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丈量故乡的土地
——掩卷《乡关路远》之后的感想
侯美蓉
去年深秋,笔者随同《天涯诗刊》第三届诗歌万里行采风团走进定襄南庄太行山、滹沱河、红叶谷、柿子沟、天牙山、红门书院进行采风活动。沿着太行山脉行走,寻找太行山的沧桑,感受太行深处的风土人情。看满山的红叶飞扬,聆听滹沱河婉转的涛声,看农家采摘大红柿子的喜悦。沿途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尤其那农家小院的篝火晚会,映红了老区人民一张张纯朴的笑脸。
此次采风之行,有幸认识了河北省采风学会会长张炳吉先生。他那军人的豪爽、作家的睿智和同样来自太行山那边的淳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从赞皇农家走出去的大学生,后来入伍参加对越自卫防御作战,从老山前线凯旋归来。他虽然就职于省委机关,却丝毫看不出一点“官气”,他的人生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更历练了他的深沉与厚重。他总是给人一脸的阳光,让接触他的人们心里更加灿烂。
听说炳吉先生出版了散文集,笔者便慕名索要一本以饱眼福,想真正走近作者那洒脱、聪慧、奔放的精神世界。八一期间,我还真的收到了他寄来的赞山行散文集——《乡关路远》,他赞美家乡的山水草木、风土人情尽收眼底。在他的笔下,流淌的是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这不禁使我深受感动。他之所以觉得乡关路远,是因为眼前的故乡早已不是他童年时的故乡。他要回到童年时的故乡,重温那份乡情和亲情。遗憾的是,儿时的故乡对他来说已是只可忆、只可写而不可及的彼岸了。
在翻阅该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童年那盏魂牵梦绕的小油灯,深深镌刻在他的记忆里,时间越久越让他刻骨铭心。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推开了老屋那扇厚重的木门。然而在悬挂小油灯的土墙上却望眼欲穿,留下的只有长年熏染的烟迹。母亲当年在寒冷的冬夜,把纺车搬到大炕上纺线的情景顿时浮现在他的眼前。她边纺线边唱歌的那种优雅和辛劳,在作者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让他从母亲那里知道了人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有音乐和歌声的表达方式。为了寻找那盏小油灯,他还走进了当年上学的旧祠堂,但上课的地方已只剩四壁。又抱着希望来到祖父曾在队里当饲养员的牲口棚,似乎又看到了拴牲口的矮墙油灯下那个忙碌的身影。试想,生产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解体,怎么会存在呢?他伫立着浮想联翩,终于悟出了一个深邃的道理。那盏小油灯已深深嵌在他的心灵深处,照亮自己人生之路的是油灯下的长辈和老师,是先辈们的身体力行造就了他的昨天,映照了他的今天,他们才是自己心中永远的明灯。
五马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书写了赞皇人民历史上反抗民族压迫的光辉一页。它又是儒释道文化名山,使得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因此,五马山昔日的往事,空旷山谷的袅袅之音在他心中荡漾。尤其是漫山遍野的五彩缤纷,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在人们的脸上乐开了花。还有那母亲般的槐河,是他儿时的天堂。河畔杨柳青青、槐花飘香,妇女们下河洗衣裳,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的景象,让读者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他站立槐河潮头看水时那伟岸的身影。家乡的一草一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他的心,这是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故园情。
在“走笔悟道”里,无论作者深夜沿着崎岖山路,摸黑骑车到城里给父亲送信,还是跟上祖父在田里牵牛种地,抑或后来拉上慈祥的母亲兜风时的车灯闪闪,无不体现着人生哲理。那种在灾情面前有“荞麦”保命的绝处逢生,让人感受到在坎坷曲折的人生路上,播种的希望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慰藉和豁达的心境。他情系黄土地的深情,知天命时的人生感悟,让读者看得一目了然。作者对花鸟动物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富于理性,得出了人与动物一样,都有向往自由、体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从取材、立意到标题,无不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家源于生活,在家乡那片热土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乡村、乡音、乡情,是他永远的牵挂,因为他的根在故乡,一踏上那片土地就心旷神怡,就感到亲切和温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又写尽了岁月春秋。
他常常站在故乡的山巅一览群峰,“风物长宜放眼量”。他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事物的发展变化,用心去丈量着故乡的黄土地,以恬淡的心境、宽阔的胸怀、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忧思。他总是以一种豁达的情怀,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生活的坚韧中磨炼意志,去追寻那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他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走下来的,犹如熏满了硝烟的老山兰,当年无私无畏装点着边关,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当他步入井冈山逶迤的群岭时,遍地盛开的杜鹃花,似乎让他看到了当年红军战士头顶上的闪闪红星,不仅映红了五百里井冈,也映红了他火热的心田。
乡间小路近在眼前,遥远的是作者童年时那长长的记忆。该书文笔优美、朴实细腻,如一阵清新的风扑面而来,又似一股清澈的山泉沁人心脾。在闲暇时,我喜欢读这样浓郁淳朴、带有泥土芳香并能产生共鸣的好文,犹如品茗般增添逸兴,静心品味其浪漫人生。
(本文作者为山西《晋中日报》记者)
[下一篇] 超然旷达的生命之美——画家杨军国画作品欣赏
[上一篇] 《像柳树一样活着》文里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