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金秋十月,菊桂飘香,登高望远,迎来了“重阳节”。
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重阳节”的。
在我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因为中华民族有尊老、敬老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有许多流传在民间的关于尊老、敬老的故事如:“亲尝汤药”、“黄香温席”、还有“卧冰求鲤”等等。这些故事塑造了一个个可爱的形象,他们孝敬父母的精神感天动地。有的还演绎为神话故事。
我国一九八九年把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老人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我对“重阳节”没有太多的记忆,是因为过去的岁月,人们的生活比较贫困,生活水平太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那有心思关注一般的小节日。“重阳节”这个名字是我小时候看电影知道的。还有就是听爷爷说:“过九九节”,就是现在的“重阳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每年的九月九日就为老人节,九九也为长寿的意思。
从小到大,我也没有听父母说过,要给老人们过“重阳节”。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好过了。“重阳节”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各地都成立老干部局,每到“重阳节”,就组织离退休的老人们搞活动,打门球、下围棋、组织合唱团唱红歌。发慰问品,老人们都情绪高昂。精神振奋。“重阳节”过的有模有样。
但是,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各地情况不一样。有许多老人还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过重阳节就更谈不上了。我下乡去过农村许多地方,有的农村老人,刚解决温饱问题。衣服都是子女穿剩下的,或者是爱心人士捐赠的。他们生活的环境亟待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少的可怜。
重阳节是每一个老人的节日,愿天下老人都能够快快乐乐的过上自己的节日。
重阳节也是传统文化的节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里,对重阳节有着许多的记载和描述。
特别是插茱萸,登高望远等活动。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茱萸能杀虫消毒,祛邪避恶。是我国岁时风俗之一。
文人墨客为重阳节也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例如: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杜牧也写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王勃在《九月九日登高》诗中也写到:“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最富有诗意和大气磅礴的诗,还数毛主席的诗《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阳节也提升了档次。过的隆重热烈,而且规模也大,地方领导还要慰问老人。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
其实,这就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孝道。让尊老敬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重阳来临之际,怀着对老人祝福的心情,应约写了这篇文章,时间仓促,不妥之处,望读者见谅。(二0一八年十月十四日)
作者:王志海,赤城县人。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