时一方忘记带铅笔,另一方就会雪中送炭。一方遇到老师留的作业不会做,另一方就在教室陪着一起做,直到完成作业。同学间也会在假期相互串门儿,先做完作业,再一起玩儿,女同学玩儿跳橡皮筋儿,丢沙包儿,抓羊拐子,男同学玩儿弹球儿、抽汉奸、打尜,到了吃饭点儿才回家。
我们院儿对面儿,是著名的老字号大顺斋糕点厂。据史料记载,明崇祯末年,南京上元县(今江宁县)回族人刘刚一家随漕运粮船北上,到回民聚居的安家大院落户。他专门儿做糖火烧,最初是挑着担子在通州城内走街串巷叫卖,后来生意兴旺了,就在街上开了几间门脸儿,他的老婆掌柜,他和儿子负责制作,并以自己的乳名大顺做店名儿,一是表示刘家字号,二是期盼买卖顺利。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刘刚做糖火烧的面粉、红糖、油和芝麻酱都是定点儿专供,“糖火烧”香甜适口,老少咸宜,真材实料,童叟无欺,生意越做越兴旺,生产和经营场地不够用了,大顺斋就在繁华的闸桥南侧,选择回民胡同临街处儿,买下五间门面,两间为店,三间当作坊,经营糖火烧和南味儿糕点,并请京城著名书法家吴春鸿题写了“大顺斋南果铺”的字号,镂刻在门楣的青砖上。
三百多年来,大顺斋创出了40多种独具特色的清真糕点,其中糖火烧成为通州三宝之一。
每当夜深人静,我们院儿里经常会听到大顺斋生产车间做点心的动静,那声音很有节奏地在院子里回荡,伴随着我们进入梦境。端午节前夕,整个院子也会弥漫着苇叶、红枣儿那带着甜味儿的清香,令人心醉。
在回民胡同西口儿的西北角儿,大顺斋糕点厂还设有门市部。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小楼饭店扩建,大顺斋糕点厂搬迁到运河东岸魏庄。
在大顺斋糕点厂西边儿,坐落着著名的百年清真老店“小楼饭馆”,是个把角楼。据史料记载,小楼饭馆原字号是“义和轩”,由通州回族人李振荣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来是一间门面,两间勾连搭房,只卖简单的炒菜、饺子、馅饼和豆儿粥。1921年改建为内外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儿,“义和轩”的牌匾虽然还在,但称呼却逐渐被小楼儿取代了。1956年“公私合营”后,小楼饭馆进行了改修,特别是原隔扇门窗也都变作玻璃门窗。1985年,小楼儿被拆除,并向东扩展,新建了三层楼,改名儿“小楼饭店”。小楼饭馆的烧鲇鱼外脆里嫩,咸鲜适口,很有名气,也成为通州的三宝之一。记得通县民族小学校长朱德才曾经给我们讲过八路军在小楼饭馆捉汉奸的故事。
记忆中每逢节假日,我常去小楼儿买早点,有炸糕、油饼儿、墩饽饽、螺丝转儿、卷果、面茶、豆腐脑儿、豆泡儿汤和豆浆等,直到现在,那里的小吃的种类也是最多的,还保持着原味儿。记得在小楼饭馆中间位置有一个巨大的火锅儿,来吃涮羊肉的人围坐在火锅儿旁边儿,一人一个格子,锅内的水在格子下面循环流动,吃的涮羊肉都是手工切的。到了冬季,小楼饭馆还卖年糕坨儿,买回家里,可以蒸着吃,也可以炸着吃。那里还卖馒头、麻酱烙饼等主食。
1986年,我家搬进了楼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条胡同儿,后来,大杂院儿也拆迁了,曾经的邻居也各奔了东西。
如今,我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还是喜欢去小楼饭店吃早点,尤其期待在那里遇到胡同儿里一起长大的发小儿和同学,碰到他们总喜欢和他们聊聊小时候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