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红 薯 窖
红 薯 窖
作者:栾桅


妻子自从患癌以后,就特别喜欢吃红薯。有邻居家在乡下,知道妻子的喜好,就给了一些红薯。半个月后,红薯吃完了。妻子就说让我去菜市场买些红薯。我一推再推,妻子就有些不太高兴了。

周六,正赶上单位没有紧要的事。于是我一觉醒来,开车前往50余公里的老家,想讨些红薯来。因为从小在家乡长大,知道家乡的沙土地长出的红薯又甜又面,特别好吃。所以决定让妻子尝尝家乡的红薯。

先是给外甥打了个电话,问问他这些年有没有种红薯。外甥在外地打工,说是有,并打电话让我的表嫂多准备一些。乡下人都实在,你要红薯,恨不得都给你。

临近中午,到了老家。表嫂早已准备好了一些红薯,有满满的两大麻袋。我看后足够我要的了。可表嫂说,有些红薯不如窖子里的好,决意要去红薯窖里取。我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下红薯窖的事,决定再去下一次窖子,体验一下儿时的时光。

因为家乡是红薯的产地。红薯又是重要的口粮,所以几乎家家都有存放红薯的红薯窖。在村子的东头,一片平坦的地方,临近村子的防空洞地界,有一大片红薯窖。虽然很多,一家挨着一家,但各自都能认识自家的红薯窖。红薯窖一般都是一个直筒子下去,大约有十多米到二十米之深。窖口直径一米左右。往窖子里面下,沿壁凿有无数个错落有序的原型孔,专供脚尖踩上去,两脚交替,双手扶壁用力,方能下到底部。在底部,又有通往两个方向的横向洞穴,约有两三米深,存放红薯。因为红薯怕冻,窖子里恒温,红薯得以过冬,直到第二年春天,还有红薯吃。这就是红薯窖的功用。

红薯窖,也不只是我描述的这么一种状态。听大人们说,还有大的红薯窖,别有洞天。只可惜我只进过自家的红薯窖。

现在村子里种红薯的农户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红薯窖已经荒废,有的已经填埋。极少数的红薯窖,已经成了文物了。遥想四十多年前的红薯窖,第一次下窖的经历,至今难以忘怀:嘴上叼着油灯,腰上系着绳索,双手用力摸着洞壁,不断多次用脚尖寻找壁上的脚坑,下到底部,摇动绳索,上面的人一框框把红薯卸下来。自己把箩筐拉到横的洞子里,开始借着灯油的光,整齐的把红薯摆好。一般干一个多小时。因为时间久了,就感到胸闷。待干得差不多了,就摇动绳索,把空的箩筐运上去,自己开始扶着洞壁,一个脚坑一个脚坑的攀登,直到爬出洞口。那时,全身都是土,狠劲得拍打几下,就回家了。

有了第一次的下窖,第二次第三次,还有表哥帮忙,以后都是自己挑一担红薯,先把红薯用绳索卸下去,自己再下去把红薯弄到洞里摆整齐。大约有几年的光景,我每年都给红薯窖打交道。后来,我离开了家乡,去了县城。每每吃红薯,都会想起红薯窖给我的胆量,也让我如今还想再体验一把。

跟随表嫂到了红薯窖口,往下望了望,明显感到窖口太窄了,依自己现在的体型,已经下不去了。无奈,只好让瘦小的外甥下去,取了些红薯上来。又捡了些个大红皮的,放到了我的车上,可以说满载而归了。

岁月悠悠,往事悠悠。红薯窖,在我的记忆里,别有一番思念在心头。当年如果红薯过不了冬,我们的生活就过不了冬。没有红薯,我们就长不大,更没有力气干活学习。听说,红薯即将成为我们的主粮。红薯窖,也将是我们化不开的乡愁。

 

                                                                                                                                                          




                                                                                                                                                      责任编辑  卧龙令

[上一篇] 【散文】燕赵颂

[上一篇] 树痂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