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柳树一样活着》文里文外
作者:邢红霞
认识他的文先于他的人。两年前,初次试笔时,前辈就郑重给我推荐了《像柳树一样活着》,并叮嘱:好好揣摩揣摩。从推荐者的神色推测此文此人非常人。自此记住了“崔东汇”这个名字,并且知道他是“邯郸散文三剑客”之一。不敢辜负前辈厚爱,把他打印下来,细细研读,看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初读此文,就和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记得有人说过,当你很欣赏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是其中的某些情节契合了你的思想。之后,随着文学素养的加深,为此文的遣词造句、间架结构,思想内涵等高超的艺术魅力所折服。怪不得人们提到他,脱口而出的就是《像柳树一样活着》,好像他的名字已经和柳树的形象合二为一,我便私下里叫他 “柳树崔”。
见到他,是在一次沙龙上,很朴素,很低调的样子,只是略显疲惫,后来才知道他领一个文学奖,刚从外地回来,未及休息。记得当时,大家邀他发言时,他的乡音在普通话缭绕的空气中与众不同。
当我从东方君手里拿到这本有着素雅封面的书时,甚为惊喜,扉页上赫然有崔先生的题赠墨宝。我一初入道者,籍籍无名之辈,能得到崔先生签名赠书,实乃有幸。激动之余,捧书半遮于脸,既是对东方君,又是对崔先生,道一声:“谢谢!”
以文题冠于书名,可约略看出此文的重量。此文经纬交错而又脉络分明,充满深厚意象而又直白朴实。父亲种的柳树纵向贯穿于全文,我、刘庆雨、王静花的人生变迁则横向展开,从人物的变幻中去解读我们这些像柳树一样的人的人生。三个人物,三种结局,实际上殊途同归。我,靠着勤奋,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毕业后重又回到农村,不甘寂寞,经过努力,“杀”回城市,可这预想中天堂般的日子并没有带来内心的平静,作者自称是“挣扎在城市中的乡下人”。张庆雨,最终没有摆脱家庭贫困和自身理想的矛盾,把自己的生命终结在一棵歪斜的柳树上。当初最爱“举着一根冰棍斜靠着教室的门框上优雅地享受”的非农户口的王静花,曾频频出现在我们青春的梦里。可后来,当我再见到她时,她已失却了当年的傲气,为生活所迫,做起了皮肉生意。作家樵夫在书评种如是说:“他们的人生,仿佛一件扔在江南梅雨季节里的衫衣,清润而又让人嗅到难以遏制的霉烂气。崔先生在叙事中饱含着对生活的审视和对生命关注的情怀”。
在向读者展示情节的同时,作者还赋予了柳树以象征意义。真实,刺痛,便是时时晃动在我眼前的几个字。是啊,作为一名挣扎在城市的乡村人,自卑,寂寞时时像一个幽灵飘忽在我们的周围。柳树被父亲栽在地边,而城市很难觅到它的踪迹。它已退居乡野,并且也已认不得我。
在平静凄凉的叙述中,又透露出作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讽刺和鞭挞。“能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终究城市的诱惑太大,我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在四散蛰伏向下后不久,又寻梦来到了城里。“官本位”思想的痼疾由来已久,同学s,各方面都很优秀,而在提拔时,出现在名单上的却是两个有社会背景,个人素质却不如他的人。果真是“龙生龙,凤生凤”吗?这一切,我们无力改变之,只好用一只孱弱的笔来揭示,大胆泼辣,酣畅淋漓。冷叙述,却使人有了一种灼痛感。
此文文长但脉络清晰,特别是上下文的衔接过度自然流畅,不着痕迹。写张庆雨,“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乡下人被一张城市人的金纸包裹着,外表灿烂光亮,各种滋味只有自己清楚。除非这张金纸出现了破洞。张庆雨就是首先出现破洞的一个。(另起一行)张庆雨的破洞出现在婚姻上。”王静花的出现则以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为引子,款款道出。
《三姐》是我读到的人物散文中最具悲情的一个。农民的身份加上悲惨的命运,使三姐的结局在一个属于她的乡村环境中成为必然。此时,她运用的语言是白描化的,他展示的场景是原生态的。他颠覆了众多作家笔下的“牧歌短笛”、“精神道场”,还原了一个原汁原味的乡村面貌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可怜的三姐。
《黄河影子里的生灵》更是对农村众生灵的啼血解读,更是让我们感到农村人生活铅般的沉重。强悍的村支书池二河,默默抗争的私生子赵运昌,逆来顺受的与种猪相依为命的宝富。这些生活在黄河故道上的人是贫穷的,在他们沉重的生命底色上,苦难是他们唯一的注脚。崔东汇先生用深沉的笔调去刻画他们,甚至去讽刺他们,不管用何种方式,他彻彻底底地是爱着他们的。
崔东汇先生以他深厚的生活积淀,真实感人的文字和强烈的在场性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读到他文字的人,并迅速成为“文苑一颗柳”。
来源:采风网
编辑:王浩 副总编
点击量:1396
发表时间: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